《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2016-02-22 17:58:54)分类: 课题炼金(科研类)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研究,教师能够转变自己的角色——由原来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创设师生平等的民主教学氛围。真正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帮助,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在研究中,教师设立预期的目标,深入钻研教材,采取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熟练地驾驭课堂。
2.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力争让课堂书声琅琅。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3.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能读出真实情感,不拿腔作调,不做作。
4.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普通话,不受方言的干扰。
5.拓展体验渠道:学生所体验到的绝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所领悟到的也绝不仅仅是课文内容,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6.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通过长期有效的教学实践研究,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7.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改革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探索高效的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 通过有目的、有层次、有步骤的朗读指导训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促动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用理论来观照实践,深化教师朗读教学目标意识,促使教师形成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的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3.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内带课外,促进小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
4.整理总结课外朗读训练篇目及推荐书目。
5.以课外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
四、课题实验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朗读训练的研究资料,开阔研究思路。
2.问卷调查法: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行动研究法:进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的研究和课外朗读训练研究,围绕朗读训练开展各种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采取个案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随时对教学研究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尤其对未见成效的方式进行总结。
5.行动研究法: 在实验过程中,边总结边反思,边改进实验方案,不断使实验得到深化、提炼、力求使实验达到最佳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1.我是第一次自己主持课题,没有任何经验,所以在申报了课题之后就开始认真学习,积极查阅相关书集文献,学习相关理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在方案里将研究内容、重难点尽量细化,并有可操作性。
2.调查分析我班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前测调查报告;制定本阶段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5年6月)
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班级。开展调查问卷,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小学朗读教学策略。
3.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 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4.形成朗读教学策略。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 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体悟整体情感。
本阶段的操作要点
1.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的良好的朗读意识。为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着手如下措施:
②注重讲读结合,提升朗读效果。在教学中,教者要先指导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然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③利用好课文录音,潜移默化地提高朗读的审美能力。磁带上的朗读准确、规范、声情并茂,与之相配的情境音乐渲染出课文的意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融入感情基础,又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因此听课文录音,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对朗读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声音的无穷魅力。
④采取激励机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在朗读中的“闪光”之处,给予肯定,使学生有成功感。在教学中,我常采用画表得星的方法,看谁读得好,读得好的就得相应的星星,这个激励方式效果非常明显。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星星,这样也能满足同学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2.立足课堂,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朗读教学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体裁特征,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断提高。如写人的文章,一般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朗读时就要把握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的人物情感。写景的文章,我采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朗读时,我给课文配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以取得良好的朗读效果。
3.充分发挥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读是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应该教会学生总结朗读的经验,把握朗读的技巧。
4.巧用多种朗读形式。
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读,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要通过巧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比如:采用个别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较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练习。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以竞赛、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
5.作好朗读评价,取长补短。
①教师评价。教师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③互评纠正。培养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已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开相互评价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评价中反思纠正,从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这样,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了能力。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0月)
及时总结实践成果,回顾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整理、撰写相关论文和课题结题报告。
六、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
(一)特色
1.本课题研究从教学实际出发,设计多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自觉、熟练、灵活运用,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在研究中以教师为主设计了“目标激励朗读策略”“朗读训练分类指导策略(按文体分)” “情境激趣朗读策略”“ 朗读起步指导策略(细化要求)”“范读感染朗读策略”等。
3.在研究中.以学生为主设计了“小组互助朗读策略”“师生互评朗读策略” “多种读法共用策略”“充分朗读以读悟情策略”等。
4.通过对比,研究学生的朗读水平及语文总体成绩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
(二)创新之处:
在研究中以课内带课外,将朗读延伸到了课外,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拿到文体后能很快依据文体特点读出适当的语感。
七、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一)存在的问题
1.受方言的干扰,教师和学生的普通话不够标准。
2.朗读的时间得不到保障。课堂上,要拓展、要练笔、要进行主题拓展阅读,挤占了大声朗读的时间。
3.家长不能全力配合。
4.部分学生还是读不出真实情感。
(二)今后的研究设想
1.鼓励学生无论在家还是在校,使用普通话。
2.课堂时间不充分的情况下,多抽时间开展专门的朗读训练指导课。
3.利用家长会、校讯通积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能充分认识到朗读对孩子的重要性。
4.利用朗读视频、录音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多模仿、多练习。
5.开展朗诵活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这次课题的研究、实施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研究的艰辛,同时取得了很大的收获。我将通过总结和反思,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能在今后的教研、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而加以完善,把好的做法加以巩固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