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5-03-02 15:17:23)
标签:

教育

分类: 管理偶得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组长 王鲜梅   时间 2015-3-2    

组情分析

一年级数学教研组本学期由上学期的三位教师继续担任教学工作,我组教师虽属学校青年教师,但都拥有多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经验,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底蕴,教学中踏实上进,具有较强的执教能力。

创建目标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将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学生能力提升、习惯培养、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为目标。

1. 增强组内团结合作意识、教研组凝聚力的提升,使本组教师成为思想先进,业务过硬,互敬互助、互帮互学、求真务实的团队。

2. 以自主学习、课题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教师专业学科素养提升,共同提高本组教育教学水平。

3.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为课堂教学的总目标。

重点工作

及主要措施

(一)组织加强理论学习

1.认真学习新修订(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以及各类理论书籍、经验论文。

2.集体研读本册教材,细读例题编排、练习编排的特点,准确全面地把握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

3.组内教师须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和研修活动,平时教研活动中组内教师就教学常规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二)落实教研组常规管理

1.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针对每日教学提醒组内教师提前备好课,使所备教学设计成为拥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教学后及时写好教后反思或教后心得。

2.设计有效的课堂检测训练,合理布置作业,做到减负增效。

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题目进行练习,对于有一定思维含量能有效拓宽学生思维宽度和深度的一些题目让做生尝试解决,对于一些的基础题,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重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自行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灵活性、开放性的综合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紧抓教学质量不放松。

⑴平时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教师要对班级内的学困生进行情况分析,有的放矢地做好补差工作,并做好追踪记录。

⑵重视平时单元测评的实效。

本学期开始尝试开展单元测评活动,注重测评有效性,每次利用单元机动课进行测评,教师要根据测评情况认真审视自己的教学质量,不断调整改进教学,及时做好漏补缺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开展学科活动,营造数学文化氛围。

计算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计算能力的培养要从低年级抓起。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计算课,因此本教研组的学科活动更应紧紧围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来展开,平时加强日常训练,学期中认真组织全体学生参与“速算能力竞赛”。

()积极开展教研组课题研究

    本学期本教研组的继续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为了保证这个课题深入有效地开展,要求组内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以各种方式展开理论学习,提升理性认识。

围绕研究主题,每位教师在学期内学习相关理论文章, 并做好理论学习摘记。利用课余时间查找并学习相关的资料,在小组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和研讨,共同推动课题研究的进展。

2.进一步开展实践研究,探索有效实施的策略

各位教师不论是备课、说课、评课等活动都要围绕课题展开。通过课例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结果进行反思,不断研究和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发挥组内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挖掘本组优秀教师,为组内教师搭建发展平台。

教研活动安排

周次

内容

主要任务承担者

1

教研活动: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

全员参与

专题学习:学习新修订(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

组内全员学习

2

探究课教研活动:同课异班

王鲜梅      陶永璐

3

校本研修:好书共享,读书交流

全员参与

4

专家培训:减负增效提质,构建有效课堂

全员参与学习

5

专题研讨:以课题研究课为契机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全员参与

6

名师专题培训:学科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策略

全员参与学习

7

校本研修:好课分享

全员参与

9

专题研讨:小学一年级数学如何减负增效提质构建学科有效课堂

王鲜梅

11

课题研究专题培训:构建有效课堂策略成果经验

全员参与学习

13

校本研修:课标测试

全员参与

14

集体备课:减负增效提质,优化学科有效课堂

全员参与

15

教学论坛:网络教研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