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名师课堂,感悟前沿理念

标签:
学习体会杂谈 |
分类: 教学艺苑 |
各位参与听课的老师们:
http://s10/small/68e8be7dgbe044f8fe0ff&690《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108页及练习二十四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并初步感知数学的严密逻辑,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具准备
课件、磁铁、圆形圈、数字卡片等。
一、排队问题引入重叠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数学。
刚才,认识老师的那位罗亮同学在体育游戏中,从左数是第5个,从右数还是第5个,这个队一共多少个同学?
师:9个、10个、11个,究竟是几个?怎么办?
生可能:生:计算。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弄清楚。
教师找计算和画图的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解决。
生:○○○○△○○○○
师:真聪明,他还把罗亮用不同的三角形来表示。一块数一数多少人。
生快数。
师:11在哪儿?还11吗?
师:在图上找一找,5在哪儿?圈一圈
师:这个5在哪儿?
找其他学生再圈出从右边数的5个。
师:你发现了什么?亮亮被用了两次。
师:怎么办?
师:谁帮我们弄明白的?
二、重叠问题深入探究
1.感知重叠问题
师: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知识,现在我们长大了,不应这么简单了。出示统计表: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小组课外兴趣小组统计表
语文组 |
1 |
2 |
3 |
4 |
5 |
|
|
|
数学组 |
6 |
7 |
8 |
9 |
10 |
4 |
5 |
|
观察统计表,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说:语文组有5人,数学组有7人,4号和5号都参加
根据我们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可能:数学组比语文组多几人?
师:现在我们对号入座。
教师在黑板上写上语文组和数学组,找两位学生黑板前对号入座。男生完成语文组,女生完成数学组。
师:有什么好办法一眼看出来。(圈一块儿)
2.重叠问题方法探究
(1)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师:看图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吗?试试看,不商量。
教师巡视,找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学生完成后
师:最后结果是多少人?12人的举手。(有10人举手)10人的举手。(人数较多)(看统计表)一起数数多少人?
(2)汇报交流算法:指不同学生上台说说自己的算法。
(3)介绍韦恩图。
3.问题拓展:猜猜重叠问题可能性
师:现在是两位重复。还有可能几位重复?
生可能:3位、4位、5位……。
师:怎么不数了?
刚才数6位、7位的学生到讲台前举图板演示。
师:会有一人重复吗?怎么表演?
两位学把一个点遮住。
师:想象两人重复会怎么样?(学生演示)三人重复会怎样?(学生演示)四人重复怎样?(学生演示)无人重复了是什么样子?
师:最多重复几个?
师:现在明白了吧,把刚才的经历画成图。
学生画图表示每次重复的现象。
师:不重复:你是你,我是我;重复了:你中有点我,我中有点你;全重复了:被吃掉了。
师:象两个圈圈有一部分重复或完全重复就是我们数学上的重叠问题,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解决的问题(板书:重叠问题)
4.生活中的重叠问题
三、实践应用:(课件出示)
1.说一说集合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2.填一填。
3.解决问题。
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