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好小学美术手工课的一点体会

(2011-11-21 17:30:04)
标签:

杂谈

分类: 课题炼金

上好小学美术手工课的一点体会

摘要:手工制作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型。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上好小学美术手工课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下如何给孩子上好一节美术手工课:

关键词:手工制作  动手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新教材增设了大量让学生动手、动脑,体现个性的手工制作内容,与传统手工课的教学相比形式多样灵活,综合性强,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美术制作课过于注重于美术专业性质, 偏重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了美术文化的滋润,更谈不上“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割裂了美术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人类现实社会中各种文化的有机联系,旧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那么在这样新时代的环境条件下怎样激发小学生的美术“手工制作”课的兴趣,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教师应当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手工制作是一项实践性、操作性、发展性都很强的活动,它有助于锻炼儿童的手脑协调性和创造性思维等。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手工教学仍存在课堂纪律难控制,材料带不齐,40分钟时间大部分学生完成不了作业,手工制作成了许多美术老师最头痛的内容,从而使得新课程的理念在手工课堂上难以落实。由于美术教学教师涉及的班级较多,各班都有各班的特点,教师在课前准备上就需要了解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1、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小学学生,学习虽然占主导地位,但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学前教育中喜欢游戏的特点。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活动或是能提高他们注意力的情境创设,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富有生气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把重点放到形成学生基本素养和学习能力上。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努力创设出一个个让孩子们感兴趣的手工课堂。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以此创造出的学习资源却可以是无限的。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教师应转变观念,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探明学生现在的智力基础、生活经验、个性差异等等,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创设情境,形成活动主题。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根据教学需要添加内容或作适当改变,找出课与课之间的相互联系,整合成富有童趣的美术活动课。

3、创新源于生活,用巧手美化生活。传统的手工课都只有单一的材料,如《漂亮的胸饰》,是单纯以纸质材料为主的制作课。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同质地不同形态的材料,它们本身就是美的元素。在教学传统手工课的时候,如果将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材质和课程要求的单纯材料统一运用起来,如各种瓶子(金属的或塑料的)、瓶盖、布、稻草、树叶等生活中物品与橡皮泥、纸等结合,或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这些物品呈现于学生面前时,学生就可以调动各种感观来体验美的存在,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等多种渠道去体会、感受物体的肌理、材质的不同特点,产生多种体验,制作出综合性的作品。这样,作品的形式自然也多种多样。教师在这一项准备工作上注重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利用各感觉器官来感觉事物,懂得什么是变废为宝,合理利用废旧物,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激发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创新。

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该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手工制作教学环境。就是说不拘泥于40分钟的课堂教学,使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由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针对具体内容,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激发人文情感。具体在手工课教学时,可以将手工课制作内容加入特定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1、传统的制作课程缺乏生活体验,常常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创造表现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制作作品的时候认为只要能做一张像书本上范作那样的作品就算是好作业了,他们一味模仿,创新思维受到了限制。再则,学科教学时,统一的材料,统一的作业要求,学生很难在构图、造型、色彩以及创造等方面展露自己的个性,作业成果整齐划一,缺少新意。

美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新的课程标准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最根本的转变是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美术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这四个学习领域在具体设置课程时又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一个教学内容常涉及多个方面,手工制作课不再以单纯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多种形式存在于每一堂课中。

2、新课程下的手工制作课材料不再是以往较单一的纸材、泥材,而是各种材料的综合运用,更加注重了作品的实用性。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大胆尝试,生活中的许多废旧物品都能成为手工课堂的宝贝。如在教学《装饰瓶》一课时,课前我除了布置学生带一些双面胶、卡纸、瓶子外,还特意指导学生寻找那些有特点或造型很特别的酒瓶或饮料瓶、洗衣液瓶等。要使他们知道,那些模样古怪的瓶子常常会唤起人的联想,作品也可能妙趣横生。学生经过思考和选择,找豆子、纽扣、毛线、棉花之类的材料,而不是随便带两张卡纸糊糊了事,最后,这节课的作品精彩纷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多动脑,勤动手,美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双手去创造美,把不美地变美,把美地变得更美。各种学生们认为可利用的废旧物,上课时引导孩子们开动脑筋,大胆想像。

三、“示范讲解”要做好。

1、教师示范学生跟做已是传统手工制作课的一般模式了,教师常常扶着学生向前走,教给学生走好每一步,这种方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再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教是为了不教”。这就告诉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让学生来支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手工制作课以动手为主,这可以给学生很大的探究空间。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活动机会,让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各种制作的方法,融折、剪、画、讲、玩为一体。

2、要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到课程整合。新课程标准淡化了各科门类的界限,加强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

3、 把手工制作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传统的美术教学内容多样性不足,受时空限制作业无法在课堂内完成,难以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我们可以利用课堂的延伸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四、学以致用,用在实际的运用中。可以让学生了解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将糖纸用来包糖则体现了"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美丽的叶子》可以让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还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运用不同肌理的材料组合、拼贴、拓印,创造出各种美术作品,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

五、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保持学生手工制作的兴趣。“赞许犹如阳光”。的确,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小学生总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教学中,我既热情鼓励绘画好的学生,更要想法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的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其说的一无是处,学生的错误中往往有合理成分,教师应满腔热情的给予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 新课标对学生评价作了重大改革,不再是以往的只看结果的单一性评价体系。而强调的是发展性、综合性、过程性和自评、互评等相结合地多样性评价。由于新教材的作业要求不像以往那样单一和固定,所以它的评价标准也是多样性和多级性的,应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发展,鼓励和保护学生的个性特点。手工作品的评价更应从多方面来考虑,如材料的运用;作品的完整性、实用性、美观性;学生的制作过程;还可采用积星的方法进行阶段性的评价。总之,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可以保持学生对制作的兴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制作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对美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是人类的天性。艺术作品的美给人带来愉悦,生活环境的美给人带来舒适。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我发现贴近生活的美术内容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范作最能吸引学生,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老师上课时不用讲太多,亲自和他们一起动手,共同发现问题,共同解决,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 美好的生活如诗如画,从生活中取材去表现生活,歌颂生活,是学生创作的主要途径。我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着力强调同学们要从生活中寻找题材,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儿童自身的特点出发,使儿童了解美在生活中的不同功能,学会根据生活需要选择美,才能使美术手工课与生活紧密融合,使美术教育充满活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