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2010-11-14 13:42:03)
标签:
杂谈 |
1、海上日出
(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
哈尔滨市木兰县木兰镇西亚小学
【教材解读】
《海上日出》选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杂记》。《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看日出的时间、地点。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了“我”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了“我”在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用反问的句式总括了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第二、三部分,描写了晴天里和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村小学,虽然没有城里学校那样优越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校内课改气氛较浓,学生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初步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想象力丰富,乐于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大海上日出的情景,孩子只是从电视或图片中得到过一些相关的信息。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心捕捉作者的思路,体验作者的情感,借助图片充分发挥想像力,边朗读边在脑海里形成画面,感受海上日出的壮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想像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1、从文题入手,由题目发出疑问,引发学生读书欲望,带着问题读,寻找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明白文题的含义。
2、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变序讲读,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是全文的中心句所在,就奇观一中心词,逆向寻因,找找从哪看出日出是“奇观”,体会其全文总结句子的“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的熏陶和感染。把它提出来,前后对照来学习,一句话贯穿了全文。
3、从文章的总起句或篇末总结性词语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2)体会开头、结尾的作用。
(3) 那结尾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得更直接些,就是——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由此,你觉得结尾段在全文起的是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4) 那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下节课再深入探究。
六、课堂总结:
冲、跳
上升 躲
露半边 黑云
红霞 透
浅蓝 光亮
【教学资源】
教材开发:
将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1、课中阅读《春潮》
2、课外阅读《太阳》
【教学反思】
由于这是一篇散文,在讲授的过程中,我重点通过“品读”来代替文章的讲解。自由读、赛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课堂中,我先指名试着读一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接着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朗读相互找优劣,并推荐其中读得好的范读,整堂课学生自读有自由的读,有尝试的读,有合作的读,有在音乐配合下有语气的读。“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烦琐的分析,而是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品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每一名学生都抢着读,学习氛围既轻松又热烈。“以读代讲”打破了以往“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教学思想,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教学评析】
今天,认真听了阮老师的这节课感触很深,阮老师将这样一篇课文讲解得深刻透彻,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了预设的教学效果,感触很深,现将个人发现的值得我学习的几个亮点小结如下:
1、能够把阅读与感悟,阅读与习作,以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沧海日出时的将壮美景色,激发了学生对热爱大海和日的喜爱之情,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联系全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感悟。
3、注重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再次感受草原的美丽与欢腾。
教学时,通过几道自学题目,让学生把语言文字和听觉感受、视觉形象联系起来,感悟沧海日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再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朗读,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这时学生的读书热情高涨,真正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
4、阅读中的训练点较全面
教师能够在设计阅读的训练点上有很深入的研究,听、说、读、写,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学、会用,并能举一反三。
5、不足
(1)、在引导感知上下足工夫。
上课时,没有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学生的表象没有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如果可以做到的话,会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象缺憾。
(2)、应注重学生搜集教学资源的能力。
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时,可以发动学生们去搜集有关的材料,再拿到课堂上大家一起交流,这样的感知,会使层次更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沧海日出的概念,因而感触全更深刻的。
教学实录
1、海上日出
一、创设情境,审题引入:
师:看了这幅海上日出图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1:我觉得海上日出的景象太美丽了。
生2:我真想亲眼看看海上日出的整个过程。
师:是呀,实在是太美了!巴金爷爷年轻的时候多次观察海上日出的景象,他非常喜欢这幅大自然画卷,就用文字把这些美丽的画面描述了出来。今天,我们就走进《海上日出》,一起去看看这些美丽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3:天边有黑云。
师:同学们听得真认真,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1)、生字词
出示写有下列句子的幻光片,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读一读,注意读准带点字的音并说说带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注意引导学生用“目不转睛”造句。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一刹( )那间,这个深红的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刹那间”的近义词“转眼间”,并比较说说“果然”与“忽然”、“突然”的意思。
3、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 )似地……
注意引导学生从“好像”一词推知这是作者的想像。
4、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相机引导学生回忆“辨”的形近字,比较说说与“分辨”的区别。
5、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 )围,替黑云镶了道发光的金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见到过的“相片镶在镜框里”等现象具体理解“镶”的意思;指导观察“镶”的字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并练习书写。
6、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三、理解课文,体会中心:
(2)体会开头、结尾的作用。
(3) 那结尾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得更直接些,就是——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由此,你觉得结尾段在全文起的是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4) 那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下节课再深入探究。
六、课堂总结:
冲、跳
上升 躲
露半边 黑云
红霞 透
浅蓝 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