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意义”教学反思
(2012-09-08 17:04:24)
标签:
教学反思杂谈 |
“加法的意义”教学反思
教学实录:
师:关于加法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加号的写法,就是和“+”字的写法一样。
生2:我会算加法比如2+3=5。
生3:我知道加法中等号的写法就是两横。
师:你们懂得可真不少啊,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观察并用语言表述。
(屏幕出现动态画面,有两名女同学在跳绳,又来了一名男生)
生:有2名女同学在跳绳,又来了个1名男生,现在有3名同学。
师: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生:原来有2名同学,又来1名同学,加在一起就是3名同学。
师:你真行,请同学们拿出3支铅笔,分成两部分,再合在一起,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操作过程。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
生1:老师,我把3支铅笔分成2部分,左边2支铅笔,右边1支铅笔,合到一起是3支。
生2:老师,我左手拿2支,右手拿1支,合在一起是3支。
师:同学们已经会分实物了,请看老师演示图片的过程。(先拿出1个O片,再出示2个O片),猜一猜测,O可以表示什么时候?
生1:O可以表示学生。
生2:O可以表示小动物。
师:老师的演示活动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生1:原来有1只小鸡,又来2只小鸡,一共是3只小鸡。
生2:妈妈买回来了苹果,我先吃了1个苹果,后来又吃了2个,一共吃了3个。
……
师:请你们用3根小棒表示你喜欢的事物,把他们先分成两部分,再合并。再把你的操作活动表示的事情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实际操作中。
生1:我用小棒表示汽车,先开来了2辆汽车,又开来了1辆,一共有3辆。
生2:我用小棒表示学生,放学了先走来了一队学生,又走来了两个班的学生,一共走来了3个班的学生。
师随机指出:实物图行数学活动可以写成1+2=3。
师:你能结合你喜欢的活动,说说1+2=3的各部分表示什么?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
生1:表示原来的1条金鱼,2表示又游来的一条金鱼,3表示一共3条金鱼。
师:你能根据1+2=3的算式摆一摆,用学具表示出这个算式的意义吗?同桌之间摆一摆,说一说。
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能用1+2=3这个算式来表示呢?
生1:妈妈吃了2碗饭,我吃了1碗,一共吃了3碗。
生2:客车上先下来1名乘客,又下来2名乘客,一共下来3个乘客。
师:说得对,像这样把两部分实物或图形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请学生 和老师一起说加法的意义
……
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
社会发展的日渐信息化与学习化,学生的学习资源正变得日益多样,父母文化素养的提高,课外阅读材料的增加,各种媒体的普及等等,给学生带来了生动丰富的学习生活,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所以我们如何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对一个一年级学生来说,“加法”的知识绝不是一张白纸。在教学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先让学生说说已经了解的“加法”知识,既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不必再讲,模糊的、有争议的知识有待讨论,未知的内容需要重点研究,充分利用个别学生的资源影响全体,展开教学,切不可在教学中独揽课堂,过度限制,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2、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的教学方法就应冲破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拓宽“开放型”教学的广阔天地。在教学中,教师提供了学习材料:演示一个圆片和两个圆片合并的过程,让学生猜一猜O可以表示什么,并用这个演示活动说一说你要表示的意思,发挥学生想象力,并在操作中用小棒表示你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创造性地使用小棒,在创造中学生个性得到了创造,欲望得到了满足。同时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得到了互补。这一点在课中交流时,学生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就是很好的证明。实践证明,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主动权,拥有更多的自我探索,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实践、丰富、完善”。在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门前有一块标牌,上面写到了“我看见了,但可能忘掉;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我们提倡“做数学”,而不是看数学、听数学,其道理就在这里。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加强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学习者个人之间的联系,努力将静态的知识赋以生命,还原成“过程”。因此在设计教案时,我们要善于将教材知识“过程化”,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面下功夫。如上例中教师能从图中观察到实物操作,再到抽象猜想,最后回归实践,真正让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数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最大限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4、联系生活,拓展课堂空间
现在的教材内容简约了,但不可作简单化的处理,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知识与学生已民用工业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并萌发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这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特别是课尾的延伸:说一说1+2=3这个算式生活中可以用哪些事件来表示。学生在生活中看到了数学,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有用、有趣,进而拓展了课堂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