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多动症患儿家长和老师支招

(2012-09-17 09:15:58)
标签:

健康

杂谈

分类: 注意缺陷

 

来源:好大夫在线2011-10-27 09:49:44

复制链接  

    导语:多动症孩子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冲动、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症状,不但危害着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作为多动症孩子的家长和老师,只有了解多动症相关的疾病知识,才会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才能通过有针对性的沟通和相互协助,一起帮助孩子走出疾病的阴影,还孩子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多动症即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综合征

 

    秦炯:多动症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俗称,在是儿童和、青少年中间比较常见的行为障碍,多动症医学术语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据统计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多动症可延续至成人。


    崔永华: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俗称,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注意缺陷是多动症的常见症状,但是不一定每个多动症的孩子都会有注意缺陷。因为多动症常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注意缺陷为主,另外一种是多动和冲动为主,还有一种是混合型的。有部分多动症的孩子是以多动和冲动为主,而注意缺陷的症状表现并不明显。

 

    多动症不是一种坏习惯,而是一种疾病

 

    崔永华:疾病和习惯是有区别的。习惯是可以去培养和掌控的,而疾病却是人无法掌控的,这是和疾病最大的一个区别。多动症作为一个疾病,一组综合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现象。

 

    秦炯:多动症是一种病。多动症有一些生物学的异常,尽管现在缺乏一些特别准确特异性的生物学诊断标准标记物,不能像多数躯体疾病那样靠化验或影像诊断。但已有有些一些研究表明,有些多动症的孩子脑部还是存在异常的,比如脑部的一些内多巴胺能体系是异常的,在前额叶有些化学物质是不平衡的,有些多动症孩子还存在某些影像学的改变,这个是支持多动症是一种病的一个依据之一。
    另外从临床看,多动症虽然看上去和淘气差不多,但是和淘气的孩子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淘气的孩子的淘气行为一般是有目的的,他的淘气也是分场合的,不会在所有场合都淘气胡闹;而多动症的孩子是在很多场合都很闹腾,不分场合。所以说多动症是一种疾病。

 

我国学龄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在5%左右


    秦炯:国内外研究表明学龄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在5%左右,部分地区统计甚至高达10%左右。咱们国家各地区的调查报告显示学龄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集中在5%左右。根据调查的人群和诊断标准的不同稍微有所差异。

 

    崔永华:全世界的调查和研究结果综合起来,多动症的发病率在学龄儿童中是3-10%之间。因为我们国家没有进行过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多动症的流行病学的调研,所以多动症的发病率是参考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及我们国家局部地区的数据,基本上是在3-10%之间。


 

    多动症好发于学龄期的孩子,起病于7岁以前


    崔永华:多动症主要是好发于学龄期的孩子。按照我们以前诊断多动症的标准,是要求起病于学龄以前才可以诊断为多动症,7岁以前出现多动症的症状才可以诊断为多动症,假设是7岁以后出现多动症的这些症状,我们一般不考虑是多动症。但是这个年龄标准现在还在展开讨论,有可能再更改。
    多动症起病于7岁以前,很多胎儿期就起病,表现为胎动次数比正常的要多。多动症的发病年龄是很难去鉴定的,有些小孩是三岁发病,有可能只是3岁以前就发病了,只是3岁时这些症状才引起家长的注意,到医院进行了诊断。
    如果7岁以前是个很好的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症状,而7岁后出现这些多动症的症状,我们一般考虑是否是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的多动症。很多疾病,比如抽动症,大概有50—60%的孩子会伴有多动症的症状,另外还有一些精神发育迟滞的孩子可能也会伴有多动症的症状,
    此外一些情绪障碍和情绪不好的孩子也有可能不能专心上课;所以很多其他儿科疾病和精神疾病都可能导致和继发多动症的症状。像这种继发于其他疾病的多动症状,不是原发的,不能诊断为多动症。

多动症到目前为止病因未明

 

    崔永华:多动症到目前为止病因未明。具体什么原因导致多动症的发生,现在有很多假说。是微量元素的缺乏还是神经递质的紊乱,还是影像学的改变,大家都在做研究,但是没有具体的结论性的东西出来。

 

    比较公认的多动症病因还是神经递质紊乱学说


    秦炯:多动症病因目前比较明确的,比较公认的还是神经递质紊乱学说,认为多动症和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失衡有关系。
    另外多动症还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据考证,在双胞胎中,单卵双胞胎的共同患病率非常高,可能高达50%以上,而双卵双胞胎共同患病率则可能为仅20%左右。按常理说这些双胞胎的养育的环境应该是差不多的,所以推测多动症的发生有可能和遗传有关系。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比如有人说从影像学来研究,多动症孩子的前额叶较正常小,前额叶的代谢或功能不平衡。
至于微量元素的学说,临床报道也比较多,比较多是铅、锌、铁等元素的失衡。但是这些也仍有待考证,目前不认为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者超标是多动症的病因。
    此外还有研究多动症和生产过程的关系。有些研究报告早产、剖宫产的小孩患多动症的比例增高,但是迄今并未证明存在因果关系,还只是认为这些是仅仅可能是多动症的危险因素,剖宫产的小孩患多动症的几率是比平产的多,但是这个几率的差别并不是很显著,也不能说剖宫产或早产就是多动症的病因。
    总的来说,关于现在多动症为什么发生的说法很多,但明确的就只有神经递质紊乱学说。

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冲动、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是多动症常见症状

 

    崔永华:注意缺陷:该障碍患儿注意集中时间短暂,注意力易分散,他们常常不能把无关刺激过滤掉,对各种刺激都会产生反应。因此,患儿在听课、做作业或做其它事情时,注意力常常难以保持持久,好发愣走神;经常因周围环境中的动静而分心,并东张西望或接话茬;做事往往难以持久,常常一件事未做完,又去做另一件事;难以始终地遵守指令而完成要求完成的任务;做事时也常常不注意细节,常因粗心大意而出错;经常有意回避或不愿意从事需要较长时间集中精力的任务,如写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这些任务。常常丢三落四,遗失自己的物品或好忘事;与他/她说话,也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等。

    活动过度:活动过度是指与同年龄、同性别大多数儿童比,儿童的活动水平超出了与其发育相适应的应有的水平。活动过度多起始于幼儿早期,但也有部分患儿起始于婴儿期。在婴儿期,患儿表现为格外活泼,爱从摇篮或小车里向外爬,当开始走路时,往往以跑代步;在幼儿期后,患儿表现好动,坐不住,爱登高爬低,翻箱倒柜,难以安静地做事,难以安静地玩耍。上学后,因受到纪律等限制,患儿表现更为突出。患儿上课坐不住,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常常玩弄铅笔、橡皮甚至书包带,与同学说话,甚至下座位;下课后招惹同学,话多,好奔跑喧闹,难以安静地玩耍。进入青春期后,患儿小动作减少,但可能主观感到坐立不安。

    好冲动:该障碍患儿做事较冲动,不考虑后果。因此,患儿常常会不分场合地插话或打断别人的谈话;会经常打扰或干涉他人的活动;老师问话未完,会经常未经允许而抢先回答;会常常登高爬低而不考虑危险;会鲁莽中给他人或自己造成伤害。患儿情绪也常常不稳定,容易过度兴奋,也容易因一点小事而不耐烦、发脾气或哭闹,甚至出现反抗和攻击性行为。

    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部分该障碍患儿存在空间知觉障碍、视听转换障碍等。虽然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由于注意障碍、活动过度和认知障碍,患儿常常出现学习困难,学业成绩常明显落后于智力应有的水平。案例中小强的情况也足以说明这一特征。

各个年龄阶段的多动症表现并不一样


    北大妇产儿童医院小儿神经内科秦炯:学龄前期的多动症,在幼儿园的伙伴关系可能会出现些问题,那个时候因为孩子小,不太确定,但是会出现一些多动症的苗头,比如说不太听话,不听劝告,很难和小朋友游戏相处。
    学龄期多动症表现主要是注意力缺陷、不听课、不能静坐、不遵守课堂纪律、走神等。3,4年级以前因为功课比较轻松,加上多动症的孩子智商一般是正常甚至是比较好的,学习成绩可能受影响不大;但到4,5年级以后,学习就很难跟得上了,学习成绩下降就表现得比较突出。在小学后期多动症的孩子写作业会比较困难,很拖拉,做作业很没效率,做作业期间小动作很多等等。另外这个期间的孩子早晨起床很困难,起床后磨磨蹭蹭、整理书包很慢。
    到了初、高中阶段,多动症孩子出现网瘾的比例明显增加,违拗,逆反突出,另外还不听父母和老师的话,经常和同学打架等等。再大点可能就出现不良习惯,如抽烟、喝酒,甚至夜不归宿等。
    成年后多动症儿童成年后有一部分有可能是好了,但仍有很高的比例持续终生,特别是如果没系统治疗好就会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影响到他的婚姻和就业稳定、社会关系不良等。物质依赖(烟酒成瘾,甚至吸毒)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同龄其他群体。

 

    容易被忽视的、特殊类型的多动症

 

    崔永华: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多动症。一些多动症的女孩主要表现为注意缺陷,这些女孩很安静,甚至比正常的小孩更文静,更不喜欢动,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这么安静的孩子会是多动症。这种类型的多动症是最隐蔽、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很多人都知道多动症,却不知道多动症的全名,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女孩子得多动症就主要表现为注意缺陷型。

    另外还有些多动症的孩子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举个例子,这些孩子看书看字的时候容易看错行、看错数字,看漏字,空间定位能力和视觉分辨能力比正常的孩子差,不是把3看成8,把7看成1,就是漏掉字、漏掉行,很多时候家长会以为是眼部的问题或者大脑发育的问题,其实这也有可能是多动症的症状。

    此外,还有些多动症的孩子表现为以情绪问题为主。这些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表现为情绪的过度逆反,很不听话,经常和小伙伴们发生冲突,不会和一个小伙伴长期交往;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能专心,总是三心二意的,家长们常以为是行为的问题,其实也有可能是多动症的症状。

  家长可以区分淘气和多动

 

    崔永华:这也是中国的父母最容易混淆的地方。很多家长特别是家里老人会认为小孩越淘越聪明,不淘不聪明,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那家长如何去区分是淘气的淘还是多动症的多动呢?我觉得非医学专业人士可以从两点去判断:
    第一,多动症和淘气的特性不一样。举个例子,一般淘气的孩子参加一个庄重和严肃的聚会,这种陌生的场合,孩子又是第一次去的话,一般的孩子在前面一段时间内是会有陌生感和距离感的,他不敢乱动,因为周围的环境和人都不认识,只有等他对周围的环境和人熟悉以后他才会释放他本来的样子。这是淘气的孩子对周围有个适应的过程,多动症的孩子没有这个过程。一般淘气的孩子去医院看医生,看医生对一般孩子来说是个恐怖的事情,但是多动症的孩子不会有这种感觉,见到医生的第一眼就像自来熟一样,就会在医生身上翻衣兜,抢钢笔,抢处方等等,一点距离感和陌生感都没有,所以家长可以从这方面来区分淘气还是多动症。
    第二,如果小孩上学了的话可以通过做作业等事情来区分。比如老师留了一个小时的作业,贪玩、淘气的孩子可能50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做完了,他是想省出来时间让自己多玩一会;而多动症的孩子做作业的时间会很长,一小时的作业可能三个小时都完成不了,多动症的孩子做作业的特点是潦草而又拖拉,淘气的孩子是潦草而不拖拉。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淘气的孩子应该是自控能力越来越强,学习也越来越好的,而多动症的孩子如果不干预的话,学习成绩是每况愈下的。
    如果家长仔细区分,这两种孩子还是不一样的。

 

    我国绝大部分多动症患儿就诊不及时


    秦炯:现在中国大陆还没有一个多动症就诊率的科学统计。我们国家对这个疾病的关注也不够早,虽然80年代就有这方面的研究,但是真正开始关注多动症应该是近5—10年的事情。早期治疗多动症的药物等也非常少,缺乏相关的治疗手段;另外加上当时多动症也确实不太好的诊断,大家对多动症普遍存在疑虑。所以关注多动症的专家也非常少。
美国的多动症患者就诊率应该是很高的,因为他们研究比较深入,从医生到社会对多动症的药物也普遍接受,但他们报道的多动症的就诊率也才10%左右。我国台湾的多动症就诊率也应该在10%左右,大陆方面尽管还没有多动症就诊率的统计,但是我想应该肯定远远低于10%。
    多动症在学龄儿童中患病率在5%左右,据这个比例估计我们全国多动症患者在2千万左右,这是一个很保守的估计,但是就诊的病人真的非常少。像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沈阳等地区对多动症的研究和治疗还是相对比较系统一点的地区,但是我们和这些地方的专家们交流后得出的一致看法是:规律诊治的多动症患者很少很少。
    之所以多动症的就诊率这么低,我想首先是大家包括很多医务人员在内,大家对多动症的认识还是不够,很不深入,对多动症的危害没有深层次的认识;另外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也不利于普及多动症的相关知识,学校老师们由于缺乏相应疾病知识和意识,也很少主动去参与这方面的工作。

 多动症不治疗可影响终生

 

    崔永华:多动症如果不治疗后果是很严重的,甚至可以说是危害他终生的。以学习成绩为例,多动症的孩子很多都是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不好,和他的智力不相符合。如果不经治疗,据粗略统计,多动症的孩子只有20%能考上大学,只有5%的孩子能完成学业,所以多动症对学业的影响是很大的。成年后的事业上也容易有挫败感。另外如果不经治疗40—50%的人会演变为成人多动症,影响是很大的。据统计,抑郁症中有10%的人是有成人多动症的。

    多动症的小孩行为上容易冲动,容易发生一些危险,如果大了后开车,就容易超速,违规,被吊销驾照的几率是正常人的三倍,也容易发生一些交通意外。

    另外多动症以后的婚姻生活也容易出问题,容易出现闪婚和闪离的现象。

    青春期以后的多动症容易出现少年犯罪。根据我们调查,有30%多的少年犯都是多动症,国外的资料显示70%多的少年犯是多动症,这个危害是非常大的。从各个方面都可以显示多动症不治疗后果并不好。

 

    癫痫患儿20%~40%伴发多动症

 

    秦炯:癫痫是儿童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需要长期治疗,长期服用抗癫痫的药物。有很多研究表明患有癫痫的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是同龄人的5—10倍,这些孩子患病率多数研究报告在20%--40%之间。以前癫痫发作因其严重性更容易得到关注,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关注癫痫和多动症共患的问题。因为如果不关注多动症,即使癫痫控制好了,多动症的注意缺陷等病态行为也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影响到一些社会功能,甚至影响到癫痫的远期的预后。这个也确实是值得小儿神经科的医师们去关注的一个问题。


    不过我也很高兴地看到,我们国家有国内很多地方很多医师已经开始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大家有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工作,也得出了一些十分重要的结论。目前的观点是,如果癫痫的患儿如果共患多动症的话,首先要积极进行评估和诊断,要及时给予日常生活护理指导和一些行为、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注意调整抗癫痫药,如果诊断明确且多动症症状明显,要同时给予抗多动症的药。这样既能够控制好癫痫,也能够干预到注意缺陷的问题,预后就会更好。


    崔永华:现在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很多多动症孩子的父母都讳疾忌医,不相信、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有多动症,我们临床中很多能看医生的都是老师的建议,觉得这个孩子太淘气了,在学校呆不下去了才来看医生的。另外很多家长即使看过医生,接纳了孩子得多动症的事实,也不能坚持治疗,认为治疗会有副反应,造成一些不好的结果也不治疗了。还是和家长的一些理念有关系,多动症孩子的父母们还是需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看待多动症。

家长和老师在孩子开学前都要做好沟通准备

 

    王苏弘:随着新学期的到来,一些老师会有更换。新老师对于学生缺乏了解,有可能将多动症孩子当成“另类孩子”区别对待。孩子毕竟每天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大于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老师和家长都应通过正确的、积极主动的交流方式,才能做到双方的通力协作、共同管理,孩子创造一个“合适”的成长环境。

    对于老师来,要从营造合适的交流平台、正确认识多动症的家长、采用合适的交流语言、适时寻求医生的帮助等方面注意;而对于家长,要从认识和尊重老师的角色、理解老师的压力、主动且定期与老师沟通、适时寻求医生的帮助等方面努力。

 

    营造“合适”的交流平台可赢得家长的信任

 

    王苏弘:在交流前,我们的老师需要用更饱满的热情对待多动症家长,因为家长肯定对孩子的问题已经头痛不已并渴望老师们的帮助。要让家长明白他们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不要急着向家长抱怨他的孩子有什么问题、在课堂里捣了什么乱,而是要告诉家长,这个孩子在学校里有什么有趣的事或者是在哪个方面他做得很好。这样家长会想,老师是了解我们的孩子的,信任建立了,就更容易接受老师的建议。为了家长们能够在交流中扮演更加主动的角色,老师可以引导家长对孩子的问题提出建议。

  多动症孩子家长可能也有多动症

 

    王苏弘:有一点非常重要,多动症孩子的家长也有可能是多动症。这一点已经有很多基因学的研究报道,所以也许你面对的多动症家长本身就是一位成人多动症。我们的老师在沟通时,要关注家长的言谈举止,如果他一直在拨弄自己的衣角、急躁地记录、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干扰或者在交流中跟不上我们交谈的内容,甚至走神。那么我们需要做一些提醒,让他们这些成人多动症把注意力回到谈话上来。

 

    合适的交流语言可以加强家长的主动性

 

    王苏弘:在与家长沟通时,老师要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如果一定要使用的话,建议多做解释让家长明白你在讲什么。我们的老师经常要做家访,可能会因为太频繁而感到疲劳和厌烦。但是要记得,如果你面对的是多动症孩子的家长,你一定要更加有耐心。比如我们在多动症儿童教育中常说的“个体化教育方案”,老师必须和家长详细阐述这个方案的实施内容和步骤。如果你一直在讲专业术语,家长们会听得云里雾里,他们会觉得这次交流一点作用也没有,甚至会否认你为他们孩子作出的辛勤努力,从而对老师失去信任。另外还要补充一点,要留出时间给家长提问和解释,这样有利于加强家长的主动性。

多动症家长要尊重老师,会得到老师的尊重

 

    王苏弘:老师在孩子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中国的教育机制下更为明显。老师是学生眼中绝对的权威,但是我们家长不能把教育孩子的所有重任都推卸到老师的身上,因为指导孩子成长的最重要角色还是家长。尊重老师,就必须认识到他们不仅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孩子良好行为的模板,并且还负责对我们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估。由于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级的孩子,与孩子接触时间比较长,因此他们对孩子的评估,特别是多动、注意力缺陷的评估将更为客观,所以,我们要尊重老师的评价。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们不能诊断ADHD,并且他们不能推荐治疗,不要把这个责任强压给医生,但是他们可以让家长知道孩子有哪些困难,这样你才能准确的和医生交流。举个例子来说,老师可以在很多环境中观察你孩子的表现,而家长不大可能观察孩子在数学课中与30个孩子一起学习的情况。

 

    多动症家长理解老师,会得到老师的理解

 

    王苏弘:我们的家长必须知道,现在的老师被要求付出的越来越多。即便是最杰出的老师都会感到厌倦和备受挫折。家长们应该为老师在孩子成长中的付出表达感激,这些感谢不是物质方面的,是精神方面的支持,与所有其他人一样,老师也渴望得到承认和感谢。如果家长能够适时对老师的工作做出感谢,相信他们在帮助你们的孩子时会更有动力。

多动症家长要定期和老师沟通

 

    主持人:就要开学了,是不是家长要在学期开始不久就要与老师沟通?

    王苏弘:是的,而且要主动沟通,要和老师定制定期沟通计划。很多家长都是在等老师主动与自己沟通,甚至只有自己的孩子惹了事或者成绩很差被老师留校时才想到与老师交流一下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如果你的孩子有多动症,那么我们建议家长们要更加主动一点。我们的家长要在学期刚开始时告诉老师你的孩子有多动症,并与老师一起讨论管理孩子的方法。虽然学期开始时,老师们都很忙,但是实际上他们很乐意倾听家长的看法,这也将最好地帮助孩子。

    另外,我们希望家长要定期与老师沟通,间期一般以一个月到两个月为好。如果没有时间当面沟通的话,可以选择短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我的建议以老师方便的沟通渠道为主。

 

    多动症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出现分歧时要找医生解决


    主持人:什么情况下,家长和老师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
    王苏弘: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都了解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但是对于多动症儿童来说,他们的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在有些时候会误导他们。有的时候,家长或老师会根据自己错误的观点与对方意见不一致。
    当沟通中出现问题和分歧时,我们通常还需要第三方的参与,比如医生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协助。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很好地协调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分歧,并找到问题的关键。特别是有严重注意力缺陷的孩子,根据我们的经验,这些孩子单纯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合作努力是达不到效果的,我们还需要服用一些针对性的药物改善他们的症状,还要辅助其他的治疗手段。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找一个裁判来判断谁对谁错,而是要针对孩子的问题选择一种适合他(她)的方式。

 
    家长和老师沟通效果很差,可申请更换老师

 

    主持人:如果家长和老师沟通效果不好,家长该怎么办? 

    王苏弘: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不是每一位老师都适合你的孩子。如果以上的方法都失败的话,沟通效果不好,那么我们建议不妨与学校申请,换一个班级或换一个老师,我们的家长也可以到学校的相关部分进行沟通,看看是不是有适合你孩子的老师。

专家简介

    崔永华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病区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儿童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具有多年的精神科临床经验,科研意识较强,科研经历丰富。多年来本人主要致力于儿童精神医学的研究中,研究范围涉及该领域的病因学、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以及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同时将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不仅拓展了儿童精神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儿童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模式,使本课题组在本领域的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重点研究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负责撰写的首部北京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南已经完成初稿,多次在中小学对教师和父母做培训,在科学育儿方面具有较深造诣。近三年先后发表相关学术文章近30篇,参编著作14部,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获2008年度“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秦炯

    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中国抗癫痫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小儿神经学组委员兼秘书,亚洲大洋洲小儿神经协会理事。同时兼任中华儿科学会中青年委员、全国小儿神经学组秘书、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等多家学术刊物编委等职务。

    王苏弘

    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儿童心理疾病和认知障碍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