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到中年,还算年纪轻轻吧,脑子却总是健忘,时常忧虑自己是不是早就得了“初老症”。刚刚介绍的陌生人,转头说句话的功夫就想不起人家姓甚名谁,以至于怯生生的不敢和人家再打招呼,等着窃听别人对人家的称呼。对自己的这种健忘我总是怀恨在心,但也总是无计可施,无药可治。
健忘成了学习路途上的第一个坎,为此经常感到焦虑。读一本很有兴趣的书,看到第10页的时候,基本上就想不起前5页的话语了,看到一大半时候,前面的内容就只剩下“梗概”了,细枝末节的精彩内容在大脑中已经了无痕迹。遇上特别启迪人的话语和自己的随想总要快速及时地记下来,否则眨眼功夫便会消散,以至于扑捉自己瞬间的思想尽然要让我耗精费神,小心翼翼。记得小时候,我的记忆力就不是很好,记心赶不上忘心,背诵英语单词就是我的噩梦,因为背不会单词,语感又不好,所以英语学得惨不忍睹,为此在成绩上吃过不少亏,但记忆力差的秉性并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改观,到现在反而愈发的消退。成了学习的障碍和生活交际的一大缺点。
焦虑的不仅仅是健忘,还有浮躁。无端的浮躁时常会不请自来干扰我平静的学习思考,让人心神不定,进入不了学习状态。有时这种浮躁让我根本看不进书去,连浅尝即止,不求甚解都需要克服艰难险阻。常见的状态是,打开网页,眼球会不自觉地主动寻找明星的花边新闻和奇情野史,以娱乐自己的精神。通篇看一篇好文章都需要鼓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勇气,时常是拿起书只看看目录就随手丢在一边,文章喜欢看“短平快”的,刚看了题目就迫不及待地冲到最后一页了解结果。急功近利到如此,自觉失去了读书的意义。娱乐的吸引力似乎永远大过枯燥的学习,需要用理性扼制。好在我还有天生的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还保持着足够的对知识的探求欲和学习兴趣,让我能抵御浮躁和娱乐的勾引,在自己拮据的时间内学习和思考,尽管有些人会怀疑这种学习动力和动机。但我读书
我快乐,能干一点自己想干的事,我觉得始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仅此。
学习是一个信息摄入的过程,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得不被动地接受各类信息的入侵,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甄别,吸收,也会让人焦虑不安。当信息和“爆炸”联系在一起,总不免让人心生畏惧。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无孔不入,电视上,电脑上,电梯间,卫生间,手机上,广告商恨不得将广告植入人的大脑,只要有人出没的地方就有信息对大脑的狂轰滥炸,让人防不胜防。有限的大脑空间往往被先入为主的信息死皮赖脸地占领,诱导你的思维。然而有时先入为主的是“圣贤”,有时先进来的却是“流氓”,有时大脑先吸收的是维生素,有时先吸收的却是三聚氰胺,更有混搭着白砂糖的苦咖啡,让大脑真假难辨。甄别这些信息总是让人大伤脑筋,一上午要是不看手机,大概能有十几条垃圾短信混迹于正常信息之间,让你哭笑不得,因信息欺诈而上当受骗者也不在少数。所以,现代人的大脑常常会成为各种信息争夺的阵地,被狂轰滥炸后,留下的是无处藏身伤痕累累的我们。然而我们又离不开信息,离不开和世界联系的通道,每天不上网似乎就会被世界淘汰,手机偶然落在家里,跟丢了魂似的难受。难怪前段时间新闻里说,有那么多现代人躲避“有害信息”到秦岭的深山老林中,与世隔绝,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学而不思者罔,思而不学者殆。学习和思考如同吃饭和消化一样相生相伴,光学习不思考会消化不良难以吸收;只重思考而不继续学习,也会营养不良,招致疲乏及危险。“我思故我在”,假如失去思考,我不知道生命还有何意义。“思想有多远你就能够走多远”,我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随遇而安吧,但我想让思想走远,因为它能增加生命的质量,不至于如墙头之草随风摇弋,无根无基,自生自灭。生命本是一个过程,为了显示他的存在,有人甚至说:不能流芳千古哪怕遗臭万年。这种说法不过是想表达存在,证明自己而已。其实思想才是生命留在世间的最好痕迹。
学习越深入,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对这种无知的恐惧,有时让人心神不安。幸好我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凡是不知道的都想一探究竟,也导致个人兴趣五花八门,但门门都是“一瓶不满半壶晃荡”。有人说:平凡地坚持就是伟大,我却缺乏抱着一颗大树慢慢变老的决心,在知识的世界里到处早三暮四寻花问柳。除了养家糊口的重任外,最大的兴趣就是思考,对任何问题都想知其所依然,就连“人性”这么复杂的东西我都保持着昂扬的探究兴致。有位老友那天对我说:“看你有些悲观的文字,你是不是抑郁啊?”,我笑着答:“在我还没有弄懂什么是抑郁之前,我是不会抑郁的”。
学习和思考总会伴随着强烈的“时间感”,为一天碌碌无为地生活却一无所获而焦虑,为切身地感觉到时间从身边流逝却无能为力挽留而焦虑。不愿意睡的太早,因为舍不得一天的时光就此结束。日子像白驹过隙,而“改变”确如蜗牛爬行,珍惜日子,推动生活向好的方向改变,是人们共同的希冀。
感知世界 了解人性 体验生活,我学习,我思考,我快乐!
(该文入选博联精粹)
2012 4 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