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生命的本来

(2011-11-29 10:29:03)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生命的本来作者:一念觉者

修道是本性真实的喜乐

作者:吉祥天机

http://s10/bmiddle/4dabced1x644c81621819 

修道只是一个名词概念。当人们透过修道本质,看到修道的真相,每个人都会哈哈大笑,因为每个人都在修道。这里特别倡导的修道,不是因为大家没有“修道”,而是因为大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意图,反而如同梦游一样,误入歧途,沿着别人给的错误方式去行动,违背了自己对本性的渴望,修错了道。所以这里提倡修道,并不是遵循我的指导去做什么,而是提醒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真实的自己,走入内在的本性中,这也就是修入“正道”了。

 

所谓的修道,用最最通俗的话说,就是找到快乐生活。人们贪图权势,贪图财富,拥有野心,这些状态,都是一种内在深处,渴望找到快乐人生的方式!这种方式被上一辈人无意识传承下来,后代子孙没有抗拒地继承了下来,无意识地在执行着,从来没有问:这些方式到底是否是真正快乐的方式。人们拥有了权势,获得了财富,野心得到了实现——但人们得到幸福了吗?旁人眼里这个有权有势,让人羡慕的人,他自己的体验是什么呢?这些人没有一个会出来揭破谎言,因为这是社会,没有一个站在权、名、利顶峰的人,会对别人说,我其实没有得到幸福——他不会认为自己用错了方式,只会认为这些权势财富还不够!

 

修道从来不拒绝生活,无论你是拥有权势、财富、野心、女人……这些都不是问题,修道不拒绝生活,修道的关键在于调整对待生活的正确心态,以及找到适合自己纯真本性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我们的上一代、上上一代人……就已经遗失了,我们无法透过本能来学习,烙印在灵魂深处传承给我们的印记,是过去不断重复的错误——佛陀眼中的娑婆净土,变成了人类物欲横流,永不满足的五浊恶世。

 

修道是走向生命的本质、是回家、是落叶归根。这个过程是极其喜乐的,如果修道的过程没有伴随这种喜乐,没有伴随某种解脱和释然,没有伴随某种轻松自在……那么你肯定是修错了。很多人把红尘的欲望投射到修道中,把野心从物质世界扩张到了精神世界,在患得患失中、在自我催眠中,越来越脱离社会,越来越脱离现实——这样的所谓“修道人”很多,而且诱惑力相当强,很容易积攒下一大堆信徒,毕竟人们总是容易相信那些给予贪婪、给予野心、给予无限大利益的承诺。

 

真的修道没有对未来的承诺。修道人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他们不怕下一刻,不担心未来——因为他们很清楚,完全处理好这一刻,下一刻自然就会恰如其分——下一刻是此时此刻的延续,下一刻是此时此刻的结果——这其中因果规律在发生作用,客观规律在帮你架构适当的人生!而活在欲望中的人则是在野心、谋算、担忧中计划、幻想未来。修道人敢于放开过去,敢于放下未来,敢于停留在这个无可立锥的此时此刻,就像是面对死亡——有些书就说修道就是死亡,这“死亡”的其实就是世俗的心态,死亡的是贪嗔痴的业障,修道让不真实的死亡,保留下纯真的本性。修道人,也称为“大丈夫”,不是因为他功德无量、或是圣人楷模,而是他敢于没有过去和未来地生活,完全信任规律,敢于把自己托付给上天,他们的所有精神都全然停留在此时此地。从此时此地爆发出的喜乐,弥漫整个时空,此时此刻,他们超越了时空,他们整体地看待现在的每一个行为,他们的每一个行动,不用规矩,自成方圆。

 

修道是生活真正的快乐方式。也许“修道”这个名词太刺耳,那么你可以不用它,这毫无问题。只要了解,修道是生命走向快乐生活的方式,这种快乐不是想象出来的,不是上一代人传递给的概念,不是单纯权势财富获得的……而是自己深入生活、真切品味生活,从生活中领悟提炼,从本性中自然流露的喜乐。修道从不拒绝人生的正当享受,而是让你从世俗短暂的、无常的享受中找到真正的享受,找到永久的喜悦自在,那是永恒的本性,那是大乐,不是世俗的欲乐、短暂乐、轮回乐。

 

修道完全不同于修炼。修道接受任何真正让你快乐的方向,当然也包括修炼,有些人通过修炼,体验到了本性的快乐,他们如此沉醉,流连忘返,这是他们的方式。修道也接受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乐趣,人们接触修道,必然从社会层面肤浅的、短暂的、表面的快乐,逐渐深入,走向内在永恒的真实体验中。修道人没有分别心,对于修道人来说,每个人都具备修道的可能性,屠夫也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一些在社会中功成名就的大圣人、道德家,只不过社会的一个功能角色而已,对于修道,他们可能一无所知,他们把痛苦留给自己,把表面上的风光向世人显耀。

 

社会中,朋友间情意深重,你体验到很快乐,但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假如那个时刻你换成另一个人,这种朋友间的快乐还是在那里爆发,你的朋友喜欢你,是因为你是“他的”朋友——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他,他不会因为“你”的在或不在,而有不同——他在对“他的”朋友表示情感,对他来说,你只是一个角色,换一个角色,场景依然。当一个人经历多了,自然就成熟了,他会开始质疑这个“交际”的场景,质疑这个“外面”的场景——没有人喜欢被当作外人,可实际上,在社会的任何场景,你只是个局外人,只是配合某种情势、某种场景的角色而已。

 

权力欲望强的人,就是试图把自己定位为场景的控制者,这种感觉,跟“神”一样,充满快乐——这只是一种自我催眠,你把自己当作这个场景的掌控者——这种试图成为更大的,试图成为整体的欲望,其实是你本性的影子,你本性就是无限的,是超越自我的——可是在欲望中,你还是个人,你还是自我,但你却要拥有无限——这种权欲和野心迟早会破灭。玩玩可以,难得糊涂一下,但要一辈子陷进去,一直保持自我催眠,那就值得可怜了。

 

修道让你发现生活的真实状态,而后,帮你找到你真正要的。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有的是为了权欲,有的人是为了安全感,有的人是为了享受,有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有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血统高贵……钱多了,给你带来这种虚假而短暂的满足感。当你拥有了钱,你还没有为此满足,那么你就会不断要更多的钱,这个瘾会越来越大——这些人是很可怜的,因为他们的要求无可厚非,每个人都需要内在的安心,感受到权威感、安全感、富足感、价值感、独一无二的感觉,这些都是本性的光芒,但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些东西只有从本性中去发现体认,那么一切依靠外在获得的这种感觉,都是无常的、虚假的、短暂的,只有依靠本性的洞察,你才会长久地拥有这种东西。你拥有的这些感受,不依靠金钱的有无,而是你自身的本质,所以不会失去,而你也不再被金钱所控制,你会开始使用它,而不是占有它。

 

学会修道,是人生之大幸,你通过修道找到自己的安心,找到永不失落的依靠,那就是你的本性。你借着它,依靠它,把你的快乐变成永恒喜乐。而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外在的金钱、权势、女人上的人,都是在沙滩上建房子的人,一个修道人或许一样也享受金钱、权势、女人,但他们从来不会是依赖这些的人,他们不是圣人,他们是穿着西装的“和尚”,是享受生命极乐的“僧”,他们的寺庙建立在内心永不落山的阳光下面。

 

 

生命的本来

作者:吉祥天机

 

http://s15/bmiddle/4dabced145ae8924f0d5e

众生本来都是佛,众生本来都有心想事成的能力。众生的这个“本来”,却不是众生,而是这个世界的“唯一”。整个娑婆世界,跳出每个具体的众生、具体的思想来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庞大的物质和精神的存在体。就像人体,人的精神是某个细胞的精神吗?人是属于某个细胞的吗?——显然,人其实是无数细胞的综合效果,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宇宙也是如是,那个能够真正决定这个宇宙中某个元素命运的决定力量,来自这个宇宙的整体,而这个宇宙的整体,它的“本来”,跟每个人的“本来”,都是同样的“本来”——当一个人回归到他的本来,就会领悟到宇宙的本来,因为它们同根同源。

 

修炼只有回归到跟宇宙同源的本来,才能够真正为自己身心做主,这时候,自己的精神与宇宙的精神不再分别,个人不再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佛家把这种状态称为“无我”——失去了个人的假我,而获得永恒的真我。正因为我们都来自这个宇宙的共同根源,因此,当人放弃所抓住的、让人堕落、让人负重的东西,自然就会掉回这个本来,就像弹簧一样,放下勾连牵挂的,就会缩回本来之地。因此,佛家讲放下、去除贪嗔痴,都是为了这个服务的。那么人死是不是也会回归本来之地?会的,只不过就像秋千一样,瞬间迈过这个地方,又再次被羁绊——佛家称之为“轮回”,只要这个贪著的心不灭,即使暂时回归,也会再次执着,再次流落红尘。

 

生命所贪执的东西,道家称之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每个生命都是贪执在不同层次上,成为这个层次的“囚徒”。每个生命都保留着宇宙的烙印,都本能地追求“自由”、“解脱”,但被囚禁在不同层次的生命,会对这个“自由、解脱”有自己层次的定义。例如,在人类所处的欲界,自由解脱往往被定义为具有很大的权力、拥有用不完的财富……这种自由和解脱是相对的,相对于别人,有权有钱当然比别人自由,但这种相对的自由一旦脱离了比较,就会立刻沦落回真实中——没有别人,权力和金钱跟石头没有两样,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这种东西才会发生作用。人们应该健康赚钱、健康生活,不要一辈子象头牛一样,也不抬头看看,只懂得一昧赚钱谋利。

 

修道真的能够让人回归本来、获得彻底的自由解放吗?这是不是自杀、死亡呢?只有明白了道理,才会理解“回归的自我本来面目、彻底自由解放”真实不虚。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到底是什么?如果知道了人是什么,就明白了生命的本质。如果坚持认为人只是肉体、是大脑,那么肯定没有可能自由解放的。身体只是自己抓住的“秤砣”而已,它的作用就是让自己稳定地处于这个层次,一个失去身体的人,马上就会脱离这个层次,例如人们所说的“鬼魂”,实际上只是更加精微的一种能量状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天机图所表达的层次,每个生命现象根据自己执着的不同,停留在不同的层次上;各种生命都同在一个宇宙,却在不同能量层次上,彼此共同生存各自有道,而不相妨扰。

 

生命是一种体验。感觉是属于身体的,体验则属于生命。在梦中,我们可以没有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但我们有体验,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我”在做梦。正是体验的不断持续,让人们的生命不会被梦境打断,纵然梦中的自己,千变万化,但这种体验却永恒持续。可以说,只要生命的体验不断,即使身体死亡,这个“死亡”也不过是自己的体验之一罢了。佛祖说,众生都是佛,指的就是众生内在永恒不断的体验,佛祖也说众生在轮回,指的则是众生非常执著、不断重复体验一些事情,就像是一个人,不断重复做着同类型的梦。永恒的不会是外在的任何东西,包括身体、思想、感觉、情感,永恒的是生命的体验,这个无论生死不易的体验。

 

那么这个“体验”来自哪里?这个被体验的“世界”究竟是什么?修道的人,就是去探寻这个生命本质的人。佛祖是先驱,他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真实。体验来自体验的对象本身,也就是说,你看到花,在大脑形成的体验,正是花的另一部分存在,佛家称花为“相”,称这个另一部分的存在为“非相”(无相)。用天华文化的语言,就是任何事物是阴阳组异成同的,当你观察阳性的部分,阴性的部分同时也被你观察到,只不过,对于阳性的部分,你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图形,而阴性的部分,你则是体验到了某种感受。然后人会对这种体验进行加工,形成自己的思维。也就是,万事万物,其阳性状态和阴性状态,都是引起人的体验而被加工成思想,之所以人的思想会各有不同,是因为后天的学习,每个人对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有了自己的个性化的加工。

 

这也是为什么古人说最高的智慧是“生而知之”,次一级的是“以类知之”,最差的是“学而知之”。所谓的生而知之,就是修炼到一定程度,懂得控制自己的精神,不对最原始的体验进行加工和解释,即佛家所说的“所知障”。当一个人能够不对原始素材产生后天的意识,而是如实如是了知真实,就会洞察事物的本然。正如庄子所说的“你不是鱼焉知鱼之所思”,当你不知道的时候,你接触到鱼,就同时接触到它的阴性状态,在那个瞬间,你就是鱼,你知道它的一切。天华文化的心传,天机图的信息,其实就是这样提取的,只有在阴阳契合的状态下,巨大的信息量就会自然显现在大脑中。这也是佛家所说的“印心”、“他心通”、“本尊相应”……只有处于自己无知,即不加以对事物进行思想的加工,才能解脱所知障,如实知见事物的本来状态。这就是生命的体验,这是每个人思想背后都具备的能力,只不过只有经过特定训练的人,才懂得放下执着,放下不断解释事物的、内在喋喋不休的心态,接受事物的本然状态。

 

上面讲的是体验的真相。那么如果体验是来自体验的对象,那么“我”是谁?谁在体验呢?假如没有那个能体验的东西,事物是否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从个人来讲,你不体验的东西,当然还是存在的,但前面也说了,个人没有意义,个人只是自己的主宰,而不是身外之物的主宰,所以个人没有办法“万法唯心”、“心想事成”。如果用个人和宇宙的共同的本来,即那个真正的本来所体验的,事物就会存在;如果没有体验到的,就没有存在,这就是佛家“万法唯心”“一切唯心所现”的真正含义。——就像梦境,如果你没有梦到一朵花,你会说梦里应该有一朵花的吗?梦里梦到一朵花,你会说,这朵花不管有没有梦到,都是存在的吗?

 

个人从来只是个外在的现象,轮回的是生命本质的体验,从此物体验到彼物。佛祖不承认有轮回(原始佛法),是那个能体验的生命本来面目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佛教承认有轮回,则是体验的事物从此物到彼物,周流不息。

 

这个体验并创造世界的生命的本质,佛家称之为“佛”,道家称之为“道”,天华称之为“天机”。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