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罗杰斯及其心理治疗
(2011-09-28 09:38:46)
标签:
转载 |
罗杰斯及其心理治疗
曹国兴
哈尔滨工程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摘要:患者中心疗法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的特点是以患者为主导, 促使患者去认识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目的, 开发自己的创造潜力。这一疗法对当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罗杰斯的生平和主要心理治疗关进行叙述总结,以其加深对罗杰斯的认识。
关键词:罗杰斯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被心理学史学家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他是20世纪最卓越的,最有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之一."罗杰斯心理治疗"又称"非指导性治疗","以人为中心治疗"或"来访者中心治疗".马斯洛去世之后,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言人。罗杰斯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人格的自我理论的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疗法的创立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倡导,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其心理治疗观。
罗杰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其流行程度仅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于“以人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治疗,我们也许可以从他的成长经历中找出一些启示,对于我们了解罗杰斯的心理治疗观有更深刻的认识。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大师的人生足迹中看到一个伟大的人物的成长过程,在每一个年龄阶段我们可以和自己进行对比,看我们与大师有哪些区别,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发展有些启迪。
一
罗杰斯说“我之所以对谈话法发生兴趣,肯定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幼年的孤独生活有关”。他于190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虔诚信奉原教旨主义的中产阶级家庭。罗杰斯在一个成员间彼此关系密切的家庭中长大,家中具有十分严格而不容违抗的宗教伦理气氛,崇尚勤劳苦作这一美德。罗杰斯在家中六个孩子中排行第四。父母对孩子们倾注了大量关爱,几乎时时刻刻惦记着孩子们的幸福快乐。
他自幼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以疏远、冷淡的态度对待家庭以外的人,自称“那一时期完全没有与他人之间的亲密的、互相交往的人际关系”。
中学开始,渴望友情的愿望有所增加,但是由于频繁换校,“确实没有和任何一个人结成一种亲密的相互发生影响的私人关系”。
中学毕业后,17岁时考取了威斯康星大学农学院选修农业,并加入一个基督教青年会社团。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对今后从事职业的最初探索,曾是一个男孩俱乐部的主任,还在一个夏令营担任辅导员。在校期间,他作为“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被选派到北京学习六个月,他说,他的新的经历扩展了他的思考,于是他对自己的一些宗教基础观念开始质疑。在这时期结识了海伦并与其结婚,与妻子的相识和交流使其感觉到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与另外一个人真正相互关心、息息相通的亲密关系”。
22岁大学毕业后,进了纽约的尤君思神学院,欲从事宗教事业。他在那里结识了两位重要的心理学家——华生和纽科姆,而且在那里的两段经历(一是参加讲习班;二是学习古德堡•沃森主持的“与青年一道工作”的课程)对其人际关系哲学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后者使罗杰斯“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与人亲密合作是可能成为一种职业的”,这一认识使其放弃了宗教研究。
24岁时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学院研究医疗心理学,结识了著名精神分析家阿德勒和临床医学家霍林沃斯,与此同时开始接触杜威的思想观念。
26岁时获心理学硕士学位,同年受聘于纽约罗彻斯特“儿童研究室”(实际上是一个为犯罪儿童和由于恶劣的家庭环境而受到社会组织保护的儿童们开设的一个指导诊所),边学边干。并于29岁时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来,担任罗彻斯特指导中心的主任,一直在那里工作到38岁。
在这一时期,与兰克的讨论以及雇用一个学过兰克的“关系疗法”的社会福利者,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产生怀疑,他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详细叙述了这一观念的转变于1937—1938年写了《问题儿童的临床医疗》。
38岁(1940)时受聘为俄亥俄大学心理学教授,在此阐发了与病人进行谈话和心理疗法的一些新的观点,发现自己开创的是“关于生活和人与人关系的一套独特的哲学观”。
43岁—55岁(1945—1957年)期间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在此期间收获甚丰,提出关于人类相互关系的一种新理论,简要地叙述为“在任何亲密、持续的关系中,如果我想创造出一种真诚、关怀、理解的气氛,我就必须相信人们,信任他们反省自我以及认识他们自身问题的能力,信任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我敢于对工作人员组成的集体给予同样的信赖,努力造成一种气氛,使每一个人都感到他要对整个集体的行动负责,而集体也要对每一成员负责。人们给了我权利,我要把它完全交给集体。”“我将进行试验,放手让学生和办集体自己选择方向,并且以他们自己选择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取得的进步。”期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临床与变态心理学会主席和应用心理学会主席。到1957年,在治疗方法和治疗过程中医师与病人的关系等方面开创了一套严密的理论,自称“后来的十五年的研究证实了以上的假说”。
55岁—59岁(1957—1961年)回到母校威斯康星大学,任心理学教授。
60岁(1962年)起在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任研究员。
62岁—66岁(1964—1968年)在加利福尼亚州西部行为科学研究所任常驻研究员。
67岁—75岁(1969—1977年)成立“人类研究中心”。举办“以人为中心”深度工作坊。
70岁—85岁(1972—1987)在生命的最后15年里,罗杰斯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主持团体自助研究会,将其理论运用于推进地区与世界和平。1987年1月28日,在离世前几天,罗杰斯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这位人本主义大师这样评价自己:“我的人生在85岁时到达巅峰,这是我生命中最好的阶段,好得超越了我的想象和预期。”#
b
罗杰斯一生著述甚丰,出版了16本专著,发表了200余篇文章,其中最主要的著作有《问题儿童的临床医疗》(1939)、《以患者为中心的疗法》(1951)、《心理治疗和人格转变》(1954)、《学习的自由》(Freedom to Learn)(1969)、《择偶:婚姻及其选择》(1973)、《卡尔•罗杰斯论个人力量》(1977)、《一种存在的方式》(1980)、《80年代学习的自由》(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1983)。
二
罗杰斯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以自我理论为理论假设的心理治疗观。他的 “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疗法直接反映出他的心理治疗观。
(一)与传统咨询理论的区别
罗杰斯心理治疗观经历了“非指导性治疗”--“患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therapy,又称来访者中心法)—“以人为中心”的疗法的过程。
罗杰斯曾受过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系统训练,但在咨询实践中,他发现这种在当时被公认为最权威的咨询方法并不能产生满意的效果。于是,他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和发展自己独特的咨询方法和理论。1951年,他出版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咨询疗法》一书,系统阐述其心理咨询疗法的理论与方法。
罗杰斯的咨询理论与传统咨询理论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对咨询者与被咨询者之间的关系的看法。传统的心理咨询理论强调咨询者在咨询过程中的中心和指导地位,因为他们受过专业训练,有方法和经验去发现被咨询者的问题并指导他们解决问题;而被咨询者往往没有认识自己的行为和动机的能力,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因而有赖于咨询者的指导。罗杰斯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认为:“被咨询者清楚哪些情感受到伤害;应该向什么方向努力,关键问题在哪里,哪些经验被埋没了。”他坚信,只有被咨询者才真正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在罗杰斯看来,心理咨询的成功并不主要取决于咨询者的专业知识和训练,而取决于咨询者这个人本身和他对待被咨询者的态度。1957年提出的“改变人格治疗的充足条件”都是指医生的个人态度,与他们的职业训练无关。
(二)“患者”中心疗法的特点——治疗关系
以患者为中心疗法的特点是将将医师与患者关系视为改变和成长的最重要的治疗因素。
罗杰斯在《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一个心理医师对美好生活的看法》中描述了理想的以人为中心治疗方法的情景:“医师和患者建立很深的个人关系和主观关系——不是像一位科学家和一个研究对象那样的关系,也不象一位医师在准备诊断和医治,而是像一个人和一个人之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医师感到患者是一个具有无条件自我价值的人:即不论他的处境、他的行为、或他的情感如何都是具有价值的人。医师能让自己对患者有深刻的理解;没有任何内部障碍能妨碍他在与患者相处的任何时刻对患者的状况察觉;而且,他还能向患者传达他设身处境的移情理解。医师只满足一种于提供一种气氛,使患者能有最大的自由变成他自己。
对患者来说,这一理想的治疗意味着对他自身内部似乎越来越奇特的、未知而又危险的情感的探索。他开始理解他的某些经验,这些经验在过去曾作为对自我的结构太有威胁和损害而被排拒与意识之外,因而此时此刻他就是他的恐惧,或他的愤怒,或他的温柔,或他的力量。”
罗杰斯认为医患良好气氛的建立有赖于三个条件。首先,真诚一致。咨询者与被咨询者都是真诚的。双方越是真诚,越是对治疗有利。要作到真诚,双方即要明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在可能的情况下保持深层意识与外部表现的一致,又要愿意通过语言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复杂感受。第二,咨询者应该无条件地接受被咨询者。这意味“咨询者要表达对被咨询者作为一个有潜力的人的深切、诚挚的关心;这是一种不因被咨询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而受到影响的关心”。第三,咨询者要能站在被咨询者的角度去体验被咨询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把体验到的这种情感、价值传达给被咨询者,使被咨询者意识到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受到咨询者的关注,使来访者有被人听到和理解之感。罗杰斯把此称为“移情理解”。
总之,要帮助来访者就必须尊重他们,相信他恶魔内具有成长的潜力以及自我向导的能力,理解他们的体验与经验,真诚地关注他们,以使他们发展独特的自我。
罗杰斯认为这种积极的、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一旦建立起来,被咨询者就能够自由充分地去体验那些过去因太具威胁性而不敢正视和体验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治疗过程,从而自主解决自身的问题,朝着“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方向发展。
(三)治疗目标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是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
罗杰斯在《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中提到“人们似乎有一种成为真正自己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是一个有利的心理因素,它促使人摒弃他在生活中常用的面具,促使他去发现和体验隐藏在面具后面的陌生人——他自己的被掩盖起来的部分”。抛开面具后出现的新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或自我实现的人)具有以下的特点:
1、
与防御戒备性状态相反。防御是有机体对于某些经验的一种反应,这些经验被认为或预期为有威胁的,同个人对自身或对自身与外界关系的现有印象是不协调的。
他变得更易于了解源于自身机体内部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变得更能认识周围的客观现实,而不是以先入之见去一味硬搬。
2、信任自己的机体
他不再那么害怕自己的情感反应,对源于自身机体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情感和倾向越来越发感到信任和喜爱,相信他的机体是达到每一存在情境中的最满意的行为的一种手段。
3、出自个人内心的评判
他越来越感到评价的基点存在于自身内部,因而他逐渐不再寻求他人的赞可或否定,不再依赖他人提出的生活标准,也不再依靠他人来帮助自己做出决定和选择。
4、创造力
充分发挥作用的人都具有高度的创造力。他们不是以遵循或者消极适应社会和文化的传统而著称。在环境激烈变革中,更有适应能力并能生存下来。
5、愿意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在自由的治疗对话中,他常常会放弃这些一成不变的目标,愿意接受这样一种令人满意的认识:他不是一个固定僵化的实体,而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三
认知-行为治疗是美国心理学家贝克(Aaron Beck)创建.该理论认为,适应不良是由于一个人学会了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造成的,而纠正和改善这方面的问题的方法就是要教来访者学会正确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来访者的心理变化是要通过学习才能产生,学习包括更加准确地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对自己的思想进行重新评价的过程和学会更具适应性行为方式的过程.因此,一个更积极的自我评价是认识与行为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
与罗杰斯心理治疗相比,认知-行为治疗会更多的运用指导的方法.
罗杰斯心理治疗的假设是,一旦个体心中生成了一种评价和价值判断的内控点,就能够使其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完整自我纠正.
而认知-行为治疗的假设是,要想使来访者产生变化,最为快捷的道路就是教他们学会新的思维技巧,如果没有新的学习,变化就不会出现,或是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才能出现,而这种等待是没有必要的.通过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合作,可以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代之以有助于来访者成长的新模式.来访者需要在治疗中和平时生活中实践和学习,努力掌握这些东西.
四
罗杰斯首创“来访者中心疗法”,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国际影响的理论与方法,成为当代最有代表性的心理治疗理论之一。1988年和1991年分别召开了“来访者中心及经验性心理治疗国际会议”。《以人为中心评论》杂志发行于全世界。该杂志的主编凯恩认为:罗杰斯的影响至少波及25个国家,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12种文字。他的国际影响已经超过在美国的影响。凯恩在庆祝《以人为中心评论》杂志创刊50周年所写的评论中高度概括了罗杰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的影响:强调咨询关系的建立及重要性;相信人有充分的潜力并自我实现;发展了来访者叙述的技巧;用来访者代替患者,增强了对来访者的尊重;将治疗过程录音,以便于他人学习和进行非正规研究;倡导对心理咨询过程和结果的科学研究;为心理学家和其他非医学研究人员从事心理治疗工作铺平了道路。
但治疗者对来访者情感的过分重视及对来访者本身的过分依赖,受到了一些批评。这种源于对人类本性过分浪漫化的思想导致了治疗理论的过分“空泛”、“不现实”,甚至“天真”。
M.V-B.博温认为,绝对的"非指导性"治疗是不可能的,因为治疗师不可能表现的过分被动,或过于迟缓的做出反应,更不需要花很长时间去确认自己及来访者的内心状态,这些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与来访者建立起一种医患关系时,治疗师本人的个性品质必然会在心理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治疗师总是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做出选择,决定自己从什么角度对来访者倾诉中的问题做出反应.
L.S.格林伯格说:"我对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理论中的两点持有异议,我不同意自我实现倾向是与生具来的本能;我也不同意这种强项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释放自我成长潜能的观点."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一样,评价一个理论也不应该以它是否完美地回答了所有问题为标准。同样,“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不可能完美无缺。罗杰斯的贡献,正如他本人所指出的,不是发展了一套方法和技巧,而是提出了有关心理治疗的一些基本原则。人本主义心理治疗观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这些原则所代表的信念和态度,这些信念和态度带给我们启示与思考,促使我们考虑当前的心理治疗问题。
参考文献
[1]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4]刘建国 郭永玉
成为一个人: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理论要义[J]
[6] 邹海蓉
[7]尤 娜
王 健罗杰斯人本心理学的现象学取向[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佘瑞琴
以人为本的心理疗法一患者中心疗法[J]
[9]Barry
A.Farber等著,郑钢等译,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