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识焦虑

(2011-09-23 16:18:39)
标签:

杂谈

 

http://www.naoleiying.com/wp-content/uploads/2010/11/97873031076741812956-fm-220x300.jpg  

                         拥有安全感的人学会了表达情绪,而不是表达焦虑。——刘翔平

                                       唯有通过焦虑,我们方能参与生活。——考夫卡

 

    焦虑是对生存威胁的情绪感受生并不是一个人的选择,正如康德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经过自己的同意就被生出来,同样也会不经过自己的同意而离开这个世界。”人是被动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即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我们现在活着或是存在着并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而是父母的选择。

    活着首先意味着被动性,即你即使不想活也要活下去。在这个意义上,生命确实是偶然的,同时生命在时间中存在,因此它也是有限的。

    生命的被动性还可指人要面对比自己更加强大的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这两个世界有其固有的规律,并不理睬你的感受和情绪

    然而,被出生后,生命又是主动的。人的存在不同于动物的存在,人是有只觉的,有意识的。人总是寻求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希望通过对世界的探索、把握与控制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建立自身的自信和幸福感。

    人类的一个本质特点是,这种自我觉知、自我意识的认知功能在对自身的有限性和被动性的认知过程中产生了有关自我的情感和对命运的情感,在对威胁的觉知和意识过程中,感受到了强烈的内心体验:焦虑。

新异、陌生与情绪

    我们一直认为认知影响情绪,然而当代科学研究表明,情绪的形成比认知早。当认知对象是不熟悉的、新异或矛盾时,这种新异刺激首先启动了丘脑和边缘系统。众所周知,这两个区域是与情绪有关的闹区,可以推断,在这个初始阶段还没有形成认知表征时,刺激就已经激发了情绪。如饿的刺激一产生,便激发了情绪,导致婴儿的啼哭;接下来的第二个阶段,外部刺激继续作用于大脑,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认知经验,产生了对情绪的抑制。如母亲的照看,形成了对啼哭的抑制。在婴儿阶段,总是缺少先前的知识,几乎每一个对世界的反应都是对新异刺激的反应,都涉及情绪——认知通路,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岁前的婴儿总是哭。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生从没有新异的经验,如果每一天都可以重复或按部就班地生活,神经质人格的人会如何反应?很有可能他们的情绪痛苦会减少,使他们减少焦虑,但对于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甚至神经质人格的人)来说更多地会感觉到生命意义的匮乏。

    现实是,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新机遇和挑战。即使一个人从不愿意冒险从事新的行为,每一天都试图重复过去,但环境却是日新月异的,你不想主动改变什么,但你的朋友可能会迫使你改变。如朋友提职、挣大钱,孩子长大离家独立,甚至你什么都不改变,但岁月会改变你,你会退休、会衰老,这些新异刺激、从未经历的或矛盾的事物几乎是注定要发生的。

    不安全和陌生是绝对的,因此情绪的发生也是必然的。

    其实,焦虑和快乐都与陌生、新鲜有关。人都是喜新厌旧的,新鲜事物能带给心灵以美好感受,同样新鲜也意味着危险和不确定,新异事物会使人选择与承担责任。

    新异与危险不一定导致恐惧,但却注定导致焦虑。

    那么,什么是焦虑呢?焦虑是人类特有的复杂情绪,人人都知道焦虑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是什么。心理学家理解的焦虑与一般人心目中的焦虑有所不同,是更加严格和深刻的。焦虑是一个人感受到其生命的基本需要和核心价值观念受到威胁时的一种体验,一种对不确定性和担忧的体验,焦虑常伴随着情绪的痛苦和煎熬。

    焦虑产生的条件是感觉到基本的、重要的需要受到威胁。重要的需求也可叫做核心价值观。正如马斯洛所说,一个离异而孤独的人自然忍受着性的压抑和剥夺,但是如果他仅仅把婚姻的失败当做是性关系的挫折,失去了一个固定的*********,而不把离异理解成人生的失败,他就不会那么焦虑和痛苦。如果他把离异看做是人生的失败,认为自己被人抛弃,表明自己毫无吸引力,连媳妇都守不住,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和丈夫,根本就是一个失败者,他就会焦虑,甚至会抑郁。再比如,如果你的核心价值观或你的一生奋斗目标是当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在手术技术方面有所创造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那么当你获知你的一个同事因为手术成功而获得了巨大荣誉时,你可能会体验到焦虑,因为它打击了你的核心价值观。而如果某一个同事乒乓球打得特别好,获得了全国卫生系统第一名,当你得知这个消息后,不仅不会焦虑,反而会发自内心地祝贺他,并且很可能成为他的好朋友。所以,焦虑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生存的核心价值观或最为基本的重要需求受到了威胁,变得不确定和难以控制。小病不使我们焦虑,但威胁生命的疾病一定使我们焦虑。

    人们最严重的焦虑是死亡焦虑。因为死亡威胁了我们的存在。大脑自动化地评价并感知着什么是威胁,什么是核心价值观的损害,我们只知道结果,而无法意识其过程。当痛苦产生后,焦虑已经发生了。

    从焦虑和恐惧的对比中,我们会更容易地理解焦虑。恐惧一般指在具体环境下对某一事情的害怕,这个害怕与生存的核心意义和核心价值观关系不大,如路边有一条蛇、走黑路、飞机起降时的颠簸。恐惧一般是指向环境的一种条件反应,我们产生恐惧情绪时是被动的,是刺激诱发的,当造成恐惧的刺激事物消失后,我们就会恢复平静。相比恐惧的显而易见的原因和简单机制,焦虑作为一种情绪则复杂而深刻,其原因错综复杂而又扑朔迷离。其实,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核心价值观与重要需要的因人而异性和核心核心价值观往往处于潜意识水平,正如西方谚语所说“如果鱼儿有智慧,最后发现的一定是水”。真是不可思议,一个人最为重要的需求竟然是潜意识的,是不易觉察的。是的,因为核心需要和价值观使一种情绪,而不是认知,是欲望而不是知识,所以通常不浮在意识层面上。他们是由多年生活的经验和积累形成的,所以人们难以理解自己焦虑的原因,而是需要借助自我分析。谁都不会醒来后问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我今天要为这个追求和目标而做些什么。但如果跟随你身边多年的一位年轻貌美的女秘书兴高采烈地告诉你说,她找到男朋友了,她的另一半是一个高大英俊且才华横溢的博士生。你可能会不知为什么,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高兴,反而是一整天感觉烦躁不安,焦虑不定。其实今天天气很好,办事也很顺利,但你就是开心不起来,你莫名其妙,烦恼如泉涌,挥之不去。其实,只有凭借细致而深入的自我分析我们才能搞明白焦虑的原因,原来你的核心需要之一是爱上了这位年轻貌美的秘书,但你压抑了它,因为它与你其他重要价值观有冲突。但压抑并没有让欲望和需求消失,只是让欲望和需要以潜意识的方式存在着。今天女秘书告诉你说她有了男朋友了,这个消息损害并威胁了你的重要欲望和需求,于是你体验到了焦虑,但却不知为什么。

    由于焦虑体现了核心的或重要的需求受到威胁,所以焦虑与恐惧相比,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如某人面临工资晋级问题而焦虑,领导决定于星期三开会决定此事。他对自己是否能长工资感到不确定,虽然表面上说不在乎,但内心却忐忑不安。今天是星期一,他要去拔牙。上次拔牙时因为医生麻药量没有掌握好而使他痛苦不堪。来到治疗室,他十分恐惧,想立即逃走,浑身不由自主地发抖。医生给他做思想工作,说这次绝对不会出现问题了,因为这次是有经验的医生拔牙,不可能犯那种低级错误。当带着恐惧情绪挺过拔牙之后,恐惧消失了。走出治疗室的那一刻,恐惧烟消云散。而焦虑则不那么容易消失,即使是星期三之后得知没有晋级,此人仍然感到焦虑,并且可能持续几个月。或者,他得知自己晋级,但同时也得知报名的其他几个人都晋级了,其中有自己最不喜欢的人,此人仍然感到焦虑,并且可能长时间的焦虑。由于他的核心需求是争强好胜,是超过别人,而报名的人都晋级了,威胁了他的这一核心价值观。只有当得知唯有自己晋级,而同时报名的人都被淘汰了时,他才会由衷地感觉到焦虑的解除。

    焦虑的复杂而深刻的根本原因在于,焦虑所表现的重要需求的威胁是潜意识的,是人主观建构的,人参与其中和介入的力量很大

    在此,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定义什么是核心需要和核心价值观的威胁。也许一次心律不齐对于某人来说可以忽略不计,而对另外一个人来说,则意味着心肌梗死的症候,是死亡的信号,是死神的召唤。他可能因此而去医院做各项检查,甚至休病假。人的过去经验、记忆和习惯形成了重要需求和情欲,但是,人又因为这些需求很损害和威胁而痛苦。

    人主动地形成了需求,有不自觉地为之焦虑,人既是一块画布,又是作者。在这个意义上,焦虑是个人的主观的作品;而恐惧则是客观的,是大自然的作品。

    生命的偶然性和有限性说明,即使人类有强大的认知功能和改造自然的力量,即使人有行动的潜能和制造各种工具的能力,如登月和探索地球内核,但人类也不可能完全肯定地认识影响自己命运的外部世界的力量,更不能完全控制影响自己行为的各种偶然因素,因为存在着一个比我们更强大的力量,它限制我们的需要,限制我们行动和选择的范围。

    因此,焦虑总是存在的,焦虑永远无法避免。

    正如罗洛·梅指出“焦虑是20世纪特有的存在困境。多少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创造着我们的世界,结果导致焦虑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社会组织的高度发达,财富分配差距的扩大和竞争与合作的矛盾,使人们更加容易意识到个体力量的渺小,焦虑更加普遍,更加严重。

    长期以来,我一直关注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身上自然变现出来的建设性焦虑,即灵活的和有效率的焦虑,在少数心理不健康者身上却荡然无存呢?

    为什么对神经质人格者来说,焦虑变得无法容忍并滋生出一套精致的动力机制呢?焦虑作为一种现代人普遍体验的消极情绪为什么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那么大的差距呢?

    正如精神分析学家霍妮所说,焦虑体验的不同并不是量上的不同,并不是程度的不同,而是质的不同,只有从更系统、更加宏观的人格动力结构上,我们才能解释焦虑的不同表现和不同意义。

——摘自刘翔平《神经质人格:人类心灵痛苦的密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