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
(2011-09-12 14:55:32)
标签:
杂谈 |
在现代社会中,隐居者已很难找到一块清静的乐土,于是,他们往往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他人作亲密的接触,唯求自安。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种有意义的孤独与暂时的回避人世并不是一种病态,相反,真正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并不敢深入到自己心灵的内部去,他们的回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一
W)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一时机。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纪,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与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申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我以前学习都还可以,成绩属于班级中的中上水平。在高一下半学期的期中考试考外语时因感冒发烧,身体很不舒服,但坚持考试,却没有考好,成绩下降。老师和同学都开始对我有些看法,老师还批评了我(他不知道我带病考试)认为我不行,退步了,我也觉得很难过。以后每当考外语就开始担心成绩,怕发挥不好,怕被老师批评,怕被同学瞧不起。但结果确实又是发挥不好,考试成绩再度滑坡。以后心里就越来越害怕,越来越担心,越来越没有信心。我很想能克服考试前的紧张,就是不知如何做是好。”
分析:该来访者的问题初步判断是属于期待性焦虑。与其他焦虑不同的是,期待性焦虑所指向的是特定的即将发生的事件,在本案中是指外语考试。来访者每次面临外语考试就会出现紧张、害怕的情绪,并伴有心慌、手发抖、出汗和尿急等等躯体化反应,以及考前的睡眠障碍,都是焦虑典型症状。
咨询思路:首先应当对孙某表示一定的同感。焦虑的感觉确实会很令人难受,考试本身是一件重要的事,而且因为有过失败的经历,因此在面对以后的同样考试时产生担心,并希望通过加倍努力复习来应对的想法是情有可原的。
另外,根据孙某主诉过去考试失败的经历需要进一步了解具体情况:过去的成绩与那次“没有考好”的成绩相比,到底有多大的下降?这一次失误是否真能代表以后外语水平的持续下降?“老师和同学都开始对我有些看法”,有多少同学和老师在关注她的成绩下降?所谓的“看法”主要是从哪些表现中流露的?老师当时是怎么批评她“不行,退步了”的?最关键的是,来访者既然知道老师并不清楚她带病考试,为何没有主动解释?
通过以上这些信息的了解,能帮助来访者认清事实,可能许多问题完全没有她所想象的这么严重。另外,从中也许能得出来访者对于外语考试过高的期望值,这是导致期待性焦虑的又一大原因。可以帮助其分析,以她的实际水平,外语考试究竟能差到什么地步?即使一次没考好,又到底会造成多大的不利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给予一些同感和鼓励(对中上等成绩的肯定),以帮助来访者增加自信,使她认识到苛求尽善尽美,过分在意旁人的观点,都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观念。此外,有条件亦可对来访者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行一些开拓,比如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共同给予她同感和支持、帮助她调整心态。
最后,对于来访者产生的一些躯体化焦虑症状,可以尝试采用系统脱敏的技术加以处理。系统脱敏是一种行为治疗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系统化的放松训练来达到降低身心焦虑的作用。放松技术是通过紧张和放松的间断进行来达到全身松弛的目的。首先需要来访者按照不同的情景事件设定焦虑等级,例如“听到外语考试即将进行”、“离考试还有三天”、“离考试还有一天”、“在考场外等待考试”、“在考试过程中”等等,根据不同的焦虑程度设定相应的分值,总分为一百分,然后再由低到高分的序列想象在不同情景中的心理感受,通过放松训练来逐步降低焦虑感,放松训练大致是从头颈部、肩部、上肢、躯干到四肢的顺序,不断交替地紧张、放松,直到完全处于松弛状态。
分析:初步判断此个案属于期待性考试焦虑。主要表现为来访者过分在意他人评价,导致对考试的过分焦虑。根据罗杰斯的“价值条件”理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只有当行为受到了“重要的人”,也即是大人的满意时,才会受到积极的关怀、尊重。由此,儿童会将其内化,形成自我的一部分,由此便会总是按照大人的价值观念行事,以取悦于人。过分追求价值条件,就会造成内心的压力。
咨询思路:首先给予来访者以同感,尤其是对其学习成绩优秀,以及希望积极向上的心情的认同。同时,需要了解其何时开始感到压力大,担心不努力别人超过自己的。如果是一直以来如此,则需要探究最近考试不好的真正原因,比如进入高三的关键时刻压力进一步加大等等,以寻找出非本人能力水平因素的证据,质疑即使一次考试未能正常发挥是否真的代表本人的能力下降?
另外,需要进一步了解来访者从小到大的生活和学习背景,可能由于来访者一直以来的表现优秀,造成他受到周围人的过分积极关注,尤其是来自大人的赞赏,导致其下意识地将努力保持成绩优秀的目的定位于取得旁人的赞赏,而非实现自身的价值,由此产生“过度理由效应”。所以,通过人本主义的倾听、尊重、提问、同感、支持、鼓励等等技术,帮助来访者理清思路,从中找到学习的自我目标,排除外界干扰,可能起到降低过分在意旁人想法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适时关注其社会支持系统,找到父母或老师沟通,建议他们减少对来访者的过分关注。
最后,对于考试前的紧张焦虑体验,可以采用系统脱敏技术加以应对。
分析:初步判断此个案属于婚前的期待性焦虑。由于面临人生之中最重要的事件——婚姻,来访者由于之前和男友在个性、经济上的差异对婚后生活产生紧张和害怕,担心两人无法磨合与适应,由此引发焦虑情绪。
咨询思路:首先需要给予来访者同感,肯定婚姻这一大事在人生旅途中的重要性,以及男友与她之间分歧导致她对婚后生活担扰的一定合理性。然后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比如两人在恋爱阶段的具体感情生活,她是如何感受到男友与自己在个性上的差异的?在恋爱的过程中这对两人之间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另外,对于男友和自己之间个性差异是否会真的影响婚后生活,需要对来访者提出质疑。也可以建议她与男友多一些沟通和交流,在彼此的观念有更多的了解和沟通。
鉴于最终达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至少大体上两人的发展应该是和谐的,且其本人也诉说以前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因此需要进一步让来访者回忆两人在一起美好的时光,以加强积极心态的体验,特别是来访者原来选择男友作为自己恋爱对象的理由,以增强对于婚姻的信心,并在婚后进一步积极推进和男友之间差距的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