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玻璃天花板”吗?
——听陶新华博士报告的思考(之一)
陶新华博士在《成功的九大心理规律》的报告中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跳蚤是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它可以跳的高度是自己身高的四百倍。 但是有人把跳蚤放进一个高度远没有跳蚤身高四百倍的桶里,上面再加上一个玻璃盖后,跳蚤一碰到盖子就掉下来,反复实验一段时间后,再把玻璃盖子拿掉的时候,跳蚤就再也跳不高了——他的经历让它不敢再跳高,因为一跳高就会“碰顶”,长此以往,也就真的再也跳不起来了。
这就是著名的跳蚤和“玻璃天花板”现象。
简单但意味深长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很多。
一、老师,你自己有“玻璃天花板”吗?
初涉教坛,也许还是一只无忧无虑“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跳蚤”,然而,经过了一定的实践积累,一定的生活磨砺,有的人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给自己加上一个“玻璃盖子”。
似乎为自己规划、定位了一个默认的上限。于是,所有的活动都在“玻璃盖子”之下,理由是——“我超越不了”。于是在长年累月的工作和生活中,虽然也任劳任怨,但始终处于一定的高度之下不敢逾越,学习、工作、生活……美其名曰“没有奢望”。最终,只能在时间的默默流逝中默认自己永远处于“自己设定的上限”之下。
二、老师,你给你的孩子盖上“玻璃添花板”了吗?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是极具发展空间和潜力的。有时候,对于那些在学习或者其它方面(尤其是学习)暂时表现得不太令人满意的孩子,你是否在无形之中为他们盖上了“玻璃天花板”呢?也许你每天都在不停地夸他(她)“你真棒”,而在你的眼神和心底却是流露着十二万分的不屑与厌恶呢?当他们出人意料地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任务时,你是否会不由自主地说:“什么?是他做的吗?好像不太可能啊?”如果是,那可怜的孩子们已经被你无情的“玻璃天花板”盖住了。
如果没有,那真的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与振奋的事啊!
老师,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越过新的高度,哪怕只是每天跨越一点点;你的孩子们也会在你引领的时空自由驰骋,哪怕只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不断调整自己的“风帆”
—— 听陶新华博士报告的思考(之二)
“我们可能无法控制风向,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风帆。”
——摘自陶新华博士的报告
喜欢这句话不仅因为它充满了哲理,还因为他不仅是理论层面的东西,更有着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
每一个活着的生命个体,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在我们的世界里,有阳光,有彩虹;也会有阴影,有暗礁。每个个体都会与我们所处的环境——大环境、小环境发生着大小不同、性质各异的相互作用。个体的作用相对于我们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又显得多么的渺小与无奈。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一大堆的困难、困惑面前束手无策;很长时间,我们也会被一种无奈和感叹所浸染;更有甚者,还会被因此而产生的畏惧和气馁的云雾所吞没。
但,如果你听过了这句话——“我们可能无法控制风向,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风帆。”你是不是有了新的想法呢?
至少我是。
作为一个母亲(或者父亲),也许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关爱不够,也许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孝敬也不多,也许我们离一个好家长的距离还很远;
作为一名教师,也许,我们的地位还不高;也许,我们的生活很清贫;也许我们的工作太辛劳;
作为一个实验小学的老师,也许我们更辛苦,也许社会家长对我们的要求会更高,因而学校对我们的期望会更大;
作为一个新教育的实践者,也许我们的理论不够深,也许我们的理念不够新,也许我们的大环境让我们生发出一系列的无奈与感慨,也许我们的身心已经太疲惫……
太多太多的“也许”。
确实,这些“也许”不可回避,正像我们没有办法改变风向一样。但是,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法来面对,那就是—— “调整风帆”。
“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就是一个“调整风帆”的最好写照。
是的,作为家长的“不太称职”,那是因为我们正做着称职的老师;
作为老师,清贫是相对的,在情感世界,我们可是绝对的“富翁”;
老师很辛苦,如果用孩子生命的快乐发展做交换,那还算得了什么呢?
作为新教育的实践者,只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学习,即使我们没有经验,即使我们已经年老,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没有经验”也许正是魄力的源泉,年龄大些也许会让你的实践充满更多的理性。
做着,就是美丽……
调整自己的“风帆”,我们看到的将是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