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窦桂梅老师《清平乐 村居》一课有感

(2009-06-08 18:23:12)
标签:

杂谈

赏窦桂梅老师《清平乐 村居》一课有感
  今天,看了窦桂梅讲的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一词的课堂实录。真不愧是名师,引得不露痕迹,导得水到渠成,课内外结合,思想性文学性兼顾,赏之直令人拍案叫绝。现浅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抓住字词去点悟。如抓住“居”、“村居”、“茅檐”等词语,悟居住条件之简陋,生活之清贫;抓住“吴音”一词,跟学生一同去学说,在学说中直观体会吴音方言;抓住“莲蓬”的“蓬”为什么读二声,不读轻声,引出关于词的平仄和押韵的认识;抓住“醉”字,表现出诗人、词中人、读者醉在美景里,沉醉不知归路。
  通过对比去理解。将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清平乐·村居》对比,前者是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场,后是宁静祥和如涓涓细流的村景,再配以有着相应韵律的音乐,让学生从听觉上感知古词的区别,效果远胜于单纯语言表述。又如关于“卧”字的理解。师先提问:“卧”字什么意思?生说出“趴”、“躺”、“睡”等多种答案,究竟哪个更贴切呢?窦老师让学生把这些字分别带进“最喜小儿无赖,溪头  剥莲蓬”一句里,在对比中突显“卧”字的准确性、生动性。
  巧妙设计去引领。课初以征战沙场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引,埋下伏笔,课中始终都在分析村居的宁静和谐之美,课末再读前词,师:征战沙场,诗人最渴望的是什么?生:没有战争。生:国泰民安。……师伺机板书“居安思危”。语言强化:“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至此,诗的思想情感教育得到升华。巧妙自然地渗透到整堂课之中,而不是生硬的拼接。
  用心安排去练说。举几个例子:师:小溪怎么流着呢?生:缓缓地流着、叮咚地流着、潺潺地流着。师:诗人会在哪儿呢?他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这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边想边说,生动多样地再现头脑中勾勒出的画面,把对词的内容的理解带入又一个高潮。师:看小儿卧剥莲蓬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他一个词。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目不转睛、专心致志等词语莫不是对于人物神情描写的一个练说。
  总之观此一课,受益匪浅,深感我要走的路还很长,我要学的知识还很多、很多。              
 2009-6-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包粽子
后一篇:真想有把戒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