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避暑的?

最近气温升高,网上流行一句话是:“躺在床上,红烧!铺张凉席,铁板烧!下了床后,清蒸!出去一趟,爆炒!游了个泳,水煮!回来路上,生煎!进了家门,回锅!亲们,出门注意要翻边,注意火候,带上孜然,辣椒粉,千万莫烤糊了。”
http://p1.pstatp.com/large/6398/6948310247
这么热的天气,现代人有风扇、空调,但是古代没有降温电器,他们是怎么避暑的呢?
自古至今,祛暑最好的法当然是根据地理位置不同节气各异,通过移居而住来达到避暑的目的。动物界的候鸟便是采取这个办法。清代从康熙皇帝以后,历任皇帝每年夏季都会离开故宫到颐和园、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去避暑消夏。只是这样的避暑方式,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到,不具普遍性。
稍次一点的方法是用冰祛暑。据早在《诗经。七月》中,就有“凿冰冲冲”窖储度夏的记载,避暑纳凉在人们的夏季生活中由来已久。根据《大清会典》中记载:清代在紫禁城、德胜门外、正阳门外等设有专门储藏冰块的官窖计十八座。冰窖采用埋入地下一点五米的半地下形式。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后,由采冰者凿成规定尺寸的方块拉入冰窖,待转年的夏天使用。虽然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但因价值昂贵,寻常百姓家往往对上述的两种最好的避暑方法只能望凉兴叹。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也想出了众多避暑的好法子。
首推的当然是扇子,又经济又低碳,流传最久。除扇子外,古人还发明了瓷枕,表面覆以青釉,冰凉通透,睡上去“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女词人李清照名作《醉花阴》里有一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此处的玉枕就是青白釉瓷枕了。冷饮也不是现代才有的产物,早在商朝就有富贵人家藏冰而饮,以后历朝历代加以改进,至周朝出现了专掌冰权的“凌人”,唐代有了“冰商”。此外,吃西瓜,饮茶,喝莲子羹,酸梅汤,也是人们常用的避暑方式。
当然,最绝的还是要数从心境上来消夏。水畔凉亭,孟浩然“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山涧泉旁,诗人释英“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去寺院纳凉的也不在少数,白居易“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可谓一语道破禅机。
相比于古人,坐在空调房里的我们,可以随时感受到如沐春风的凉爽。但古人“心静自然凉”的修为,却是我们现代大多数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更多健康资讯请关注阿亮医生微信订阅号:aliangyi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