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3年后最强沙尘再次入京 肺部表示鸭梨很大!

(2015-04-16 17:33:42)
标签:

健康

分类: 健康主义


烦扰京城市民一天的飞絮昨晚被沙尘抢了头条。昨日,13年来最强沙尘入京,多个监测站点PM10小时浓度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达到重度污染。黄沙来袭,有市民表示:闻起来都是沙子的味道。同时,更多的市民更加关注的是漫天的黄沙对人体有危害么?


https://mmbiz.qlogo.cn/mmbiz/qpkBwDtGg70icFAslCkfZOhzgWIut16Y8jicicXpPRreZfOWckr2QZAibJv139OHQ7nSTXNvrzvFzGX1mHdqic1JYQw/0肺部表示鸭梨很大!" TITLE="13年后最强沙尘再次入京 肺部表示鸭梨很大!" />


帝都大风沙尘“双黄”预警

  

  “沙子钻进鼻孔,再往里走,让人觉得嗓子眼冒烟。”有网友调侃说,这样的天气出门需要戴口罩、带雨伞、带衣服、带秤砣!


  昨天北京的天气舞台有些凌乱,9级风、沙尘暴和雷雨,轮番上阵。


  昨日一大早,北京市气象台就发布大风黄色预警,9级风的预报令人惊愕。17时前后,北京西北部的延庆和昌平又出现了浮尘天气,并逐渐向全市蔓延。继此前的沙尘蓝色预警,北京市气象台于17时40分升级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


  受沙尘影响,昨日京城首要污染物从PM2.5变为PM10。市环保监测中心数据显示,18时开始,多个站点的PM10小时浓度直线上升。昌平站17时 PM10小时浓度为200微克/立方米左右,18时该数据翻了5倍,接近1000。该中心表示,至19时,北京监测网络各站点PM10浓度均超过1000 微克/立方米,达到重度污染。


漫天黄沙危害大

  

     沙尘暴造成的伤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地点和沙尘起源地的距离。其破坏性由远及近包括:弄脏车辆和衣物、影响工厂产品质量、低能见度导致航班取消和交通堵塞、农作物损伤、呼吸系统和视力疾病、学校关闭、毁坏树木、掩埋铁路和设施、直接导致伤亡和失踪。


https://mmbiz.qlogo.cn/mmbiz/qpkBwDtGg70icFAslCkfZOhzgWIut16Y8azN8bfSgvNvNfKhaPy7ic4S29qRMsjovqXRWb9yLSSPwKsvYrQPcWZg/0肺部表示鸭梨很大!" TITLE="13年后最强沙尘再次入京 肺部表示鸭梨很大!" />


  具体来看,沙尘会对人体造成怎样的影响?美国科学家发现,细微沙尘颗粒与肺病、心脏病死亡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澳大利亚的研究则显示,沙尘暴可能与该国哮喘高发密切相关。我国也曾做过一项调查,在新疆部分地区居住30年以上的居民中非职业性尘肺患者占一定比例,且与其生活在扬沙、浮尘环境关系密切,因此将这种病称为风沙尘肺。


  那么,沙尘是如何对伤害人体的呢?沙尘最先伤害肺部,人未加防范而遭遇高密度沙尘时,首先会引起各种刺激症状,如流鼻涕、流泪、咳嗽、咳痰等,这是人体清除异物的自我保护方式,一般损害不会持续存在。不过,有时反应也会很严重,特别是首次或突然大量接触高密度沙尘时,可表现为突发气促、胸痛、胸闷、头疼、头晕等,尤其对老人孩子更为明显。


  更为严重的是,进入肺部的颗粒物可导致支气管的通气功能下降、肺泡的换气功能丧失,并可进一步引起多方面的危害。长期生活在颗粒物污染环境中,免疫功能会受到明显抑制,导致呼吸系统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呼吸道疾病患病率增加。


天气恶劣 防护当先


https://mmbiz.qlogo.cn/mmbiz/qpkBwDtGg70icFAslCkfZOhzgWIut16Y82Dia2sDfkddqr9iazL0ticmNcOPmSz6DgG3IKicHKm7s4V3fzl79R7zglw/0肺部表示鸭梨很大!" TITLE="13年后最强沙尘再次入京 肺部表示鸭梨很大!" />
  

  春季是沙尘天气的“多发时段”,北京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市民,沙尘天气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急慢性呼吸道疾病,不宜开窗通风及户外活动。特别是老年人、婴幼儿、孕妇、体弱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患者更应注意,以免旧病复发和出现新的疾病;外出时可以戴上口罩、眼镜、帽子和围巾;勤洗手、脸,多喝水,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由于室外能见度差,因此外出时应当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慢性咳嗽伴咳痰或气短、发作性喘憋及胸痛时,要尽快就诊,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