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核病肆虐的几千年里,人们始终不了解结核病的病因,对结核病的治疗和预防无从下手。直到1882年3月24日,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在柏林生理学会上报道结核病的罪魁祸首是结核菌,这是结核病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是人类同结核病斗争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以后每年的这一天被定为“世界结核病日”,罗伯特?科赫也由于在结核病研究的重大成就于190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目前我们知道,结核菌由厚厚的脂质包围,像一层坚固的防弹衣,对干燥、低温等不利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阴暗、潮湿的环境最长可以存活3月,远远超过病毒和其它细菌存活时间。而且,结核菌又是一种“狡猾”的细菌,表现为快、慢、静止等各种生长状态,其中生长缓慢的细菌很难被药物彻底消灭,主要依靠延长疗程杀灭这类细菌,这是目前抗结核疗程长达6个月的主要原因。
人类目前已消灭了天花,基本控制了霍乱、鼠疫,但结核病的控制仍困难重重。人从被细菌或病毒感染到发病的这段时期称为潜伏期,埃博拉出血热等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潜伏期一般不超过三周,而结核病的潜伏期可以是终生。这样,在人生命的任何一个时期结核菌的感染者都可能发展为结核病。此外,急性传染病的病程一般只有几个月,未经治疗的结核病病人病情迁延不愈可以长达几十年,一个未经治疗的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每年可以感染10-15个健康人,未及时得到有效治疗的结核病患者可能造成疾病进一步播散、蔓延。由于结核病潜伏期长、病程长的特点,结核病不容易控制,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地域广阔、地区之间医疗水平差别巨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