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仍然存在总体治疗不足的问题。据统计,发达国家每百万人口介入治疗病例数为1000至2000例,我国仅为200多例,特别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仅有5%接受介入治疗,说明整体接受治疗比例不高。
据悉,全世界每年约增加170万“支架人”。如果真如文章所说变成身体的定时炸弹?那这170万人该如何面对?
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焦点一:国际上被淘汰的技术,中国人如获至宝?
据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钟志敏介绍,当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是心脏搭桥手术或心脏支架手术。介入治疗(支架术)是一种心脏导管技术,是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上的桡动脉,经过血管穿刺把支架或其他器械放入冠状动脉里面,达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目的。
专家认为,说这种技术在国外已经被淘汰,完全是误解。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开通血管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置入支架开通血管是最有效 的方法。这个技术是治疗冠心病的常见方法之一,技术在国内外已经非常成熟。
焦点二:心脏支架是埋入体内的“定时炸弹”?
据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主任严激介绍,心脏支架的技术也在日益进步,第一代是球囊型支架,后来临床发现,大约有近一半的患者在术后三个月到半年间,手术部位发生再次堵塞。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又发明了一种新型支架,术后发生再次堵塞的比例下降了15%-30%。而目前国内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是第三代支架,即药物支架,支架上附有防止手术部位内皮过度增生、钙化的药物,目前临床上手术部位发生再次堵塞的几率仅有5%-8%。
焦点三:不是死在支架就是死在药上?
专家认为,关于终身服药,也是一个误读。临床上治疗冠心病主要有药物、支架和心脏搭桥三种。当然不管采取支架和搭桥,药物都是同时使用的。
冠心病患者当然要终身服药,调解血液粘稠度,常用的有阿司匹林等五种药物,有的是钙通道阻滞剂、有的是溶血栓药物,有的是调整血脂。而阿司匹林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抗血小板。即使不做支架,也得长期服用。说阿司匹林致癌是根本没有丝毫医学常识的人闹笑话。
焦点四:搭桥或支架,谁说了算?
“适应症说了算。”钟志敏说。但支架并非适合所有冠心病患者。一般而言,对于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多发、多处、弥漫病变或者主要血管分叉处的病变,建议患者最好采用外科“搭桥”手术。
因为这些病变如果一味地强求置入支架,一方面是手术中容易出现问题,病人容易出现生命危险;另一方面是很多弥漫性冠脉病变,若要完全解决问题,绝非2~3个支架就能解决问题,近期出现再狭窄几率大。因此,患者不能单纯从“喜好”来选择治疗手段,必须严格遵从手术适应症。
焦点五:做完手术,一劳永逸?
手术主要起到缓解症状、稳定病情的作用,术后除了坚持服药之外,要多休息,不能剧烈运动;科学安排饮食;少量饮酒,最好不饮酒,严禁吸烟;定期复查体检。
现在很多人生活不规律,大鱼大肉、烟酒无节制,就容易导致血脂高,血液黏稠度下降,有时就会发生心血管堵塞,导致心肌梗死。心脏支架确实不是一劳永逸的冠心病治疗方法。因为冠心病病人的冠状动脉已经出现了病变,因此做支架只能排除其目前导致心肌梗死最危险部位的风险,但是如果他的心血管依然在继续恶化,继续出现其他地方病变,还要继续放支架。
提醒:治冠心病搭桥或支架 看好你适合哪种?
当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是心脏搭桥手术或心脏支架手术。
手术治疗(搭桥术)是指从患者自身其他部位取一段血管,然后将其分别接在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两端,使血流可以绕道而行,从而使缺血心肌得到供氧,缓解心肌缺血症状。
适用于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伴有心功能不全、伴有糖尿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等患者。优点在于可以解决严重冠状动脉病变,远期效果好,而缺点在于手术时间长、创口大,采用体外循环器对其他器脏产生影响。
介入治疗(支架术)是一种心脏导管技术,是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上的桡动脉,经过血管穿刺把支架或其他器械放入冠状动脉里面,达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目的。
适用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确定狭窄部位堵塞度,超过75%常发生心肌梗死、年龄在30-65岁的患者。
优点在于手术时间短,微创,能重复放置,而缺点在于可能出现血管再狭窄,需要重新干预的几率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