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汉字书写与识字写字教学
(2013-12-19 16:15:21)分类: 教学研究 |
规范汉字是符合国家颁布的规范标准的汉字。具体地说,现行规范汉字是指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家以字表形式正式公布的简化字和未被简化的传承字。即《简化字总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这是规范字。相对而言,不规范汉字则包括已被简化的繁体字、已经被废除的异体字、已经被废弃的二简字和乱造的不规范的简体字及错别字。那么,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确保自己写的字是规范正确的,切实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交流的第一方面内容
一、明确宋体和楷体的区别 ,在教学中正确应用
宋体,是为了方便印刷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在中国宋代出现了木板印刷,由于木板具有木纹,一般都是横向,刻制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但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是和木纹交叉,容易断裂。因此宋体字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由此产生了竖粗横细,横线端点有一点粗的宋体字形。
楷体,是一种模仿手写习惯的字体,笔画圆浑、挺秀、均匀,字形端正,笔调灵活,广泛地用于中小学教材中。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要写楷体字特别是上课打字卡或做课件时一定要用楷体字,因为宋体和楷体在一些笔形和笔画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花:宋体第三笔是竖,楷体第三笔是撇。
雪:宋体里面是四个短横,楷体里面是四个侧点。
琴:宋体两个“王”并用于字的上面,左边的“王”末笔仍是横; 楷体左边的“王”末笔改提
小:宋体左边是一撇, 楷体左边是一点
心:宋体第二笔是竖弯钩, 楷体第二笔是卧钩
火:宋体起笔是撇, 楷体起笔是侧点
船:宋体左边第五笔是横, 楷体左边第五笔是提
口: 宋体第三笔横与两边笔画相接, 楷体第三笔横与左边相接,托着第二笔.
另外,字中间的横,无竖笔穿过和有竖笔穿过也是不同的,日:中间的横,无竖笔穿过,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宋体与两边笔画相接,这样的字还有:白甘月目且自直;田:中间的横,有竖笔穿过,楷体与两边笔画相离;宋体与两边笔画相接,这样的字还有:里单申电用;鼻:楷体:上边的“自”无竖笔穿过中间的两横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下边“田”中间的横有竖笔穿过与两边都相离,宋体:有没有竖笔穿过都与两边相接。
分析了宋体和楷体的这些区别,我们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写字课做课件时一定要用楷体给学生做示范。
由于汉字数量多,字形也较复杂所以在书写汉字时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很多不规范的表现。下面,我们就列举一些汉字书写不规范的表现。
二、汉字书写不规范的一般表现
1.笔画性质不规范
规范汉字楷书的基本笔画分为八种,横、竖、撇、捺、提、折、钩、点,分别拥有各自的形态特点,不可以将笔画之间相互混淆,造成错误。
“殊”右侧竖误为竖钩
“老”下部小撇误为横画
“深”第七笔点误为竖弯
“梁”下部木,竖误为竖钩,撇捺误为点
“唤”“ 缺”“映”“溪”这四个字的末笔捺画均误为点
“委”“姿”,上部捺画误为点
“以”,末笔点误为捺
“晓”,日字旁末笔误为提
“蚕”,首笔横误为撇
“逢”,第三笔捺误为点
“抱”,第五笔横折钩误为横钩
“池”“驰”,也字的横折钩误为横折
2.笔画数量不规范
每一个汉字的笔画数量都是固定的,任意增减笔画都会产生错字。
(1)由于笔画增多产生错字
①错误增加笔画
“步”多出一点
“含”上部是“今”而不是“令”
②错误分解笔画
“牙”部第二笔为竖折,错例分解为两笔
(2)由于笔画减少产生错误
①错误减少笔画
“琢”错例少了两笔,右上部横和撇误连成一笔,中部丢掉一点
②错误连写笔画
“家”,横与撇误连
3.笔画空间位置不规范
(1)笔画相交、相接、相离关系混淆
①相交误为相接
“花”,撇与竖弯钩应相交
②相接误为相交
“鼻”,下部竖撇和竖与横应相接
③相接误为相离
“皂”,“白”中间横与左侧相接,与右侧相离
④相离误为相接
“冒”,上部两横应分别与两侧相离
⑤相离误为相交
“啄”,点与其中一个撇相交
4.笔画次序不规范
如:占 北 贯 衰 丑 嗤 负 比 化 九 隆 出 疟,这些字很容易出现笔顺错误。
5.形变不规范
很多字在做部件时需要做适当的笔画变形或比例变化,称之为“形变”。如:当:“小”、“羽”、“甫”等独体字处于一个字的上部或相对上部时,钩画应去掉。
以上列举了一些汉字书写中一些常见的不规范的表现,提醒我们注意,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三、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帮助学生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始终保持正确的写字的姿势和良好的习惯。”所以在第一、二学段,对学生识字量和写字量,不要急于赶进度,先要在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和规范意识上下工夫,而且必须抓紧抓实,持之以恒。因为现在走进课堂,写字姿势、握笔姿势不正确的学生很多,所以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对学生的书写习惯高度重视。
首先,要讲清要求。学生练字之前,要把写字姿势的要领“头正、身直、臂开、足平”八个字和“一尺、一拳、一寸”三个词,端端正正地写在黑板上,然后逐个讲解示范。为使学生便于掌握,我们可以把“一尺、一寸”这两个较为抽象的要求具体化:要做到书本离眼睛一尺,只要人坐直就可以了;而“手指离笔尖一寸”这样的概念学生听起来很模糊,这时老师应该告诉学生“手握到笔花处,这大约就是一寸远。有了这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学生很快就可以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
教学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写字要点,编成他们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使他们自觉、愉快地练习写字。
学生每一次写字之前都边背写字儿歌,边调整姿势,易学、易懂、易记,加上时时提醒、督促,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的书写姿势进行评价。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字的好差作为写字评价的首要标准,而忽视对书写姿势的评定。为此,在写字课上,要注重多对学生书写姿势作评价。这样一来,学生的观念也会悄悄地发生改变,对书写姿势的正确与否也就越来越重视了。
再有就是在学生之间做榜样示范。每节课都特别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小明星”,让身边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改掉不良的书写姿势。
到了中、高年段,由于作业量大,学生的写字速度有所提高,学生对书写习惯已不那么注意,这时,教师还应多提醒、多督促。并且鼓励学生多用钢笔。新课标中指出:“写作文时也要当做练字,”所以教师适当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也是很重要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只是培养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开始,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作为教学工作的长远目标,持之以恒地做好、做实。
(二)教师应掌握的写字基本知识
主要从三方面来说:
掌握基本笔画
从笔画—到—偏旁—再到—结构,这不但是教材安排的顺序,同样也是我们指导学生写字应该遵循的基本环节。所以今天我也按这顺序与大家交流。
1.掌握基本笔画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接触到这八种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点、提、钩、折】这八种基本笔画中比较难掌握的是【横、撇、捺、折】
(1)折:【口、田、里、管、】我们先来说说折画,以横折为例,书写主要强调一点就是笔画内收,这样字写得才能紧凑,不死板。
(2)横:第二个笔画,我们再说说横,横画有长横短横之分。怎么写好横画呢?书写时应该适度地将起笔写得低一些,可以利用小口诀帮助学生掌握书写的窍门。起笔稍顿微低头行笔轻快略上扬
(3)撇:第三个基本笔画我们说说撇,撇在书写时有很多变化,为了更好地掌握撇这一基本笔画,我们又把撇分为斜撇、竖撇、平撇。但无论哪种撇都要强调撇出尖这一特点。
斜撇:【人、分、友】斜撇书写时下笔稍重,由重到轻行笔,最后轻轻收笔就会出尖。
竖撇:【月、广、州】与斜撇的不同是,先写竖,行笔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
短撇:【反、禾、舌】多在字头出现,笔画形态要较平。
(4)最后一个基本笔画我们说说难度较大的“捺”画。
捺的书写粗细分明,有斜捺和平捺之分。我们可以借助朗朗上口的小口诀帮助孩子写好捺。
斜捺:【斜捺口诀】落笔轻轻
平捺:【平捺口诀】与斜捺不同的是落笔先写一小横
说了比较有难度的笔画,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偏旁。
2.关注偏旁变化
大家看这是我们一年级上的教材,学生从《拼音与识字6》开始接触到“横”的书写,一直到《语文七色光四》之前学生都在逐步学习基本笔画,以及简单的独体字。在《识字三》中学生才接触由基本笔画组成的偏旁。教材这样循序渐进地安排也是遵循着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所以学习偏旁就需要有基本笔画做基础,而学习偏旁又是对基本笔画书写的巩固过程。
怎样写好偏旁呢?首先要观察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还要注意个别偏旁的细微变化。下面就以三点水旁、耳刀旁、木字旁为例说说写好这些偏旁的小窍门。
1、一年级接触到的三点水旁在书写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口诀掌握要点,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为三点水旁在田字格中定位。(起笔收笔一直线,二点左靠落中线,两点一提各不同,环绕左边呈扇形。)像三点水旁这样的偏旁没有过多的变化。但有些偏旁在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变化。
2、像耳刀旁就有左耳刀和右耳刀之分。 “左耳旁:耳朵要写得小,竖画要用垂露竖。右耳刀,耳朵要大,竖画垂直用悬针竖,而且右边的耳刀偏下些。单耳刀,横折钩内收一竖用悬针。
3、有些偏旁不但在不同位置会有变化,而且笔画也有细微的变化。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识字一中出现的木字旁就有很多变化。木字旁做左偏旁,捺要变点,而且要点在横竖交叉偏下些才好看。而木字旁在上部竖要短一些,撇捺要舒展——像大鸟的两个翅膀起到平衡的作用。而木字旁在下边做底,横要长起到托住上部字的作用,而竖出头就要短一些,撇捺同样要舒展,起到支撑的作用。
只有我们帮助学生掌握了每个偏旁书写的特点,才能为写好合体字做准备。刚刚介绍了三种偏旁,着重强调了要关注偏旁在田字格中怎样定位,要关注他们处于不同位置时的细微变化。另外我们教师还要明确的是偏旁是供指导识字、写字用的。当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偏旁后,又会接触到部首的概念。部首是供查字典用的。部首除单笔部首外都是偏旁。但偏旁不全是部首。
3.分析结构特点
掌握了基本笔画,写好了偏旁,接着我们的教学就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注意字的间架结构了。
一个字的美与丑,关键是在结构的安排上,包括结构的匀称、布白、穿插和避让等。在我们小学阶段应该教给学生熟练掌握以下间架结构独体字,上下、上中下结构,左右、左中右结构,全包围、半包围结构、品字形结构等。
而独体字、左右结构和半包围结构,这几类结构不易掌握,书写时容易出现问题,所以今天我们重点交流。
(1)独体结构:独体字笔画少,所以在结构上更不好把握,教学这些独体字时。我们首先要指导孩子把字写在田字格正中间,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口诀:上不‘顶天’,下不‘踩地’,左右不‘碰壁’”。记住这条规律,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写好独体字的主笔,一会我在讲“指导学生写字的方法”的时候再说。
(2)左右结构:因为左右结构的字出现频率很高,所以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紧抓这类字的左右比例。
如:【请、行、阵、扬】左窄右宽的字,书写要做到左边窄要谦让,右边宽要舒展,笔画穿插不分家。
【引、刚、形、刷】而左宽右窄的字,书写时应该右边舒展。
【印、林、射、献、】这些字左右同宽,要向中间靠。
下面我们以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出现的左右结构的字为例,除了按照前边说的明确了这些字结构特点:哪些是左窄右宽,哪些是左右同宽,还要进行更细致的指导。例如这些字中 “抽、积、乳、颜、射”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左高右低,而“献”是左低右高。写字时应该运用参照法,依据左边部件的位置,来确定右边部件第一笔起笔的位置,和最后一笔收笔的位置。只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到位,这样,学生下笔才能有依据。
(3)半包围结构
最后我们说说半包围结构的字。
左上包右下:引导学生做到末笔向右拉。
右上包左下:应做到左边有缺口,里边向外出。
以上就是我与各位老师交流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三方面内容。
(三)指导学生写字的方法
郭沫若曾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端正、干净。”这与我们《新课标》的要求不谋而合。写字不但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一个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学会做人的过程。只要我们循序渐进严格要求,刻苦训练,学生一定能写得一手“规范、端正、整洁”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