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命相约


标签:
与生命相约佛法一行禅师幸福生活方式杂谈 |
分类: 文字之悟 |
修行,若只是为了脱离自身的苦痛,而并非为了众生的益处与幸福,则就不是真正的佛子。皈依,绝不仅仅是出家人与弃世者所走的道路,而是面向所有生众去获取安宁幸福的途径。
它,是一种精神引领,能让你提起正念,学习身心如一的生活方式,渐渐生出菩提心,以自身内在的力量源泉来涵养自身,剥落烦恼,得以平静自在。
翻开一行禅师《与生命相约》的书页,“幸福就是此时此地”便欢愉地跃入心间。素来都认为清静修行一心虔诚是礼佛之必须,抛却不了尘世的俗我亦只可止步槛外张望思慕。然而,一行禅师语道,学习佛法是了解和爱的道路,它教习我们深入观察内心与周围的事物,从而减轻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为生活带来更多的真正的幸福。这种修行,不只是在禅堂里或者是寺院中,而是在生活中的每一刻。这种修行,不仅针对于出世的僧尼,也适用于每一个渴望获得安宁平静的普通人。
学习佛家礼法与思想,熄灭欲望与烦恼之火,让生命绽放出更纯净的花境,不再是狭义的让苦痛结束的涅槃重生,而是更广义的让平凡生活愈加丰润,获得幸福感的一种方法。
http://s6/middle/68d64160n9748e96afc95&690
佛语说:华藏世界里,有五彩斑斓的法雨,这是菩萨为人们带来的幸福。心,制造了一切。也许我们都会疑惑这难道不是唯心主义的偏颇吗?然而,快乐的心境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感官享受与回馈,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婆娑和净土本无分别,它们都来自于你的内心。世界总是这般模样,每个人每颗心每种思想却是千差万别,也正是这无数迥异的思想组成了世界,形成了不同的过去与现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到碧空艳阳亦会觉得暴晒厌恶;你心情好的时候,看到阴雨涟涟亦会觉得滋润有情。般若智慧用于涵养心灵之真善美的种子,便是教导我们如何去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和地看待一切。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阿弥陀佛是平和与安宁的来源,一点儿都不错。
谈及此处,不由生出新的疑惑。佛语曰:四大皆空。空?难道就是幸福的模样吗?当然不是。一行禅师告诉我们:空,并非是指看空一切;空,恰是满的前提与基础。就如一个倒空了的酒杯,才能盛满琼浆那般;即便没有美酒,其中还有饱含生命力的空气。当有了“我”的空,才能拥有“非我”的满。我,本来就是众多非我存在所共同构成。因而,“非我”之满也就是“我”之满。我空,亦是满。凡事皆不能从私小处去想,而应放怀去关注一切与之相关者的最大利益与平安,这样才能找到最本真与正确的行事方法。想明白这些的时候,心中又如何不是满满的放空与平静?
烦躁的当下,我们面临着安全感的缺失和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没有信任、没有信仰,成为一件极为可怕的事情。尽管每天24小时,总是在各种各样的忙碌中度过,然而我们一边为了金钱与生存在辛苦打拼,一边却在不断让自己与世界变得疏离。电视、网络、消费……潜移默化地对人们进行着看不见的精神殖民统治,总以为这样的状态叫做充实,但它的本质却仅仅是消磨时间,而让珍贵的时间从“无价”变成“有价”,让珍贵的生命从其间悄然流逝。
这个时候,让我们的时间放“空”,让我们的生活装“满”。空的真谛,你也可以从身边点滴开始体会。当不再被各种没有营养的讯息挤满你的世界,开始尝试宁静地生息吐纳,开始尝试关注身边与你息息相关的那些富有生命力的微小事物,不再熬夜,早睡早起,与太阳的光亮同步呼吸活动,崭新的生活一定会带给你前所未有的喜悦、欢愉、安乐、平稳。
修习佛法能使人们心境平静,转化不同的人生观念,从而使烦恼远离我们。但佛法不是寻求遗忘痛苦的手段,若你对佛有所求,带着某种目的而来,就必然会坠入另一种反向的束缚与轮回之中。佛法,可在各人的心中存在,没有复杂或者高深的必然,它的面貌是简单易行与亲切的。它存在于生活琐事的各处各间,存在于你信仰信任的觉念与修行的智慧中。不能执念,不可强求。
前段时间,我与友人曾谈论过关于“渡客与船”的话题。我们数次将人比作船,或将事比作船。似乎它们比未知的对岸更加重要。实则,这已经是舍本逐末了。《与生命相约》一书中告诉我们:“筏不是岸,最后仍然要放手。”佛法,曾经是无数善男信女超度痛苦达到安宁彼岸的那道筏那艘船,但当你踏上崭新土地之后,依然不肯放弃地把筏背在身上辛苦前进,就太过愚蠢了。过份关注于渡往彼岸的船,而不是你真正想要去往的岸。误区正在于此,痛苦与烦恼也从此源起。
回顾自身,学业、事业为我们带来安稳的状态:良好的修养,富足的生活,和睦的家庭,以及在社会上的被尊重与被认同。当这所有皆具备的时候,其实你的人生已经完整,在某种意义上你已经来到幸福的彼岸。可惜的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承认与正视这个事实,或者说不愿“知足”。他们执念地苦苦前寻,只为了那个永远不可能有的“最”高“最”好,却浑然不觉已在一路上抛弃了许多原本属于他们的快乐与安稳,直到无可抛弃。
当然,最后时刻也许他们依旧背着那个曾经引渡生命走向光亮的筏,或许是事业、或许是爱情、或许是其他更多,而结果都只会是一样,就是被自己的筏压垮自己。在适当的时候学会放手,方可以豁然舍弃的姿态获得圆满的拥有,这是一行禅师赠予的又一番箴言,我思觉领悟后但觉胸中开阔,受益匪浅。
http://s6/middle/68d64160n9748f0061f85&690
“过去事已灭,未来尚未到;与生命的约会就在当下。”书中虽讲佛法,道理与我们凡俗之人是息息相通的。回归当下就是与生命相接触,我们约会的地点就是此刻。从你的祖辈之起,便早已种下了你的果与未来;从你的孩子之始,便又已承递着你的因与过去。生命之轮回,本是神圣不可预知的能量。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必去深究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好好地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分每一秒,就是对于生命最大的尊重。
这是世界,这是我,虽我不是永远,但我一定是此刻。为了未来而放弃当下,就是为了影子而放弃现实,是愚蠢和痴癫。谁都不知道后来会怎么样,但我们必须要学会现在要怎么样。种什么样的因,结什么样的果。用善良、宽容与慈爱来栽培养育,生活的花朵必然会是灿烂多姿。
初冬的窗下,雨水淅沥。手捧《与生命相约》,虔诚体悟佛法的引领。一行禅师的这卷文书,字字句句深入浅出,易读易懂,如同温暖的法雨滋润浮躁的心灵。于是便立志,从此刻开始,要学习更规律的健康生活方式,敞开般若智慧的内在去欣赏与感受更多美好的事物。
修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觉照的种子亦需阳光雨露的照耀滋养。佛法博大如海,能够从中汲取一瓢慈爱之水予己灌沐,已经万分知足。吾心与吾身,安住此时地。宁静、快乐、自在、觉悟、幸福、佛性,就在当下。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