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双城记——独一无二的重庆

标签:
重庆独一无二历史嘉陵江杂谈 |
分类: 且行且说 |
夜,是感受一座城市,最好的窗口。暮色四合,璀璨灯火次第亮起,城市的轮廓被素描般勾勒起来,感性十足。南山一棵树的观景平台上,晚风悠然地将对岸景致吹送至眼前,如梦似幻。
人说好的画作,犹如实景身临其境;我看好的景致,犹如画作反显缥缈。长卷那样气势磅礴地铺陈在我眼前的,就是向往已久的,重庆。纵心有恍惚,但无需怀疑。
两江环拥,愈夜愈旖旎。低头俯瞰,一艘光芒耀眼的游轮在江中缓缓而行,划破四周的暗黑与沉寂,便如我们回顾这座城市的过往,放由身心穿越在历史长河之中,叫人处处遐思涌生。
一场浩荡的近代战争,在重庆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无论史实如何演绎,历史的真相始终持久而顽强。居于水陆要冲的重庆并不是传说中风花雪月的山水之城,因为苦撑远东战局,抗争的烽火曾在这山麓江畔每一寸肌肤上星星点点燎原燃遍。尽管眼下,幽暗的民居早已被鳞次栉比的高楼所遮掩,沉默的遗址也一一化作了纪念章般低调隽永的回忆,但重庆在自己的日记本上用血泪写满的厚厚抗战史实,铮铮践诺着它作为中国最后的“耶路撒冷”,在世界二战名城中的赫然地位,不容漠视。
十分荣幸,我此行得以收藏到一盒关于老重庆建筑的珍藏版明信片。卷首语上如斯说:造物主为中华大地预设的江域半岛,在月涌大江孤帆,夕照雄关旌旗的旷古岁月中伫候,只等待民族“存亡继绝”的使命降临。它像生命方舟,维系了国脉,荫庇了积弱积贫的千万生灵,最后悲剧性地凯旋于功成身退的历史背影。
读完此句,反复回味,心中慨叹不已。是啊!一座建造在山岩上的半岛家园,三面环水,料峭起伏,仿佛早就经精心设计好的一样奇崛无双。大概再没有哪座城市能像重庆这样,使景观形态与自身的多劫命运能够统一得如此形神兼备。
回思来时路上,我对于重庆的印象,还停留在琼瑶《几度夕阳红》的小情调里,不禁非常汗颜。苍天弄人,分离的又何止文中描写的何慕天与李梦竹一对小儿女?比全国解放晚一步的重庆,令多少血脉亲情至今遥遥隔着一道海峡?同是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即使有如嘉陵江与长江,化为两支,但汇聚相融一齐奔朝滚滚大海是必然的归途,且共遥望,同心祈盼。
近在咫尺的历史故事涛声般回响在耳畔,沿着两江交汇处的朝天门,缓缓步行至洪崖洞,水上门户的繁忙熙攘历历在目。不论时代如何变迁,重庆依然是自古以来蜀棉川茶等物的集散通商大本营,其中蕴涵的蓬勃生命力比解放碑附近那鳞次栉比的参天大厦更显鲜活淋漓。
目睹了水脉贯通往昔与今朝的相承相系,我也看到了重庆人不息的努力精神。即使磁器口旁的半山里,依然保存着渣滓洞、白公馆等哀伤疮痍,但眼前的重庆早已重新站起,大步流星朝前迈去,主体城区格局分明大气捭阖,三峡水利工程蓝图技惊海外。
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的游人们,虽然眼中还含着为身死狱中的小萝卜头而泛起的同情热泪,心中的希冀亦同时在重庆铭记悲痛而奋勇开拓的气势中被点燃,感受它的铿然脉动并为之深深骄傲。
有故事的人更有魅力,有故事的城市更有深度。这回,终于亲临嘉陵江畔,我再也不需将抽象的图文与“重庆”二字相互比照。看黝黑的挑夫三三两两路过,濡湿的鞋子泛油的衣衫,还保留着怀旧味道,让人仿若穿越回到那血脉贲张的年代,心底便一下子温热湿润起来。
我想,这样的重庆应该就是我一直想要找寻的——那一城,独一无二。
http://s7/middle/68d64160n92e5792baa66&690
http://s4/middle/68d64160n92e57ac5a593&690
http://s6/middle/68d64160n92e57d481a85&690
http://s8/middle/68d64160n92e58282233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