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回复chenhon6163网友关于要领留意的评论

(2011-09-02 13:24:34)
标签:

转载

分类: 养生与健康

回复chenhon6163网友关于要领留意的评论

作者 魏坤梁

chenhon6163网友于昨天(91 日)在我的博客里留下评论说:“魏老师好,我感觉练太极需要留意的地方太多了,全身各个部位都要照应到,可练太极拳架时意念应主要放在身体的那个部位?书上说留意腰间,又说劲起于脚,要用脚练拳,又要气沉丹田等。还有说要心死神活,不去关照任何部位,不知那些是对的,望指教。” 现以博文回复于下:

 

chenhon6163网友:

您好!您这一问题提得很好。因为现在肯定还有许多学练太极拳者对于这一问题感到迷茫,需要有一个答案供参考思索。其实我有多篇博文与回复都反复强调说明了我对这一问题的见解。下面我以早学一步的经验,与太极拳的锻炼宗旨联系起来进一步整体辩证地概括一下我的见解。

的确,练太极拳需要留意的必需要符合的要领相当的多,缺了任何一个,所练的太极拳就是不及格的、不纯正的;您所说的这些要领也是我经常强调的。太极拳结合正确的推手越正确学练的时间越长,对于太极拳各种要领会体会得也就会越细腻、具体与深化。但虽然必需要符合的要领很多,提纲挈领的只有两个,或者说直接要达到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心死神活”,也就是达到古拳谱所说的“神内敛”、《杨氏老谱》所说的“无须有心之运用耳”。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要达到练拳与实战中的动作都是不假思索的、精神始终是十分宁静的,就像是进入了无梦的深度睡眠,然而又是异常的清醒灵敏。用现代神经学说的理论看,人经过锻炼是完全可以达到这种心静状态的,而这种状态也正是任何运动与技巧包括武术最需要的最佳的精神状态。当然这是太极拳锻炼达到 “懂劲”后的事,初学者是既不可能这样做也是不能这样做的,是只能做到相对的心静,尽量的心静而已。二是使用人体传递性的力量也就是“气”,使得肢体局部最大限度的放松不用力,这是太极拳独特的使得别人“终不得力、处处落空”、实施最大限度的极少消耗体能的“沾粘连随”与最高效使用整体力量的“发劲”的必需。“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就是必需凭借这两个目的达到的。而这两个目的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则就是《杨氏老谱》所说的“尽性立命”,就是“性命双修”,孙禄堂先生称为“拳即道”,包括了“延年益寿”。 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包括精神与身体之生命质量的高度优化与社会品性的高度优化。用现代医学理论看,这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适量的运动与十分的放松有利于人体生理内环境的优化,有利于智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思维、情绪等社会意识的优化,比如心情愉悦等。总之太极拳具体的相当多的要领都是为了实现上述这两个直接目的的,都是具有整体性的,不是孤立的。单独孤立地留意某一个要领往往会东施效颦。

从整体上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是腰所主宰的,表现为腰骶部极微小的后撑、带动身体的移动等运动,其动力来自于“气沉丹田”等,“气沉丹田”等又来自于“顶头悬”;腰骶的运动造成“沉胯”等将“气沉丹田”的力量送到脚,而“气沉丹田”的力量送到脚的同时,反作用引起的的人体力量又由于腰骶部的运动、含胸拔背、沉肩等像波浪般地由脚通过腰脊传递到了手,这就是古拳谱所说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如练一气”、“劲起于脚”,也就是《十三势歌》所说的“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形成了手臂、身躯、脚的局部“不用力”、“用脚练拳”;当然还有其它很多书上有的与书上所没有的等等要领,很难脱离动作一一概括列述。其实,当真正掌握了上述的两个“纲领”,书上所没有的要领自己也会逐步一次次豁然贯通领悟到的。而对于初学者,在老师没有具体的指导、自己没有悟到这样的“纲领”之前,可能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进步极慢,甚至没有进步。

悟到了这样的“纲领”,各种要领就不应该囫囵吞枣地同时都照顾,因为这样必然弄得精神十分紧张,是严重违反“神内敛”的。我的经验,在大致符合上述两个“纲领”的前提下,每次练拳只是有意识地注意一个要领,其它不要太在意,能做到更好,没有做到也由其去,因为人是具有可塑性的,对于要领不合格的肢体反应是完全可以以后改正的。而且确定注意的要领应该是稍注意一下,渐渐的时注意时不注意,再渐渐的勿忘勿助,不应该十分紧张地聚精会神地去注意,只要能够做好了就可以了。注意不是目的,精神能够偷懒尽量偷。我对我的学生就是这样要求的,我也是这样练的。而这样,可以保持练拳时相对的尽量“心静”。这有意识的注意包括了控制、体验、检查、纠正等感觉性的形象思维,不是客观上没有的凭想象感觉的形象思维,更不是逻辑思维。因此,准确地说,这种有意识的注意应该称为“意识”,不应该称为“意念”。因为在现代语言中,虽然“意念”也属于“意识”,但“意念”与“意识”还是有区别的。而这种“意识”是属于太极拳临时的以后要抛弃的“用意”,因为这样的“意”是“浊意”,与心静是相冲突的。就像是旅途中过河需要乘坐的船,一旦过了河就必需离开这船,因此不是太极拳所需要的“意”。

这样经过反复长期练习,这个被注意的要领形成了条件反射,能够不假思索完成了,就没有必要再去注意了。这样,这次练拳注意这个要领,下次练拳注意另一个要领,渐渐地经过反复长期练习,很多被注意的要领就都形成了条件反射,都能够不假思索完成了,也就都没有必要再去注意了。

到了一定的层次,太极拳各种要领的注意还可以将动作分为过程逐个进行。比如古拳谱所说的“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到了纯熟时是没有过程、没有时间差的,但初学者几乎是不可能的,要能够达到这样的反应,表现为有过程的由脚到手的动作练习是很好的一种锻炼方法。这样一系列的要领就可以不同时地逐个注意了。但刚开始学练太极拳的不能这样做,到可以这样做时还必需练拳十分的缓慢。这能不能做的前提与标准就是必须保证精神相对的安静,精神不能紧张。

当练拳可以达到了什么要领都能够不注意又什么要领都注意到了,都是心中有数、一目了然了,就达到了孙禄堂先生所说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了。这“无意”的“真意”才是太极拳所需要的“意”。这样的锻炼方法与过程也正是相反相成的一种反映,就像俗话所说“要不苦就必需苦”。如运动锻炼往往很苦,但身体由于运动因而健康就不会像那些病患者那样吃苦了。这“不苦”就是由“苦”而来。太极拳不用“意识”的“真意”也是必需依赖用“意识”的“浊意”而来的。这样,这样,“心死神活”也就渐渐能够达到了。

以上是我对于太极拳许多要领整体、辩证注意的见解与经验,供参考。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