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盘好太极架

(2011-03-29 13:22:30)
标签:

健康

太极拳

动作

丹田

步型

分类: 养生与健康

    太极拳架是太极拳全部内容的基础,即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杆、推手功夫的基础,检查太极拳是否达到标准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外形: 检查一个学员的太极功夫如何,首先从外形看起,外形动作是否规矩。包括以下几方面:
    1、身法是否端正,美观。上身端正,顶劲用意上领,松肩沉肘,内气下沉,重心稳定。
    2、拳式转换。每个动作的起点、落点、运行路线、角度、方位变化是否正确,是否以腰为轴进行转换。
    3、手型手法。手型是否柔和,手法是否圆活,动作是否到位。
    4、步型步法。步型是否正确,步法是否轻灵,落步是否稳健,方向、角度是否正确,是否能做到迈腿用胯送。
    5、重心是否在变化时保持稳定。特别是在转身、蹬脚等动作中是否稳定。
    6、眼神。眼神是否随身而动。
    7、放松。是否能在练拳时做到放松。
二、内劲:有了正确的外形,掌握了动作的尺度,就会表现出精神和内气的充足,用太极术语来讲叫做内劲。主要表现在:
    1、整体。即动作各部之间协调,上下配合无缝隙。
    2、腰带。四肢在腰的带动下运动,腰不动,手不动。
    3、呼吸。内外呼吸相配合。
    4、丹田。以丹田内转带动周身为核心。
三、技法:击技是太极拳的灵魂,没有击技含意的拳架,也就起不到很好的健身效果。
    1、在练习太极拳有一段时间后,应在老师的讲解下弄清每个动作用法,敌我所处的位置。
    2、每个动作的击技含意,也就是化发运用。
四、功力:功力是表示练习太极拳者的一项标准。一个有功夫的人,在练习时拳架低、重心稳、动作慢,呼吸深长,动作协调,虚实分清,用意指挥,动作以内带外,处处圆活,精神贯注。
五、拳理:不但练习时合乎拳理要求,并能弄清太极拳的基础理论。
    1、太极拳的阴阳虚实规律。
    2、有前即有后的理论根据。
    3、有左即有右的运动方法。
    4、互为根基的下肢变化。
------========-----------

原文地址:论太极拳盘架作者:静心斋

    盘架是传统太极拳综合训练的一种方式,把太极拳单练的各种功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如书法中的笔画,盘架则是把笔划组合成一个个完美的字体。
  
  太极盘架中的每一式乃至每一个细微动作都渗透着太极阴阳哲理,否则即使习练数十年也只能在强身健体这一阶段徘徊,不可能达到武学的上乘境界。对于习武者,练拳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不断进步。盘架的目的必须明确:只有通过盘架,才能很好地把握自身整体运动的规律,达到手、眼、身、法、步;精、气、意、力、神的协调统一,周身一家
  
  对于太极拳练法,前辈们著书说颇多,总结了他们自身的习拳心得,给后学者以启迪。毫无疑问,这些经验、法则对初学者是有很大助益的,但同时也必须注意一点,即:太极拳的内涵靠语言文字是无法尽述的,非经亲身体认,不可能有全面、透彻的认识,语言、文字所描绘出来的太极拳不可能是真正的、全面的太极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武谚云:入门引路须口授,学拳容易改拳难。作为初学者,在入门时必须有明师指点,方能少走弯路。一旦养成不良习惯,将给以后的习练造成极大的隐患,对于这一问题,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武术界因习武不当造成自身损伤的并不在少数,前人覆辙后学切勿重蹈。
  
  作为初学者在入门阶段,关键要学好规矩。掌握每一势的来龙去脉,明确每势在运动中的虚实开合方位角度手足的运行路线等等。行拳时主要掌握头、胸、腰、腹、背、肩、肘、胯、膝、足的基本运行原理。在每一势的演练中,虚实的变化、松紧的转换、运行的轨迹,时时处处在运动中变化。任何一个动作的形体的要求都是不尽相同、随势而变的,不可拘泥,否则无法领悟太极拳的实质,给自己习武造成不必要的障碍,难免误人误己。如太极拳谱中“沉肩坠肘”一句,实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要求,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拘泥执守,不求变通。太极拳实质是阴阳转换、圆形运动。既然是圆形运动,就应该有起落、开合、旋转。如果始终保持着沉肩坠肘这种状态,不求变化,必然出现运转不灵、僵滞不化,又何谈“九曲连珠,节节贯通”呢?前辈们在授拳时对每势都有明训。如:何时松肩,何时旋肩,何时沉肩;何时坠肘,何时掩肘,何时开肘;何时沉腕,何时旋腕,何时松腕;何时含胸,何时开胸,何时叠胸;何时拔背,何时圆背,何时松背;何时塌腰,何时松腰,何时旋腰;何时开膝,何时旋膝,何时领膝;何时蹬足,何时拧足,何时沉足等等。在习拳的动作变化中,要严格遵守,细心体察。这是最基本的外形要求,虽然繁复,习拳者却不可不知。只要认真练习,短时就可掌握。如果训练时就不求变化,如何能在技击中运用呢?待形体运动基本符合要求,则应逐步学习太极拳八门五步的实际应用,搞清楚每一式的技术含义,明确力起何处,终于何处,学一套明明白白的拳。此阶段的习练尚停留在形体之圆的层次上,距内在入圆的距离尚远。此阶段练习非有明师正确引导不可,将太极理法融于行拳走架之中,而非停留在口头之上,方可步入正途,以期有得。
  
   初学者入门之后,应深入体会各项动作要求的内涵,细细揣摩运动时周身的旋转、折叠、开合。对于各项动作要求的微妙之处,应细心体察,深入领会,不可偏执,以免在理解上产生谬误。立身中正,绝非铁板一块,要与起落、虚实的转换相应。再如气沉丹田,气往下沉固然可使重心稳定,若只注重于气沉丹田也会造成肢体运动迟缓,所以行拳时应注意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的相互配合,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层次采取的意念假借各异。有必要指出的是,在盘架时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暗含着折叠转换,习者不可不知折叠包括胸腰折叠、背腹折叠、四肢缠绕折叠。不懂折叠周身则如铁板一块。陈氏太极前贤早有明言:“不知折叠枉学艺,转换全在折叠中。”同时折叠与松紧开合,开发呼放也有直接关系。在实作中,双方接触的一瞬间,劲力的转换起着决定的作用,只有得到明师的指点和自身的体悟,方能领悟真正的内涵。通过太极拳的盘架可训练周身整体混元力(脏腑混元气)。
  
   关于整体混元力,各派训练方法虽有不同,但原理基本相同。笔者就早年所习的陈氏太极老架谈一下其基本要求。盘架每一势都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起于丹田,贯于四梢,归于丹田,以丹田内转带动周身旋转(丹田发动机)。阳气上升、阴气下降(注:阴阳两气须在转换中升降);双升为浮,双降为滞上下贯通,川流不息,身如气囊,无微不至,同时贯穿的整体运动。有牵一发而动周身之势,一动无有不动,使颈、背、腰、胯、膝、踝、肩、肘、腕九曲联珠,节节贯通,通过周身螺旋运动使周身各关节劲力贯串一体。只有把内外训练有效结合起来,使手、眼、身、法、步;精、气、意、力、神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真正的整体混元力。这种整体混元力是推手、技击的保障。陈氏太极拳的一切劲法均来源于整体混元力。武谚云:练成丹田混元力,走遍天下无人敌。如果单靠肢体的变化及敏觉性是不可能发挥出太极拳技击的真实水平的。
  
  在盘架中还要注意虚实的转换,在太极拳法中虚实无处不在,有动静就不可能没有虚实。无虚实则无变化可言,无变化则不能称之为拳。虚实是相互渗透的,也是相对立的,从太极拳法整体运动角度上讲,主要分三个阶段:一、以身(腰)带手(足)。二、以手(足)带周身。三、以神带周身。必须指出的是,带并不是分节,而是在每个阶段都起着枢纽、领带的作用,在不同的情况下反映出来的修为层次也不同,主要分为主动的、被动的、突然的三种情况。从第一阶段而言,虚实主宰于腰,腰为周身之主宰,全身动转之枢纽,以腰为轴,一枝动,百枝随,一动全身皆动,如轴心不动,怎能平衡,失去了平衡何谈虚实变化。如太极名家唐豪、顾留馨先生所著《太极拳研究》中所言:“现在有些人习拳以中正安舒为呆板,以摇晃歪斜为灵活,以遗弃精华而自矜独创,中正不偏之理转晦。”
  
   在太极拳盘架与推手时,训练八门五步要让自身的八条线以中定为根基,要做到瞻前而必顾后,同时也要兼顾上下左右等方面,才能做到立身中正。如果虚实不分,根本谈不上八面螺旋力。太极拳从其自身整体而言,人体无处不分虚实,无论上下、前后、内外、小到任何一个关节,甚至每一个点都分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盘架时不要刻意地讲究在实脚和虚脚中变化,无论虚脚和实脚,其本身就分虚实,无非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选择而已。无论虚脚和实脚,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有利弊,太极拳根本就没有绝对的虚实,只有相对的虚实,如果有它就不是太极拳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就是这个道理。如果阴阳参半,返回先天,则为无极。虚实中含轻重浮沉,每种又可分为双、偏、半三种情况,其中最常见的弊病是双重和双浮。有虚无实为双浮,有实无虚为双重,半为不及,偏为太过。重和浮为病,沉和轻则不是病。太极拳讲究含胸、实腹,含腹为一虚,气沉丹田是一实,这样能使重心下沉,做到上轻灵下沉稳,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降必有升,升必有降,二者是协调统一、密不可分的。以上观点是指对初学者而言的。在形体运动符合要求后,逐渐地摸索太极八法--堋、履、挤、按、採、挒、肘、靠八种基本劲法,如陈氏太极拳中“金刚捣碓”一式,两手一起一落,即分堋、履、挤、按;一个左旋左转,包含採、挒、肘、靠,仔细揣摩每一式的技击作用,掌握劲力的运行轨迹,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一步一个脚印,进行自我验证。在行拳时要处处以意为先,做每一招、每一式时意在与人实作,盘架时始终意想有人在前后左右随着拳势的变化而变化,进行攻防转换,可提高盘架质量。
  
   而推手、技击时从意识上不是在与人推手, 而是在行拳,可以避免推手技击中的情绪紧张,做到心如止水,使精神意识完全放开,从而有效发挥自身所学,也即前贤所说“盘架即为打手,打手即为盘架”的道理。值得注意的是,太极拳的八法有手分八法、足分八法、身分八法,上中下八法合一。至于每一层次对八法的要求是不同的,另有专著解说,在此就不详谈。学者必须了解的是,太极八法-- 堋、履、挤、按、採、挒、肘、靠不是堋在两臂,或履在掌中,或其它某个部位,而是人体上中下三盘无处不在。因为在技击中对方是不会按你的想象去行拳的,你的身体任何一个部位都可能是对方进攻的目标,对号入座只会使自己在技击中遭挫,太极拳要求周身无处不太极目的即在于此。
  
  谈到盘架,就不能不谈盘架的养生作用。坚持盘架可以强身健体,养生延年,这是太极拳风靡神州大地乃至欧美、东南亚的重要原因之一。祛病健身是习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求。有些人习练太极拳多年,虽在技击方面有一定成就,却往往忽视了养生调养,过分重视技击,以致戕伐自身,针药难施,造成很大伤害,有些很有才华的武术家英年早逝,抱病而终,成为武林界的一大憾事,对此问题,习武者应充分重视。就养生健身而言,太极盘架是较为理想的选择。若能长年坚持,按标准习练,在增强体质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就盘架而言,太极门中有五行调节法,根据五脏六腑的病症不同,在同一套拳法之中,即可针对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练法,通过意念调整气血的走向,使脏腑疾患得到调整。这种练法最为直接有效,采用盘架的整体疗法,使气血在周身运行,调养五脏六腑,可充分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而相对治疗单一疾病的某一常规方法,其治疗的时间相应的慢了一些或无效果,但对习练者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则有较为理想的效果。太极盘架可把有限的能量依据五行生克乘侮原理,用于调养某个需要的脏器,能够很好地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

 

 

                  ==========================================================

冯志强:如何练好太极拳?

(2011-04-07 11:22:33)
    练太极拳必先求无极。这是修炼太极内功的基础。拳诀云:“练拳先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练拳之前站无极桩,可渐使自己心定神安,继而便可感觉到体内如同虚空无物地一般,两腿负载之感也随之尽消。待至虚至静时,复有一点灵犀生于气海之中,气动则太极生。要息气宁神地在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中择其中和之道而行之,在无形之中渐渐感而遂通,则功力、灵气与日俱增。意念、感应灵通一气,渐臻妙境。综观练习无极站桩的益处如下:一能静养灵根,培植本元;二能养气养性,气满丹田实;三能内外严整,沉力重生,固若磐石;四能身心共静,周身虚灵,绷劲自然而生。
    先站无极桩后练太极拳为“先求无极后成太极”。练习太极拳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练拳时尤要注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逐步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虚至虚灵的效果。若能细细体察其中奥秘,功必大进。
2.用劲要刚柔相济、阴阳参半。太极拳的用劲要符合太极拳刚柔相济的练功原则,既不能过于柔软,也不可偏于坚刚。柔软无力难以长功,坚刚过度则难养气血。故此必须循阴阳中和、刚柔参半之路径习练方可得“太极劲”。
3.不可用拙力。周身肌肉紧张,对于用力部位和着力点不加选择的盲目用力为“拙力”。练太极拳绝不可用拙力。若用拙力,则周身血脉不能通顺,筋骨不能舒畅,以致全身拘谨,四肢不活。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绝密件何处成病,当时不觉,必于后发。在推手中若用出力,必为能手所乘,以致倾跌。若双方均用拙力,必发生顶抗的毛病,不能体现太极拳沾、连、粘、随之特点。
4.练拳亦不可努,努则力刚易折,且气易阻隔于胸,肺被排挤,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
5.练拳不可挺胸、收腹、突臀。否则气逆行而上,不能归丹田。气血上冲则双足似萍草无根,心肾不交,水火不济,阴阳不和。久之会影响健康。
6.练拳不可心存打人之念,以示速成。否则必为神气所拘,好勇斗狠而失心和。更有每日苦下功夫练数十遍拳者,亦不知已变运动为劳动,变养中长为疲中伤,久之五劳七伤与身俱存,稍有病痛便齐发而至,是为大害!学者尤须牢记。若气顺力活,虚心实腹则道心自生,久久行之身健功增,瓜熟蒂落,水到而渠成。
7.练好太极拳,还要懂一点经络学。经络发源于腑脏,布于肢体。经络畅通则百病不生。概内气发于丹田(气海),贯于经络之中,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行与腰隙内肾的左右抽换,使内气流布周身而达于四梢,复归于丹田。太极阴阳之理结合经络学说,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明白了上述道理并付诸实践,才能在练拳时逐渐做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周身一家。以心行气,使气不离丹田(开时气行周身,合时出肾入肾、任督相交,浑灏流行,一气呵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