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太极拳的一些心得

(2011-02-22 21:09:53)
标签:

健康

和顺

太极拳

下丹田

百会

分类: 养生与健康

        学习太极拳的一些心得

                                             作者: 陈显忠

 

一、 对几个主要部位练法:
    1.身:立身中正安舒,处处不能散乱失中,要表现大方、舒展、稳健、和顺的形态。在前进、后退、左转、右转,不论动作如何变换,躯干和四肢要做到上下协调一致,保持螺旋式升降和一气贯通,要做到中正、轻灵圆活、沉着稳重,手、脚、身三者连成一体,是太极拳整体动作特点之一。同时还要一身备“六弓” 的身形,即双手肘关节为二弓,双脚膝关节为二弓,颈项为一弓,腰为一弓。以腰弓为主,肘、膝、颈项弓为辅;以腰为轴,两膊相依,中间自然,两腿即能支撑八面,又能稳固坚实。动作变换,就能机动灵活。

    2.脚:太极拳对脚步要求是很高的,脚步起落、进、退、侧行、斜行等变换要练得虚实分清,大小均匀,不得大意。同时迈步要轻灵,落脚要稳健,转动时不可左右摇摆。步法变换要渐变不要突变。凡迈步时须先将腰胯松沉旋转,并将意气沉入下丹田,直至脚底,小腹要鼓紧,坐稳一脚,再将另一脚缓缓地以弧形迈出。不论前进后退,膝关节要保持微屈。落脚方位、足尖外开或内扣、旋转角度均要求淮确。对马步、弓步、歇步、虚步、仆步主要五种步法,必须分清主次、先后、虚实。如能做到迈步如猫行,站立似仙鹤,前进似游龙,后退似猿猴,就能达到四平八稳。

    3.手:练习太极拳的手臂,要沉肩垂肘,要松柔圆活,忌僵忌滞,动作横竖、顺逆、升降、开合,均要作大小不同的弧形或环形,各关节、经络、肌肉纤维要舒松和顺。动时,以手领肘,以肘领肩;定时,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运行的手臂微有膨胀感,始终要贯串手臂运动时,膊随肩转,肘随腕转,腕随掌转。上下一条线,全凭腰臂转。开劲如猫捕鼠,合劲似猿攀岩。总之,全身上下内外,开合收发的动作姿势,均能将龙、虎、熊、猿、鹤的五种动物形像反映太极拳上来,取得保健养身的作用,这感觉是很有趣的。正因为如此,太极拳才能长期广泛流传,长盛不衰。

    4.眼:眼与精神是相联系的,眼是最灵敏的部位。整套动作都不离开眼睛,每个动作运行,都要做到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一动眼先动,然后手、脚、身跟上去。老拳谱说:“一转眼全身全动”,这就是说:始是意动,继是内动,然后是形动的锻炼方法。太极拳精神作用的强弱,往往能集中地通过眼神表现出来。也就是意到、气到、眼到、神到、形到,一到俱到,一动皆动,意气神形合一。此外,耳与眼也有联系,当然,耳主要是静听,但功夫纯熟的人,能以耳代目。

    5.螺旋(缠丝)式的练法:太极拳所有动作,都是以源动腰脊,劲贯四梢,顺逆旋转始终不丢掤劲、圆劲。要深刻领会,逆旋为动分,用丹田劲运到四梢,肩催肘、肘催手; 胯催膝、膝催足,是呼气、是开、是发劲。顺旋为静合,将四梢劲以鼓荡形式,复归丹田。则以手带肘、肘带肩; 足带膝、膝带胯,是吸气,是合,是蓄劲。太极拳一招一式、一举一动,始终要保持掤劲与圆劲。手、肘、肩、胯、膝、足都有一个大小不等的环圈、弧圈、顺圈、逆圈、横圈、直圈等错综交织着。这些圈又是以腰为源动。功夫练得越深,内劲质量越高的人,这些圈越小。练习太极拳外形是很重要的,但内气锻炼更重要
二、对称协调的五个方面

     太极拳的一招一式,节节贯串,连贯圆活,绵绵不断。外形的动势,内劲的潜力,都是对称协调的。它们的规律是:

    1.开合收发:意欲向上,必先寓下。如双手向后收回,必须先将重心逐渐后移,吸气将尽时为合、为虚,是蓄劲;双手转向前掤、挤、按时,左右胸肌带动两肋,先以弧形松沉,继而沉肩垂肘,动作过半时略有上升,当力点集中到一点时,开裆下沉,双手随着腰腿撑力向前发出,此时,为开为实是发劲。

    2.左右运动:意欲向左,必先右引。如迈左脚,必先将右腰胯下旋落到右胯根处,重心移于右脚,然后迈出左脚。如迈右脚时则反之。每逢左右转动时。在不失重心前提下要尽可能做到有鼓荡的S型前进,做到既灵活舒展,又沉着稳健。

    3. 进退中定: 凡前进时,必有后撑。如手、脚、身躯前进时,必须开裆,足底吸地,内劲由腰裆部位向上翻滚、经过脊背透达掌、指,腰胯要尽量做到再次后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意远劲长。这就像弹簧式有伸有缩。后退时,主要做到后坐稳定,落地生根。

    4. 动静相系:如右脚向前迈出,右手臂则向右面展开,左手指尖与左足尖成垂直线,而左手臂要紧随右手挟出。两足尖与手指之间,必须保持上下左右相呼应,动静相系,使动作舒展而不散乱。又如左脚迈出则右脚为实。动静作业,得姿得势,轻灵进退,胸腿相系。此外,必须做到左开右合,右开左合,内开外合,外开内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这样就能达到对称协调,动静相合的目的。

    5. 对拉拨长,曲中求直: 头顶百会、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等四大椎,要对准,要松沉垂直,要开裆圆活,足底生根,上下左右、阴阳和合,以脊椎松沉为主,肘关节、膝关节做到时伸时缩,伸伸缩缩,时曲时直,曲中求直,总之,太极拳要围绕着粘连沾随,将全身“六弓” 做到处处有对拉,意远劲长。

    综上所述,练习太极拳,一举一动,始终要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做到“意、气、形” 的统一。习练时,意想人的下丹田有个太极球,此球随意识的活动而变化,它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可集中压缩,也可分散辐射,通过经络,上达心、肺,到达指尖、头顶(百会),并与上中两丹田沟通;下可通达会阴,直至足趾。太极球汇集和散射的过程,也就是拳架出手和收回的过程,无处不走螺旋线,无处不按对称协调和对拉拨长,从起势到收势,贯彻全过程。例如预备起势时,先用意、气将四梢(尾端)许多球沿经络汇集到下丹田,此即为合、缩、升之姿势;经过浓缩后,再用意、气将这些球散射,压运到全身四梢(尾端),此即为“开、伸、降” 之姿势。长此练习,可达内劲充实,强心健体之美妙境界。
 
 
----------------------
(一) 在初练功时,架子是宜下的大点,如功夫久了,就不宜太大太伸展,如架子太伸展了,要点紧凑含虚收藏才行。

(二) 在练功时,不要一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下,主要仍还是练出手上的拳意来,有了灵感为第一,进一步要这种灵感练的充实起来,养这种灵感主要的练法,是在稳静上练功,如不稳不静,那就绝对练不出灵感来,如手上身上脑筋里没有灵感,那就不能算太极挚的功夫。

(三) 练太极挚,心里要平静舒适泰然,把气息调的舒舒服服的去练,不要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只是身心放松放稳放静就行了,如是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这是练外功拳的形态。练太极拳的人,看来只是平淡无奇,就是对的,如是满脸神气,满身劲头,这就错了,如这样就一辈子也找不着拳意,挚意不上手,是一辈子瞎糊闹。

(四) 练太极拳主要是找拳意,如找着拳意就算人了门了,拳意如何找?在松软稳静上去找,放清醒,放灵感,放舒适去找,稳稳的,静静的,日子久了,拳意自会到了手上,如满身带劲的去硬找,必致愈找离拳意愈远,这句话很要紧,要好好相信,如不相信这句话 ,那就练不好拳了。

(五) 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应在藏神养气上用功,不宜专在肉体上苦求,如崔某之拳,专在柔劲上苦下功夫,发劲上死找,这证明他不是高手,李某某是崔的老师,这证明李崔皆不是好手也。

(六) 有人练太极拳如其它门拳一样,弄些着法招法,想些用法,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练太极拳的,胸中是混然一气的,是无所为的,是泰然的,不能专想某一手一势的作用。如一想每手每势的作用,那就用意不均匀了,那拳意也就始终不会上手了,不会发现了,拳意不上手,灵感没有,将来在用的时候,就不能听劲,听不了劲,也就取不了胜。

( 七) 按我今日之练法,是松净的运动,心想内部,心里才感觉有些意思,如往日练功,多在表面上用功,未往内心里去体会,那是不对的o

(八) 在初练功时,一定要按规矩,每练必须顶起头来,拔起背来,蹋下肩去,垂下肘去,周身布满意思,五指贯上意思,气势充满布匀,日子久了,就可打下基础,李香远就这样练出来的。第二步的练法,是注意周身关节的放松放软,无论是腰膝或肩肘,甚至指节,腕节。脊骨的每一节部,都要以思想之力慢慢的将其松开了来,这步功夫不易作到,但如日子久了,以思想力慢慢灌输,是绝对可以作到的。

(九) 每练功务要以腰脊为轴,带领着四肢而动,如感觉两臂、两手松软软沈甸甸的,才是练对了,在这个时候,两脚两腿是很柔弹的,很扎实的蹋在地面上,这样子才对 o

(十) 在练时要随时体会腰脊上的源动力,它是如何的劲带动,挑动着两臂两手而动转的。是柔劲,还要有弹力。

(十一) 杨师打串,推手练功的一切神气动态细微的味道,要平时多多 的想想,多多的悟会,功夫就会大大进步。

(十二) 练功夫第一要紧是提起虚灵的神气来,一身的神气要充满,但又要收藏在内心不使外露锋芒,又要以灵机灌注,不能呆板,神气极稳,浑身是意,这才是好的练法o

(十三) 一定要在大松大软上,两臂如在掉下来一样沈甸甸重砣砣的一 手一势去练,否则就练不出好的身势来。

在练时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舒舒畅畅的去用功,如长江大

河之水滔滔的不绝之势,如不如此 ,练不出好身法来,此道理要好好想想。

(十四) 最上乘的练法,是练神,练意,练气,练虚无,不能死死的 练筋骨肌肉为主也o

(十五) 如发劲不入内,这是未放松的关系。如在对手时拳不管用,这是动作无变化的关系。

(十六) 在练功时,要时常想当先老先生是如何一个练拳的神气,今多久不想这些事,所以练拳不进步。

杨师练拳时,其全身及两臂是如何松沈的样子 ,要时常多想想。他是如何的又稳又静又松又沈,又软又弹,又灵动的样子,要时常多想o

(十七) 在老先生与人推手时,对方感觉寻 ” 常恐惧,时时有惊心动魄之感 ,这是如何一回事,要时常想想,如此功夫久了,就会大进步的。

(十八) 无论练拳或推手,总要以脚下松沈稳固踏实为第一,否则一切全谈不到。千要紧,万要紧,是身势松软,脚下有根为最要紧。

(十九) 太极拳也要有些基本的力量,但这种力量是柔的力量,而不是僵的硬力。有了基本上的力量,再有柔软,再有松沈,再有灵巧再有轻妙,这才够完全,如是脚下浮漂的,那就练不出实用的功夫来。

有了基本上的力量,然后注意练灵感,一步一步的把灵感充实起来 ,然后在推手时才能作到蝇虫不落,寸草不粘的地步。

(二十) 太极挚的功夫,还不能死死的在沈劲上下功夫,因为有沈劲,只可是用于友谊的推手沾粘,如是用之于对付比斗,是非有蝇虫不落、寸草不粘,轻妙绝伦、变化神奇的功夫才行。所以说太极拳总要在轻灵变化,神气灵感等方面下功夫才对。

(二十一)练柔是初步的功夫,然这种初步的功夫的练法很要紧,因为柔是练筋骨上的力量的,这是根本上的东西,有了这种东西,然后才能练大松大软,以达到轻灵虚无等上层的功夫。

(二十二) 如是再深进一步的练法,是找紧要,不宜在大伸大展找了,因为紧凑才能含蓄,才有收藏,才长内劲。松是紧凑的松,不是以放大、放长、放伸、放远叫松,切记。

(二十三)每练功一定要把劲沈在丹田,如能丹田沈下劲去,人的气度一切就要改变,如沈不下去,那一切的神态气度都是浮的,所以练功须练到气沈丹田这一步。

(二十四)无论如何说,练拳的功夫是在松软沉重,舒适大方上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练法上下功夫才行。

(二十五) 练功夫必须刻刻留意在腰隙,也要刻刻留心是在用意不用力,如到了最上乘的功夫,是要纯以神行。

(二十六) 练功以松沈软弹为对,每练时要细细的思悟这个味道。

  李某某的练法,我认为沉着有余而软弹不够 ,他是柔而不灵的功夫。以这种功夫练出来的手,只可对付初步或中乘的功夫人,而不是以对付高手上乘功夫的人,因为上乘功夫的人,其动作是用神,用神的动作才来的快,才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灵机的动作,是用神意修练出来的,如只是用气用柔,就练不出轻快灵机的功夫来。

(二十七)在练功时,全身各部如松的均匀舒适了 ,便会感到掌心指肚之间发泡发胀,泡松松、胀鼓鼓的感觉,灵觉无比,清醒无比。如此天天用功 ,把这种灵感清醒充实起来,以后在推手打手之中,它这种灵感就会发挥极好极妙的作用。

(二十八)当然老论上所说的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是练太极拳功夫的至理名言 ,不过要参加上每练功细细的体会掌心指肚之间的这种松泡泡 ,胀鼓鼓的灵感味道,其功夫的进步当更迅速些。

以上这些道理 ,是要静下心来练功,才体会得到,如粗心浮气的着手是体会不到的。

(二十九)练太极拳其最重要的 ,是要稳静在静极默笃之后,才能体会到很多的道理,如粗心浮气,多动妄动,那就错了,怎样才能作到静?一要身桩中正,二要呼吸舒适,三要心性放稳,四要一身松净,松匀。如能长久持此思想,就能一点一点的作到真的稳静了。

太极拳是内功,什么是内 ?筋骨肌肉统统是外,人的性灵才是内,人稳静着练拳,就是为了培养这个性能,如忙练,快练多动妄动是不能培养人的性灵的。人的性灵培养好了,就一切修身致用皆有之。

(三十) 练挚要空空的摸。空空的摸,才容易捉着拳意,万不可在手法上去找,盖太极拳是个虚无的,是灵通的,是个玄妙的,须空空的去找 ,不可以手法去找也。其妙处全在虚无 ,如用实质手法去找,必致愈找离太极拳愈远也。有形的功夫不是高手,无形无踪的功夫才是上乘。

(三十一)虚灵顶劲往上担 ,松沈稳固座下盘,脚下沈稳,是以气沈于丹田,注力于两脚两腿,达于地下,如地下有电吸着于两脚两腿,使脚腿地三者成为一个整体也。就在练拳的时候,头脑里思想中也要常想着这个问题,使头脑神意虚灵上顶于空中,与空中电子分子合为一体,使脚腿注于下层,透于地宫,同地球黏成一体,如这样子才能叫整个的一身体在宇宙之间。

  总之 ,是气意要往下沈,神意要往上顶,一身完整,这才是练太极拳的味道。又须有含藏,有收敛,不能用明劲,不能太敞大放散,此太极拳之所以很难也。

(三十二)杨澄甫先师每练拳推手时是个什么样子,要时常想想进步才快 ,每练时,稳静方面是如何,沉着方面是如何,丢松方面是如何 ,是如何的沈甸甸的,是如何软弹弹的,掌心是如何的松泡泡的,指肚方面是如何的鼓胀的 ,是如何神意顾到全身,是如何的灵机含藏,杨师在推手时,其气势是如何虚无的,如何巧妙的,如何有灵机的。在找劲方面,他虽是轻轻的一摸,我就感觉抵抗不行,不抵抗不行,使大劲不行,使小劲不行,动不行,不动也不行,如这点奥妙究竟是如何有的,我平时要多用脑筋思悟思悟,在攻击人时,令人不能躲掉,其冷快绝伦处,人如放电样崩出,令人惊心动魄,以上这种精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后要时常想想。修练功夫,最要紧是在静上多多用功。如能作到静极默笃的时候,好象是头脑中有一种灵感,这种灵气好象是要出离躯壳,起于空中,与宇宙万物合体,未来未见之事,若有所知,恍然若明,如这种情形,不知是什么道理,是人的灵机充实了之后,自然而产生的吗?是以已往情形事迹而推断出来的吗?不得而知,我说不出它的所以然:然而,我既有这种感觉,今也大瞻的写下来,以便将来证明其是对还是不对。每练功意念要想到腹下丹田的部位,意思要使灵机出现在手上o

( 三十五 ) 立志要把太极拳练好 , 不能以现在的成就为满足,一定要练出神妙的粘粘手法来,如只是一般的功夫,那就称不起什么专家。要有一与对方接触就使其跑不了 , 在几跟几随之中 , 内劲一鼓 , 则透进彼身,使其外面不见什么情形,而内里已熟烂矣。要想达到如此境界的就必须天天思想老师当先练功的情形。

(三十六)太极拳稳静松软着练功,可以练成五种功夫。

1.稳静松软着练拳,可以长灵机,练到蚊虫不能落,寸草不能粘。

2.松软着练拳,可以练成一身柔软,百折若无骨,无论对方如何来,我都能毫不抵抗的随机应变的给走化过去,干干净净地将其化掉,绝不拖泥带。

3.松着劲练挚,可以使脚下松沈稳固,腰腿上有弹性的力量,无论对方用多大的劲冲来,我可以柔动之力给其化掉,我的两脚是有根的,绝不会被冲动。

4.松软着练拳,可以有丹田的沉着之劲,可以无论在任何形势之下,我的气意始终是沉着的,绝不会使气意浮起。

5.松沉着劲练功,可以使胆力充实,无论在任何情形之下,我的心胆是坚强有力的,无论对方多么凶恶,我总有办法将其降伏的。我有沉着之心劲,有冷狠快准,入里透内之心劲,一定可以将其打服,将其摧毁。

(三十七)如真的沈下心气练功夫 ,其身势就特殊的庄严伟大,其五官面目就显见一种非常庄严的气派,正大的神气,有令人感到神圣不可侵犯之威势,此所以自古以来,练武的人士多有忠直侠义之风也。假如说功夫到了上乘是讲究轻灵虚妙,如沉着劲稳重去练功,这不是矛盾吗 ?不,因为轻灵虚妙的功夫,是稳重沉着的功夫,中出来的自然轻灵虚妙,而不是初练时就找轻灵虚妙的。如是沉着稳重的功夫尚未练到成功就找轻灵,那就成了浮漂而不是真正的轻灵了。

(三十八)老论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就是说在不发劲时是百无所有,也就是极柔软也,在发劲时 ,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所有之劲打来,这就是所向无敌,极其坚刚也。

(三十九)练太极拳的功夫,如能每早晚静坐一下以养虚灵,是最好的,在练功时,一定要摒除杂念 ,松腰坐胯,沈气顶头,塌肩垂肘,动以腰带领,这虽是初步的规矩,然无论功夫进步到如何阶段,也是要刻刻注意的。

(四十) 太极拳修练歌:心要清慧要澄良知良能藏胸中身心悟觉如明镜体察事物有智明神清骨爽无限美修身致用妙无世人不知其中乐道在有为无为中。

(四十一)每练功,一手一势要作到好处,要作到优美,这样子就进步快,如偷工减料的练法,是自欺欺人也。如能练到优美,别人看见也感觉一身舒适 ,精神愉快可爱,否则看的人也感觉不舒服,感觉讨厌。

(四十二)初学时 ,其呼吸是要舒适自然,不必注重配合动作,否则必致周身不安,甚至胸部痛,气受拘束,久之面黄肌瘦。

在初学时,只是身放松软,心放稳静 ,呼吸任其自然足矣。以俟架子找顺打熟,其呼吸自然就会自己找配合了去,如以水泼在地上,水自然的就会低处流去也。斯时若不自然的呼吸配合动作开合,就不舒适不自然,不顺劲,故不要去注意。

呼吸配上了动作是一个甚多情形呢 ?在姿势的放大开展伸长时,是呼出气的时候,在姿势的收回缩小时,是气吸入的时候。

说沉气,不是用压制的办法,将气压到丹田去,而是将身势放松,使气自然而然的自己落下去到丹田的。不但如此,就算是精神意思也要安定于丹田,盖腹部全身的发力源动处 ,所有各种的发动全赖于腹部的气的鼓荡,如腹部丹田的源动力不鼓动,身上便无力量发出也。然而注意是注意,又不可以拘束,否则,一身动作不灵。

总之 ,将精神放在丹田,又要由丹田发布于全身各部,不过以丹田为主宰也。

               ===========================================

头第一:头者身之魁,直竖而若顶千斤,不可抬高,不可俯视。向左则略顾左,向右则略顾右,随身法以相应。高仰则有仆后之病,低视则有仆前之虞,学者先宜凛之。

眼第二:眼者身之主,宜精神注射,破敌全凭之,故认腿认势皆赖手眼也。兼视一身,上下相顾,前后左右相防,皆不可不用眼。

颈第三:颈为头目之枢,上下相顾,呼吸相通,以灵活为主。要直竖而不可太偏,顾左顾右,随身法以相转,学者亦当领会也。

肩第四:肩为一身之前锋,宜带靠而陡来。宜下与膝相对,不可过于膝,亦不可不及于膝,至若偏闪,更要灵活为要。

臂第五:臂乃一身之门户,宜狭不宜开,开则身法涣散。敌人可揭可挑,而我之身难保矣。宜以气应之,臂力使上,则气吸上;臂力使下,则气降下。臂力开,则随身法以相转,不可使孤行为要。

手第六:身之围护者手也,要轻松圆活,刚柔相济,上下前后左右相顾。左上则右下,右上则左下;亦有左则俱左,右则俱右。此以身法速转,方可如此。更有变阴变阳之妙,长短伸缩之玄。总之,以熟为要。

胸第七:胸乃我身之墙壁,宜开之成其一片,亦不可俯仰,两手常须护持,勿使敌人攻入。苟使近身,纵有能者,亦难敌矣。

腰第八:身之枢轴者腰也,腰要灵活圆熟,直鞭坚固。况力皆从腰出,气亦由腰所运;一屈则气阻力闭,上下不能相通矣。

臀第九:下身之所重者在臀,宜与肩相应而成一片。肩过右则摆右,要陡然相冲而带压下,故一身之筋节俱紧贴敌人身上,所谓百法收来无空间是也。

腿第十:管脚之搀力,腿亦有功焉。宜悬而缩,宜活而硬。要循腰藏阴而带曲尺样,此下盘之紧密者也。

膝第十一:下盘之门户在膝,宜平分内里,不可外开。若开足尖亦开,下盘必不密矣。要在略带压下跪势,仗身法坐至将平即住。若过于坐平则腿力不坚,腰曲无力,种种失真矣。此法不必拘,要在能者变用耳。

足第十二:足系一身之根,根不稳,则百体虽强,皆为虚器矣。妙在足指钉下,足根坚固,不可虚前虚后,退步宜轻,踹步宜速,探步宜活,其余百盘步法,俱遵成式运用。根既坚固,周身俱活,随其所之,无不颠人矣。
                    ==============================

[转载]李和生谈太极拳三步练法

    太极拳有着由普及向精深发展的趋势,本文诣在阐述太极拳由浅人深的三步练法,以及太极推手的各种劲路分析。
    学会一趟太极拳架,练熟之后,还得学习有关太极拳理论,特别是王宗岳先生的拳经,可谓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太极拳著作,是公认的太极拳实践的准绳。

    太极拳是内功拳,是气功的行功,运动中要求松、静、慢、切、恒。如果在运行中大动、多动、妄动,就必然失去了松、静、慢、切、恒的基本要求,所以切不可画蛇添足,增添许多花样,因此,一切违反太极拳理论的增舍尝试,都是不可取的,不仅误人,而且谬之远矣!

    太极拳属内家拳,其与外家拳的区别在于主柔,柔寓于内;外家拳主刚,劲显于外,内家拳先练精、气、神,外家拳先练筋、骨、皮。

    太极拳源于道家,是气功之一枝。气功分为三个阶段,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因为太极拳属气功中的行功,所以它的练功过程大致上也分成三个阶段,即以身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的初、中、高三个阶段。

    练太极拳的第一层功夫,是炼精化气阶段,此阶段在气路上要练通任脉,从太极拳的体用观点上看,初级功夫就是要练好“以身变手”的功夫,这个阶段要求身体各个部位的劲源,都要能反应到手上来,欲达到此目的,关键在于腰,腰的重要性,在许多拳论上都有论述,太极拳论有:“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前进后退,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可以看出腰的重要性,所以,习练太极拳者,学会一趟拳架后,必须由着熟而研究每动的开始,要松腰腹接两头。每动完了时,也要松腰腹接两头。两头上边指的是手,下边指的是脚,每动都应该与腰合上,每动都应做到由脚而腿而腰达于手指的完整一气。否则,架子练得再低,脚踢得再高,不符合拳经的要求,也只能是表演舞蹈动作。

    有的人练了几年甚至几十年,拳打的很好看,但根据内家拳标准要求,还算表演架子。每动都要与腰相合,这是拳的基本要求,太极拳尤以其为要。过去农村有独轮车,会推车的人,车上装载着物品,有时还乘坐着人,推起来稳稳当当,前进后退,左转右拐得心应手。如果观其两手扶在两车把上,完全是用腰来主宰车子的平衡。不会推车子的人,尽管臂力很大,推起车子稍一倾斜,腰劲合不上,车子会立即翻倒。又如木匠推刨子,有经验的,从木材的一端,一下直推到木材的另一端,很快把木材刨得平整光滑,其动作轻松自如,主要因素是合上了腰,这也可以说是腰上手了。然而不会合腰的人,尽管他用尽了力,也很难把木材刨得平滑。

    太极拳不是体操,它的初步功夫很重要,这就像盖楼房,基础打扎实了,中、高层功夫也就容易上了,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虽然练拳甚久,每逢盘拳,仍显力气,究其原因就是在行功中自认为练的是太极拳,实际上他们并不相信柔能克刚。拳论上说:“一举手一投足,稍一用力即落旁门,如每凡行功总是带着力量在练,必然阳刚过盛,孤阴难长了,这也与太极拳背道而驰矣! "

    拳经云:“何谓太极,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笔者认为,练太极拳要遵循阴阳哲理,在行功姿势上,要顺乎自然,其要点:

    一、全不用力,即不用拙力。不论练拳或推手,单腿独立或蹬脚,都戒用力。有力属纯刚,则离开了内家拳的要求。练拳要绵绵不断,否则瞬息之停滞,即落旁门,成为败手。太极拳论中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云:“运劲如抽丝,何惧力大似牛;待人如漩涡,不怕手脚如风”。凡此论述,皆理为之一贯。

    二、意志专一,精神集中。练拳时每一动作都要心意专注。手脚所至,心意亦至,所谓不用力,而用意。因为有丝毫拙力,都将滞于筋肉血脉之间,有滞则不能圆活灵通,意志也就难以专注,如周身无滞,心意所至,必使气血贯注于全身,久久练习,虽不用力,却能滋生出真正的太极内劲。

练太极拳能把以身变手的初级功夫练好了,即可达到登堂人室的层次。第一阶段的功夫属基础功夫,这是最难坚持的功夫,首先要相信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理论。

    第二层中级功夫是炼气化神阶段,从气路上要求要打通任督脉,这一阶段是练以气变手功夫。因为气比肢体运动惰性小,所以在这一阶段中首先要把丹田气练足。丹田练好,神气充足,就能够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此时肢体转动就会更为灵活,气足后可通督脉,进而延尾间、夹脊、玉枕、玄关而上,下任脉后,而使气遍周身,此时所有关节皆冲以气层介质,进而即可产生自然的松棚劲。棚劲生,其它诸劲必有派生之基础。

    第三层高级功是炼神还虚阶段,从气路上讲,这个阶段要求打通全身经络,即大周天循环运转。在这一阶段中练的是以意变手功夫,因为意比气的惰性更小,所以练好这层功夫后,就可以做到意在哪里,气就在哪里,劲也在哪里,这层功夫必须有明师指点。

    拳经云:“进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笔者所指明师,是指明白太极之理的老师。

    太极推手

    练拳是知己之功,推手是知彼之功。

    盘拳和推手是太极拳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盘拳是推手的基础,推手则可以检验练太极拳的方法、劲力和姿势是否正确,从而可以改正不良之病和确立新的体会,推手对帮助练拳时进一步松、柔、沉、稳,培养内劲。对训练自身的灵敏、机巧都有很好的作用,练拳和推手二者不可偏废。但是,首先要练好太极拳,只有加强对太极拳的锻炼和研究,才是提高太极推手技术水平的前提,此点决不可忽略。

    有些人对推手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推手是末技,只有练拳才是正道。

    另外也有些人,认为推手是争强好胜。因而在推手练习时,拳友之间往往产生误会和摩擦,甚至伤害身体。这种偏差主要是没认真学习太极拳理论,研究阴阳哲理。也有少数人由于缺乏教养或违反武德,而在推手中掺杂了非太极拳的拆式、拆手、散手以及反关节擒拿法等招术,使一些初习推手,对沾、连、粘、随不太熟练的人受到伤害,使推手形成了较力。 有人说,练拳和推手就是讲力气,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现在流行的太极拳,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等等,虽然各门派较多,但其传承都是一样的。远在我国南北朝时,就有了太极拳,传到了明朝道士张三丰发展了太极功,所传十三势,后人奉为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在湖北武当山修炼,几经传播至陕西王宗岳,王宗岳传河南蒋发,蒋发传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河北杨露禅,由杨氏父子传入北京,太极拳方广为流传至今。

    大极拳的理论,可以说王宗岳的著作最具权威性,流传最早、最广,练太极拳者都把它奉为拳经。拳经日:“斯技旁门甚多,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毫重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由上述拳经可见,违反了拳经理论,都是不正确的。

    太极推手的内容包括单推手、定步双推手、活步推手、大撅等形式,使用的方法为十三势。十三势其实是十三种方法,不是十三个姿势。这十三种方法是:“棚撅挤按,采例肘靠,进退顾盼定”。前八个字是八种手法,后五个字是五种步法。这十三种手法、步法贯穿在全部太极拳的姿势动作之中。

    太极推手,手法要按上述八种手法要求。要体现沾、连、粘、随动作特点,以静制动,屈己从人,顺人之势,借人之力,绝对不许有抓、握、撕掠、箍、抱、拿反关节,腿底下使绊动作。

    练习推手时应注意:

    一、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功夫是由积累而成的,多练基本功,推手歌云:“棚振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初学推手要多“打轮”,即推四正手,“棚振挤按”,轮要打得够度,而且要“打圆”,即不凸凹、断续、缺陷。

    二、不要过早问劲。因为熟能生巧,推手更是如此,要全身放松,松,不是疲塌,不是弱。对肌肉和神经来说,要求保持松的状态。骨骼要松开,即对拉拔长,各关节松开后,通过炼气,以气为介质,自然就能形成如同球样的六面松棚劲。

    三、忌犯“双重”之病,如遇对方用力推来,立即还手抵抗,那就违反了太极推手中最忌犯的“双重”之病,见招打招,见势打势的攻防手法是属于先天自然之能,太极推手不要采取这种手法。拳谱中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无论对方发出的力大力小,都要把它看作“刚”,不要对抗,以柔化沾连为主。

    太极推手主张“以静制动” , “四两拨千斤”,是有它独到特点的,因为盘拳或推手中,始终贯穿阴阳哲理,而任何法则也不会离开阴阳。例如,在盘拳中的前进后退是阴阳,重心转移时虚实变化也是阴阳,往复折叠的法则是阴阳,推手中人刚我柔,吾顺人背也是阴阳。太极拳及推手,由体到形,由表及里,无一违背阴阳哲理,它除符合阴阳哲理外,也有它巧妙的特点,凡是对抗所用的劲力,都应符合物理的力学原理,否则不会收到预期效果。

    太极推手的劲力源于腰,即“以腰变手”。因为由腰部发力,符合物理的杠杆力学原理,杠杆力学的公式:重量 x 力臂。例如,甲和乙推手,两个人体重都是 60 公斤,甲由臂上发力,力臂长 30cm ,乙由腰上发力,力臂长 90cm ,甲二 60 x 30 ,乙= 60 x 90 ,由此可见乙用二分之一的力,即可将甲击退,此即为腰变手。腰变手的训练,主要在盘拳,盘拳时每动都要与腰相合,左手动,由左侧腰领动;右手动,由右侧腰领动。推手的口诀是:进手先进腰,退手也先退腰,即腰为先导。

    太极拳与推手,练到第二层功夫时,经过初步功夫对腰的加强训练,肾气已壮,丹田内气足,即该练“以气变手”,此时应手到气到。推手时与对方一接触,内气即渗人对方体内,此时进攻或引之落空,皆可随心应手。但此阶段应把腰松开,要求做到连而不接,对方进攻时,其劲力被我之内气在腕、肘、肩、诸关节处阻断,不能直接攻击重心。当攻击对方时,再合上腰,一触即发。

    当练到第三层高级有功夫,“以意变手”时,此时完全以神经和意念为主导,手更应轻灵,和对方一接手,意念即可渗人对方重心,歌诀云:“练好意变手,沾、化、截、发随意走。”又日:“发劲意何解,有如敬宾朋,用手轻相扶,所指决无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