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中求异,说教材的七个主要方面。
  
(一)说课程目标。依据本学科课程标准说总目标或阶段目标或一册目标或单元目标。
  
(二)说内容标准。根据课程标准,说本学科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具体到本年级的内容要求是什么。
 
(三)说本校使用版本教材的特点和内容结构。包括课本的编排意图、内容的呈现方式、知识与技能的范围等。
 
(四)说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既能在横向上说清本册教材的编排序列和内容范围,又能把本学段的同类知识进行立体式的整合
 
(五)说教学建议。根据课程标准和所用教材的特点,谈具体的教学建议。
 
(六)说评价建议。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特点,谈如何评价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不是单纯说考纲和考点。
  (七)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明确方向,打造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一)把握好课程标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提升的必经之路。
  
王敏勤教授在讲话中指出,他曾做过调查,全国有90%的教师不知道什么是课程标准,这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我国进行课改已经十年时间,但是很多学校都忽视了教师把握课标吃透教材的能力,在课堂面貌发生改变的背后,却没有提高课堂效率,没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教师没有很好的发挥课标和教材的引导作用。把握好课标,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学生在走进知识的森林后,能知道森林有多大,出路有几条,哪条是最近的,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的提高课堂效率。说教材活动是在吃透课标精神的基础上对教材的一种深入的分析与把握,是落实课改理念达成三维目标的基础,是教师灵活驾驭教材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扎实开展此项活动也是把学校各科教研活动推向深入的有效载体,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提升的必经之路。
  
(二)转变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教材观的转变。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各种新的教学理念的载体。如何使用新课本,能反映出教师的教材观是否转变,新的教材观提出“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在教学中要“走进课本,走出课本”,这些话都通俗地说明了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走进课本”。所谓“走进课本”,就是引导学生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果学生连书本上的知识都不能掌握,那教师就是误人子弟。但仅仅是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还不够,还要“走出课本”,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新课本之所以在难度上降低标准,一方面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是给教师和学生更大的主动权和发挥空间,教师和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本地的实际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
  
教师要明白,仅仅教课本是不行的。一位选手在讲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材处理建议时,她首先引导学生“走进课本”,通过学习课本,了解罗布泊的变化史,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但仅仅掌握课本还不够,还要“走出课本”,从“救救青海湖”想到“救救白洋淀”。“救救海河”、“救救黄河”、“救救微山湖”等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知识,结合本地的情况,开发课程资源,甚至课后搞一些调查研究,提出改进环境的建议等,把文学、地理、历史、生物等知识整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进而转化为保护自然的行为。
  
2.教学观的转变。新的教学观首先是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但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这样做,还是习惯于给学生系统地讲授现成的知识,惟恐自己不讲学生就不会。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在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也把这一观点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现在在我们的课堂上仍然有很多教师不相信学生,不敢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导致我们的课堂在很多情况下不尽人意。纵观参加本次比赛的各科教师,都把学生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都注重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他们相信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往往会出现令人惊叹的奇思妙想,老师顺势富有启发的加以引导,学生收获的是灵动的思维与智慧,良性循环中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3.教师要有把教材从平面整合成立体的能力。
  
纵观此次参赛的选手,他们在教材处理这一环节,都注重了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以及同一学段不同版本教材编者的意图。在横向上说明教材各单元的知识结构,纵观起来,这些知识只是初中学段知识体系的一个个支撑点,把每个点纵向整合,便会构成各类知识的体系脉络。
   
如《背影》属于“人间亲情”专题,在纵向上老师要把整个三年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散文篇目整合起来,说清楚散文分布在哪几册哪几个单元,有哪些篇目,各自的要求是什么,在初中教学中对散文要掌握到什么程度。也就说,每一部分知识都要像钻井一样把它钻透,形成一条纵贯线。这样每一部分知识既有横向的联系(课本的编排顺序),又有纵向的联系(靠教师的整合),就形成了立体。只有教师真正的把这些内容熟记于心,那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教材的作用。而对于不同版本教材的分析,则可以让我们找到不同版本的异同点,从而能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更好的应试。
  
(三)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间的整合。
   
在参加本次活动以前,我们没有深刻的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间的整合应用有多大关系,可是通过参加此次活动,选手们精美的课件制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曾问过参赛的选手,做这些课件用多长时间,他们说大约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说。我校虽然每年也对教师进行课件制作过关考试,但是和这些教师相比,我们之间有太大的差距。
  
另外参赛教师在教学建议这一环节,很多时候都讲到了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推行新课改的道路上,我们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将传统教学中的先进手段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其中就包括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材进行有机整合进而上升到每一堂课堂的整合,确实大有文章可做。只有结合学情活化教材,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保留传统优势之时将技术手段精当的运用其中,整合才算整出真味。比如有一位参赛选手在说到诗词欣赏时就指出,如果只是一味的播放视频、配乐朗诵,不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设若教师做进一步的诵读指导并适时来点原创范读或与学生齐读,那课堂效果肯定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运用知识树“说课标、说教材”是一种原创性的教研活动,是一种校本教研的新形式,既不同于过去的“通教材”,也不同于“说课”,是深入把握课标和教材的好方法。通过参加此次活动,我们深切感受到,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仅仅靠转变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够的。而学生的负担过重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不到位,“说课标、说教材”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师把握课标和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虽然观摩此次活动仅仅一天时间,但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却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将不断地深化“教材”之根,繁茂“知识”之树;壮大“生命”之根,充实“智慧”之树。用思想的光芒去滋润学生长成参天大树,去照亮学生探求知识的道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