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伟大的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凡德罗

(2010-07-17 12:09:00)
标签:

杂谈

密斯?凡?德罗是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齐名。出生于德国,德意志民族典型的理性严谨使他很容易从二十世纪初众多的建筑大师中凸显出来。正如其大多数的玻璃与钢结构作品一样,透过表象,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到这位现代建筑大师留给二十世纪的伟大财富。

  密斯?凡?德?罗最先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融入玻璃、石头、水、钢材等元素,描绘出一种独特的优雅。并将均衡之美融入到不对称的立面表达。其作品素雅的外观、内部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精致的细部,无不成为后来者的典范。

  密斯将自然环境、人性化与建筑融合在一个共同的单元里面。由他所设计的郊外别墅、展厅、工厂、博物馆以及纪念碑等建筑均体现了这一点。

  他建立了一种当代建筑学标准。作为钢铁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密斯提出的“Less is More.”、“God in the Detail.”的理念,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也影响了全世界。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

  1886年,密斯出生于德国亚?的一个石匠家庭,如果说现在的国人对亚深这个地方还有点熟悉的话,那就是因为一名中国球员--谢晖正效力于亚深的足球俱乐部。绝少有人知道一位现代建筑的先行者正是从这里走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步。密斯没有受过正式的建筑学教育,他对建筑最初的认识与理解始于父亲的石匠作坊和涯深那些精美的古建筑。可以说,他的建筑思想是从实践与体验中产生的。无论是在柏林的布鲁诺。保罗事务所当学徒,还是在彼得。贝伦斯手底下做一名绘图员,或者是在柏林开办他自己的事务所……这些经历使他一步步的投身于二十世纪翻天覆地的重大变革中,并最终引领出一片贯穿二十世纪的建筑思想体系。直至现在,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密斯风格追随者还在引申和发展这套理论。

  作为一个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看都离密斯很远的中国学生。我对密斯最初与最深的印象来自他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那大片的透明玻璃墙,轻盈的结构体系,深远出挑的薄屋顶,似开似闭的空间印象……整个建筑犹如从山谷吹来的清新的风,让我一下子从满眼繁杂的装饰建筑中解脱出来。“少就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从这座存在时间很短的建筑中你都能体会到或预测到。的确。这就是密斯风格的最经典注解。是这个从德国小城走出来的建筑大师最经典的写照。

  “少就是多”,这句话的含义你可以很轻易的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中品味出来。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东西往往不是涂满笔墨的画幅,而是在于那一大片空白之中。当“少就是多”从密斯口中说出来时,当然没有东方人悠闲与怡然,有的只是德国人的严谨与理性。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Less is more”,密斯对他的学生如是说“我希望你们能明白,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巴塞罗那的德国馆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这件德国用来参加1929年世界博览会的展品中,你绝对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与此相类的还有1954-1958年建于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这座仿佛凌空生起的摩天大楼无疑是纽约最精致的建筑之一,这种精致不是来自楼里楼外充斥的雕花线脚,而是来自其精巧的结构构件,茶色玻璃和内部简约的空间。

  在二十世纪以前,建筑形式在受到结构限制的同时也受到当时的建筑拥有者的思想限制。在西方建筑的各种形式中,繁多的装饰件,庞大的结构体是其统一象征。只有当新的结构技术和新材料的大量使用时,建筑才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二十世纪是钢的世纪,电的世纪,当钢铁和玻璃广泛应用于建筑之前,一批思想先进的建筑师走在了运动的前列。无疑,密斯正是这样一位先行者。“少就是多”就是居于这样一种环境而产生的。在密斯的建筑中包括从室内装饰到家具,都要精简到不能再改动的地步。我俏薮拥弥 芩故窃谠趺囱 牧楣庖幌种 抡业搅苏饩湎执 ㄖ 飞献钗 涞拿 裕 苤 衷谒 跋煳颐钦飧鍪澜缫丫 呤 炅恕?

  “流通空间”,在二十世纪初这应该是个很前卫的名词。我相信在密斯做了巴塞罗那的德国馆后欧洲建筑界的震动是多么巨大。的确,对于那些从学院里走出来的,从水输秩开始的建筑师,对于那些多多少少受到各种西方古建筑流派对建筑学的定义和限制的建筑师来说,这种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有趣的是。在西方,这是种全新的东西,而在古老的东方,中国古代的知名或不知名的文人和园林工匠已经知道并精通了流动空间的创造和应用,并且那本很著名的《园治》将其理论化了。“步易景移”,“虚实互生”,苏州那些名著中外的园林就是中国造园者们千百年思想的总结,方寸之地中的千山万水就是他们对流通空间出神入化的理解与应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国文人对这种空间的理解与密斯又多么相似。

  与二十世纪其他三为建筑大师中的赖特不同的是,密斯从头到尾根本就没显露过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向往。但“流通空间”概念和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有惊人的共通性。只不过,诚如我前面对密斯的“少就是多”的理解,他的流通空间之所以与中国造园艺术全然不同,其差异性甚至使一般人不会将二者联系起来,原因就在于:这种流通空间是理性的,秩序的,室内的空间,还有重要的一点,它是静止的,其目的是实用性;而中国园林的流通空间是有意营造的随意的,自由的,室外的,它是流动的,其目的是观赏性。抛开它们的表象,二者又的确在本质上是共通的,在为人营造的这些空间中, 二者都成功了。

  在稍后于德国馆的吐根哈特住宅中,密斯再次成功的应用了“流通空间”思想,住宅底层的起居部分是建筑的精华。在开敞的大空间中,客厅与书房以精美的条纹玛瑙石板墙分隔,餐室部分以乌檀木作成弧形墙,于是,书房,客厅,餐室,门厅作为起居的四个部分被划分为互相联系的空间。内部流通的空间同时又被玻璃幕墙引向花园,室内详室外延伸,室外向室内渗透,“流通空间”再次在这里得到完美诠释。

  1950-56年密斯在伊里诺理工学院的克郎楼中非常清晰的表达了他的这种想法,在120m*220m的长方形基地上、克郎楼的上层是可供400人同时使用的大空间,包括绘图室,图书室,展览室和办公室等空间,不同部分用一人多高的木隔板来分隔。克郎楼正象起名字:crown(皇冠)一样,精致典型但很不实用,据说很少有人愿意在其通透的大玻璃墙内学习和工作。从这点说,克郎楼是失败了,但其体现的“全面空间”思想,却是二十世纪建筑界影响最大的思想之一。

  密斯擅用钢结构和大片玻璃墙,几乎在其绝大部分作品中,二者都是最显眼的。“少就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在经过了几代人的口头和书面传播后变得耳熟甚至老套之后,重新认识这位现代建筑大师是必要并值得的。诚如透过那大片玻璃墙我们差不多就能看见全部的内部构件,我们似乎不用思考就能通过许多人为我们总结分析的决论把密斯看得清清楚楚,从里到外!

范斯沃斯住宅

  尽管密斯基本上被看作是一位建筑大师,但其充满创新意识和设计活力的家具设计也使他成为第一代现代家具设计大师之一。其家具设计的精美的比例,精心推敲的细部工艺,材料的纯净与完整,以及设计观念的直接了当,最典型地体现了现代设计的观念。

  密斯生于德国亚琛,这个城市古老而简洁的建筑给他内心留下强烈印象,而石匠家庭出身的背景使密斯很早就娴熟地掌握了工具的使用,并养成对材料的尊重,最初是石料,而后则是钢和玻璃这两种现代建筑材料。密斯最早曾受过两年

  贸易学校的教育,l5岁时被父亲认为有绘图才能而交给几位当地建筑师训练,后又去柏林进入当时一位著名家具设计师布鲁诺?保罗(Bruno Paul)事务所学习,并于1907年通过满师考试。随后就接到第一项住宅设计任务,幸运的是,业主不仅事先送密斯去意大利考察古典建筑,而且完全实施了密斯的第一件设计作品.而此时密斯刚满2l岁。以后的5年是密斯设计生涯中最关键的时期,这段时间他先在当时最领先时代的建筑先驱彼得?贝伦斯事务所工作三年,其间曾与另两位大师格罗皮乌斯和柯布西耶共事,后又去荷兰海牙学习荷兰的设计先驱汉德瑞克?彼图斯?伯拉吉 (Hendrik Petrus Berlage)的设计思想和手法,这期间他也了解了美国建筑师赖特的先进建筑设计观念,所有这些都形成密斯设计哲学的基础来源。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来自俄国的结构主义的空间而非实体的强调,来自荷兰“风格派”的对简化构图形式的强调都给密斯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并融入其后来的设计当中。

密斯?凡?德?罗的经典家具

  两次大战之间是密斯的第一次创作丰盛期,1927年密斯在斯图加特主办了现代住宅展览会,展出欧洲各主要现代建筑师的作品,在密斯自己设计的4层公寓中,他首次布置了刚完成的“先生椅” (MR),这件以弯曲钢管制成的悬挑椅显然受到一两年前布劳耶和斯坦作品的启发,但却以弧形表现了对材料弹性的利用,如前文所述,这种弹性后来被布劳耶更尽情地发挥到极致。密斯在这里的弧形构图令人很容易回想起半个世纪以前的蒂奈特所设计的弯曲木摇椅。这件“先生椅”后来又被密斯以同样的构图手法直接了当地加上扶手,显得天衣无缝,更加高雅。1931年密斯又在最初“先生椅”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系列的躺椅,同样很成功。这些高贵的设计造价也是昂贵的,但社会的需求始终不断,其变种系列亦在后来的生产中不断出现。 (图43、44)

     图43 密斯1927年设计的悬挑椅及悬挑扶手椅 图44 密斯1930年为图根哈特住宅设计的另一种悬挑扶手椅

  著名的“巴塞罗那椅”是现代家具设计的经典之作,为多家博物馆收藏,是密斯为1929年巴塞罗那博览会中德国馆设计。同著名的德国馆相协调,这件体量超大的椅子也明确显示出高贵而庄重的身份。这件椅子的不锈钢构架成弧形交叉状,非常优美又功能化,只是这些构件都很昂贵地用手工磨制而成。两块长方形皮垫组成坐面及靠背。与椅子同时设计的还有名为“奥特曼”的凳子,亦以完全同一的构思完成,它们最初是为前来剪彩开幕的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准备的,事后看来,它们只有在当时的环境气氛中才最适合。 (图41)


图41 密斯(Mies)1929年设计的巴塞罗那椅实测图 图42 密斯1929-1930年为图根哈特住宅设计的布尔诺椅

  巴塞罗那椅连同德国馆都引起前去参观过的捷克人图根哈特夫妇(Tugendhats)的注意,他们于次年邀请密斯为其在家乡布尔诺设计住宅及家具并要求与巴塞罗那的德国馆及其家具风格一样。密斯为他们设计了一组家具。用与巴塞罗那椅相同的材料和工艺制作。第一件是后来称为“图根哈特椅”的休闲椅,这件作品从构思上是对前几年设计的“先生椅”及巴塞罗那椅的一种综合,主要构架之间仍是设计师惯用的焊接方式,这件作品虽不如前两件影响大,但它实际上使用起来更舒服。第二件称为“布尔诺椅”,乃以主人所在城市命名。这是为餐厅设计的餐椅,最初曾考虑直接使用加扶手的“先生椅”,但其大弧形扶手前伸太多,用作餐椅使用显然很不方便,于是密斯重新设计了一件悬挑椅,事实证明这件作品非常适于用作餐椅 (图42)。这件悬挑椅结构不同于“先生椅”,构架材料则用钢条而非钢管,这方面与前面第一件“图根哈特椅”相同。主体构架连同扶手形成一个框式,而坐面与靠背所组成的另一个框式与主体构架结合,从而形成一个简洁优雅的形式。第三件方形矮桌结构极为简单,十字交叉的主体构架支承着玻璃面,典型体现了密斯设计哲学的一个内在统一的方面,即细部的简洁。但这种简洁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苦思冥想的结果,如这件看似轻而易举而成的矮桌,密斯实际上曾画出数十种不同构思的草图,曾尝试过多种方式:如圆桌面、弯曲腿、三条腿或五条腿形式、斜腿式样以及托泥腿形式。

  同在1930年密斯还为美国建筑师菲利浦?约翰逊住宅设计了一张榻,在此密斯第一次在一件家具中同时使用钢和木料。这件榻实际上是同另一位设计师,更主要的是家具面料处理专家丽丽?瑞琪 (Lilly Reich,1885~1947)合作设计的,此前的巴塞罗那椅也是请瑞琪设计的坐垫。这件榻是对历史上存在过的许多床的一个彻底简化,以求与当时仍非常流行的那种厚重繁琐、带各种包面的古典或新古典床完全决裂,再回到最简单的设计,如同古埃及的床那样。

密斯?凡?德?罗的经典家具

  也是在l93O年,密斯继格罗皮乌斯、汉斯?迈耶 (HrdnIles Meyer)之后成为包豪斯的第三任也是最后一任校长,一年多以后学校被迫由德绍迁到柏林,随着不断增加的政治压力,密斯于l933年4月关闭包豪斯。密斯仍在柏林呆了三年多,直到1938年最终下决心去美国出任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教学并不妨碍密斯从事大量的建筑设计,这段时间他也构思了许多新型家具,比如 l946年他设计出一种由整体塑料模压而成的椅子,只可惜当时的材料及技术都刚起步,代价非常昂贵,建筑设计任务又极繁忙,因此只好作罢,直到60年代由丹麦设计师维纳?潘东 (Verner Panton)最终成功制作出这种类型的椅子。

密斯?凡?德?罗的经典家具

编辑:李淑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