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一样的魅力在哪里?古镇热的背后思考!

(2014-02-19 21:30:43)
标签:

文化

古镇文化与旅游

个性小镇

小镇未来

网络时代

分类: 随笔

不知从何时起,全国古镇热。至今方兴未艾!

 

古镇热追寻的是一个镇的前生,她能带上我们追忆遥远的过去,宁静现代都市躁动的内心,如一鸿清水,晃悠于梦境。当下很多古镇宣传,大多有这样的模式化,无论荣耀,滑稽,兴盛,惨烈,悲憾,甚至历史所有的过往兴衰,都以各种形式躺在图文并茂的册子里。印刷品显得非常便捷,拿手,以图游人亲切好感,要说有没有具民族情,家乡味,那可另当别论。只是古镇所在地,往往被当成当地旅游开发的招牌和噱头,只要能沾得到,“古镇”两字一点边的地方,正在把她当作一张烫金名片四下炫耀。

 

客观来讲,古镇开发,当然不是把破油毛毡房当成忆苦思甜的典型,聚拢一些老古董就当它是个古老的博物馆,如果就是把几条老街两边用门拦一下。就以为可以让人家络绎不绝地赶来参观古镇,寻觅已经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书斋文化,以为这样只可以坐等收钱,那未免太简单了。

 

我们说的古镇是有着其他一些不一般的情感和文化在的。我们要的古镇开发,是需要一定的高度和深度的。

 

我们需要想想,古镇,该怎么以自身的魅力来吸引不断追求新奇的消费者!古镇概念于当今,虽然堂皇冠冕,祖宗家传一般的资源,不用可惜,且弃置不管也是犯罪,但需要明确的是,她终究也已经是一种边缘化的资产,她更多的是残存在人们的梦里,是人们到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的一个口谈。而对现在更乐意盘桓于虚拟网络环境的新一代来说,古镇的宁静与安逸,并不能给他带来心灵的安慰和愉悦。

 

网络时代,已经远去的古镇何以成为与时俱进的“古镇”,需要思考。

 

以下随便谈几点本人的几点看法:

 

1, 我们不缺概念,有一个概念正在让人激动:穿越!孩子们为电视里各种穿越镜头所吸引,诧异,惊叹。南浔古镇,是有着很多历史、文化、民族、风情、考古、电影资产挖掘的,这里边,有着经济,文化,建筑,传说,奇人奇事,如今,这一点,挖掘得还远远不够。凤凰有传奇,南浔也有。关于辑里湖丝,关于四象八牛与上海滩的故事,挖掘得远远不够。里面可以做出大块文章。引进和创作各种题材的文艺作品,以影视,声像的题材来传播。古镇的古,明明就在那里,你喜欢不喜欢,她都在那里。但你必须要能贯穿起来让游客感觉到!景区可以可以用各种复古视频,各种题材的微电影,来穿越古镇!

 

2,  古镇之古,并不是随便走马观花,能够观赏得来,南浔是应该去阅读而不是仅仅走马观花地游览的!南浔的魅力需要阅读,魅力小镇,需要深度阅读,开发和增设各种方便阅读南浔的点和面!才是上策!

 

3,  纯粹的古镇概念已经多且泛滥化,我们南浔如再去挤这条道,毫无意义,也毫无胜算和后来居上的把握。但要知道,南浔是有这个后来居上的潜力和气质在的。现在的南浔,与其他古镇类比,旅游人气系数要低很多,如乌镇是古镇,水乡风格俨然,建筑精致,以枕水江南出名;周庄,本是一个大庄园,水波涟漪,园林纵横;西塘,如一榜河的集镇,工艺品琳琅满目,而所有这些都吸引了很多小年轻,他们的人气都很足!但她们的优势也就如此而已。

 

4,  相形之下,我觉得南浔有些先天优势,却目前一直没有被发现,发掘和利用,还是一直在以自身的短处与周遍的西塘,乌镇,周庄等相比。没有扬长避短,因此做不到南浔古镇的光辉。

 

5,  南浔的亮点到底是什么?现在各地都在城市化,而城市化的一个显在标志,是城市气质,除了人文基础等软件,也有一些硬件的要求,如闹市区的大屏幕!在古镇的进出口,增设几块大屏幕,可以提升品质,聚集人气,而且,使挖掘和创作出来的南浔历史,文化题材有了播放的平台。可以有各种名人访谈,专题讲座,电影,历史镜头,微电影等等。

 

就象某一类长篇累牍的博客,她的沉寂与边缘化,即兴微博兴起分不开的。微博是跟更时尚更便捷与各种个人I终端设备相连的。

 

就象我们追求的某种气质,有时也正好相反。当然,博客有博客的悠扬,她是一杯下午茶,需要安逸的心境,细细品,也是慢梳条理。微博是一首即兴的歌,随口就唱。南腔北调,东俚西语都爱。总有一天,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我们会象做梦一般忆起,记忆中的小镇弄堂里的声响。

 

从广告推广而言,名人代言也是一个点,但哪个人,哪张脸可以代言南浔?南浔应该是水晶晶?在地板企业包围的古镇,就有些自欺欺人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篇文章,是关于日前的凤凰古城火灾引起的思考!

古镇开发应突出聚落精神

凤凰城市:从本世纪伊始,古镇热开始风靡中国,由此,越来越多的地方挖掘到了一些保存良好的古代村落和建筑群落。从规划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古镇适合开发,什么样的更应突出其文化研究价值?

李令福:中国的各级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均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貌与文化特色,都具有旅游开发与文物研究的双重价值。

因而从规划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古镇都适合开发,只是开发利用的程度与方向因为各个地方环境与规模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

所有的古镇都应该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只有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也才能搞好可持续的开发利用。

当前的问题是:对于保存良好的古代村镇和传统建筑群落,我们的文化研究以及保护与利用的科学规划还做得不够,因而造成两极分化现象,一些已经盲目开发与过度利用,还有不少呢藏在深山人未知,处于自然消亡状态。

凤凰城市:然而,我们看到的一个悖论是,之所以很多古镇得以被整理发掘留存,源于它们对于当地旅游以及衍生出的旅游地产的价值。同时,过度的开发又使其原生形态遭到破坏。在您看来,以古镇为代表的古建筑群落应有的存在价值是什么?我们又如何看待它们目前依附于市场又被市场扭曲的生存状态?

李令福:以古镇为代表的古建筑群落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价值,是古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实物表现。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古镇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各地地方精神、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真实写照,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这些古镇依附于市场带给当地人很大的经济利益,为了这些利益地方政府又进一步的对古镇进行旅游开发。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这种行为具有盲目性,但也看到其进步性与可塑性。

这表现在他们还是看到了古镇的价值,而且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研究以及加强民间公益组织的力量,从各方面限制其负面因素,朝好的方面发展。

凤凰城市: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古城古镇被开发为旅游景区,同质化现象便逐渐凸显,这在很多资源丰富的地域表现得十分突出。这使得一些财政基础薄弱的地方由于投资失败而陷入两难的境地。

李令福: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给偏远地区的独特的民俗风情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导致民俗风情的同化和庸俗化。

我认为,每一个聚落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当人们决定在此地选址定居,并使其发展成为一个聚落,必然有其深层的原因,同时聚落规划时的设计方法同样具备其深刻的人文内涵,我们且将其称为聚落之精神。

今后的开发应该在传承与延续地方传统文化上多做文章,转变思路,寻求自身的特殊之处,打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规划成为一个有独特聚落精神居民性格的个体。

111,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发生严重火灾,街区、建筑严重损毁,千年古城付之一炬。

痛惜之余,让人深思的是,还有多少先人留下的村镇和建筑群落在天灾人祸中将消逝于这个激流勇进的时代?

尽管火灾的出现可以被视为偶然事件,但在当下中国可见的事实是:在本世纪伊始古镇逐渐成为旅游业的宠儿后,越来越多不为人知、保存完好的古村镇浮现于人们的视野中,并在资本的包装下成为一个又一个不同级别的景区。

事实上,当这些古村镇以几个“A”作为游客认知和判断的标准后,曾经赋予在他们身上的生活功能以及文化价值便被旅游以及衍生的旅游地产的资本属性所替代。但其中显而易见的悖论是,它们得以留存源于资本的价值,却又在商业化浪潮中从形态到文化品质无一不被资本所侵蚀。

火灾对古镇的损害是个体性的,对于更多的古城、古镇的未来,又该描绘出怎样一幅图景?它们在当代应以怎样的形式存在,或是对于其中大多数而言,其价值就在于融入泛娱乐化、休闲化的旅游市场中吗?

对此,凤凰城市对话中国古都学会秘书长、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令福,针对香格里拉大火引发的古镇思考进行分析和阐释,并对现代城市建设中对传统的城市资源使用提出建议。

现代城市建设不能追求全盘仿古

凤凰城市:随着旅游地产释放出的庞大的土地红利,中国的古镇进入了2.0升级版的时代,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不惜百巨资对整座城市建筑进行全盘仿古化。这种开发模式在当前城市债务激增、可供开发土地减少、公共服务支出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是否是科学的?

李令福: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追求全盘仿古不能看做是一个科学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方向。这并不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现代城市建筑与城市功能分区不会也不可能在重新回到以前的建筑风格和模式。

我们没有必要在现有城市中根据以前的记载来建设冷兵器时代的城市防御体系——城墙和护城河,也不可能将住宅区完全建设成传统的模样,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城市面貌混乱不堪,功能新旧不堪。直接导致了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资源浪费,这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因此,一味的复古并不是一条光明大道,在地方城市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中,一定要努力避免此种观念。

凤凰城市:罗马、伦敦、巴黎等世界文化古城在平衡城市开发与保护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借鉴?

李令福:最主要的借鉴有四个:第一,划定历史文化保护专区,制定专门的保护法律和政策,成立历史文化保护指导专家组,对于历史建筑及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进行专业评估指导。

第二,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部的建筑和街道系统不得随意改变,即使有新的建筑也必须在建筑高度、建筑风格等方面与保护区的整体风貌和谐统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