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标准方法
(2011-07-18 21:55:35)
标签:
教育 |
一、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方法
1.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模式。
(1)人的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是有一定规律的。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动机指引的方向是目标,推动目标实现的全部方法总称为行为手段,由手段达到的一定阶段的最后状态叫行为结果。
(2)人的行为规律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必须遵循这一行为规律。
2.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方法。
(1)落实《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就是要把国家对学生提出的日常文明行为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和行动。实现这个“转化”,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如何是至关重要的。
(2)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必须从培养和满足学生的正确需要入手。
(3)转化学生的六种方法:
①事例启迪法。即用典型生动的正反面事例,启迪学生将社会需要转变自己追求的需要。
②心理换位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思考有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正确需要。
③类比选择法。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将某些日常行为规范分为若干层次类型,激励学生在比较中选择好的行为方式。
④情感体验法。借助学生容易体验到的事件,让学生体验,从而强化正确的需要,否定错误的要求。
⑤实践感受法。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实践中,在与他人交往中培养形成的。
⑥竞赛激励法。通过竞赛评比,激励学生积极努力地实行“规范”所规定的行为要求,以激发、增强和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从而将遵守“规范”的要求纳入学生自尊的需要系统。
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途径
行为的训练和矫治都需要在活动情境中进行。班主任在训练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应利用多种途径,创设活动机会,使学生在经常、多样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良好的行为。
1.学校及班级内的多种活动。
可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的各种教育活动来训练学生行为。包括班级常规的教学活动,班级的例会,班级的值日、扫除等常规活动,团组织、少先队的组织生活,学生会的活动,全校性的文艺、体育活动等等。
2.校外活动。
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与特点对学校、对学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学校及班级的周边环境为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提供实践与检验的机会,使学生在校内外、课内外逐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自觉按照“规范”要求自己。
3.家长的配合。
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从而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与家长的要求相一致。要避免学生的行为举止当着老师一套,当着家长又是另一套。
4.班主任的人格感化。
(1)为了能以优良的行为举止影响学生,班主任个人必须“美其德,慎其行”,成为行为端正,举止大方,有道德修养的人。
(2)在指导教育学生时,如果自身行为失去检点,出现哪怕一点点疏漏,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不仅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在模仿中养成不良习惯。
(3)教师的仪表、风度和行为,尤其是班主任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具有鲜明的指导示范性,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其内在的气质品德和外在的风度仪表以及言谈举止都是学生的表率,教师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三、训练指导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教育与训练的关系。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育给训练以动力,训练给教育以活力。学生行为动机的激发、维持,都需要教育。也只有通过实际训练,才能巩固学生的道德意识,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强化学生的道德信念。教育也只有在训练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2.养成与矫治的关系。
规范训练与指导担负着养成学生好习惯与矫治学生坏习惯的双重任务,但以养成教育为主。养成好习惯对坏习惯也是一种矫治、防御。
3.行为规范与思想品德课的关系。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关系密切,二者可以结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