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之道:重读韩愈《师说》
(2010-12-28 00:04:06)
标签:
教学师道杂谈 |
分类: 教学笔记 |
为师之道
重读韩愈《师说》
吕源
这两天在准备一个关于MBA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讲演。我在讲演中开篇准备引用孔子‘有教无类’和韩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两句名言。重读韩愈《师说》
吕源
趁此机会,重读了一遍韩愈的《师说》。
韩愈的《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专门阐述师道的文章。 不过,韩愈在勾画出‘师’的职业特征和道德要求的同时,似乎也在更多地批评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原来,古人虽然有‘师道尊严’的说法,教师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一直备受尊敬的。古代社会人们从师大多数人主要为了应付科举考试, 纯粹出于功利目的。师, 也就成为一种实现个人功利目的的器具。而韩愈认为从师应该为追求知识和修炼品德。韩愈讲的‘师道’指的是从师之道, 而非为师之道。
韩愈是复古派。他对学习和从师的理解继承了孔子的传统。孔子之所以特别称赞颜回, 除了颜回生性聪明和领悟能力超强之外,大概还在于颜回能够专心跟着孔子‘师’德和贤,超脱功利目的。
从‘师’作为一种实现个人功利的器具角度看,韩愈讥讽的现象与今天商学院的教师处境多少有些类似。
MBA和EMBA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我在香港中文大学的MBA和EMBA项目中持教多年,自感压力极大。我自己也不乏五关斩六将的夸耀,也有过走麦城的教训。
今天,重读《师说》使我再次审视教师的职业特点与精神价值。
我同意韩愈的观点,身为人师必须担负起‘传道、授业和解惑’这三项重要职能。
突然又想起了《孟子 尽心下》中的一句话: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对孟子而言,昭和昏, 都是指品德。对今天的教师来说,这两个词也可以用来描述专业能力的强弱。一如韩愈在《师说》中的那句话:术业有专攻。
为师, 决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
附: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 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前一篇:索绪尔语言学中的能指与所指
后一篇: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