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炫风之影
炫风之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031
  • 关注人气:1,6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窄胡同里的民家

(2012-01-16 08:23:47)
标签:

炫风之影

原创

老北京

廊坊三条

旅游

分类: 寻梦北京

窄胡同里的民家

 

窄胡同里的民家

——寻梦“四九城”里的老北京

炫风之影

    说起北京,自然就要提起那最具代表性的胡同。而说起胡同又总想到威武的大门墩,红墙绿瓦,古槐遮荫的四合院,都令人忘怀。胡同,这个蒙古人留下的历史产物,真真儿地吹响了老北京的文化韵律,不论是成吉思汗的功劳,还是其子孙的成绩,800年来,胡同已然和北京血肉相连

    老北京说:“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据史书记载大街宽24小街宽12胡同宽6,但是,当我站在廊坊三条胡同口,举目望去,却感觉街道也就三步左右宽窄,横着没走几步就会与墙相撞

    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悠悠故事似九道弯的胡同一样精彩纷呈。宽的、窄的、长的、短的,不论是高府还是低棚,总有耐人寻味的故事吸引我去探索。没成想今儿个会来到廊坊三条,这里又有什么可以展示的呢

    明朝初期,战乱刚刚结束,城内空地很多,商贾未集,因此明朝政府就在宣武、朝阳、东四、西四、钟鼓楼阜成门等地修建了几千间民房、店房,招商居货,当时都叫做“廊坊”。可想而知,当时的北京四处建筑有多热闹,这样一来却促进了北京的繁荣发展。廊房于明朝永乐年之初出现,都市四门各建廊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廊房头条、二条、三条至今仍存,其廊房四条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古老商业--大栅栏街

     回味着历史的缘由,我抬眼向胡同的标志牌望去,廊坊三条已然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在大拆之风盛行之时,许多胡同不是被拆掉拓宽成了大马路,就是增添了许多的酒吧、咖啡吧、饭馆等等,而这个窄胡同仍然保留着原始松散随意的状态,完全没有融入到现代化城市的生态链中。虽然廊坊三条这个胡同里没有住着什么名人,但是当年以至到今日,胡同里老北京最底层百姓的生活却一览无遗

   进入这个窄胡同,没有看到结实的大门墩,也没有什么红墙绿瓦,一片民居很是简陋,就连太阳都很难照到墙根下,但是“您吃了么?”这个亲切的问候语在这里却时有听到。看那远处一位大妈习惯性地坐在自己的家门口,一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一边晒着对面窄缝里射来的太阳光,这里可能就是晒太阳最好的地方了吧。可见,窄胡同里的阳光要在窄道上寻。再看那高挂在头顶的花面被子,像一面旗帜一般在向太阳争宠。叫卖的车子从胡同穿过,您要经过,就必须侧过身子方可以过去。过去这里是商贾聚居地,现如今估计也有不少做小买卖的居住在这里讨生活

偏头望去,南北向有个更窄的小胡同里,一对红红的灯笼挂在门楣之上,透着喜庆,更感觉节日的脚步已经慢慢地向我们走来。已然斑驳的门框上自去年贴上的对联还没有洗去,“鸿运家昌步步高,人兴财旺年年好”透着主家对和和美美,万事如意的期盼。街面上的公共厕所刷洗的干净,已到晌午,各家传来炒菜的香味,混杂着胡同里各色味道,与喧闹在胡同里的叫卖声融在一起,唱响了胡同百姓的民间交响曲,老北京的平民生活在这里全然体现

我慢慢地在这个窄地界上逛游着,寻觅和记录着老北京的风情,不论是过去看到的,还是现在看到的,那些都是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记录。在窄胡同里,几家甚至几十家仍然挤住在一个大杂院中的生活还在上演,张家长李家短的八卦要比水泥玻璃幕堆砌起的高楼大厦流传得更快,街上满是“您吃了么?”的问候声此起彼伏,公厕和公共澡堂子更是聚会的场所。游游这些老胡同,体验老北京的风情,这里可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地界哦。 

 窄胡同里的民家

窄胡同里的民家

窄胡同里的民家窄胡同里的民家

窄胡同里的民家

窄胡同里的民家

窄胡同里的民家

(备注:此文为炫风之影在新浪首发,支持原创!)

窄胡同里的民家

感谢新浪客服的支持,感谢博导孙鹏老师的推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