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悲鸿在桂林收获的特殊情缘

(2012-01-18 12:24:41)
标签:

文学与学术

杂谈

何开粹

初到桂林甚迷恋

 

  1936年年初,与夫人蒋碧微关系紧张的徐悲鸿离开南京前往广西南宁。他接受广西当局聘请他当省政府顾问的职务,同时还担任了广西省美术协会名誉会长。在那段时间里,广西省当局的高官们,上到省府主席,下至厅长处长,经常与他同桌进餐,同场看戏,时不时地还向他索画。他的确享受到了特殊的礼遇。

  在广西省政府的帮助下,徐悲鸿乘车北上,作了一次桂林之游。

  一到桂林,那奇异无比、秀美无边的自然风光立刻出现在徐悲鸿的眼前。那无数拔地而起、奇形怪状的青峰翠峦,那清澈见底、绕城而过的漓江,那两岸桃红、柳绿丝丝的桃花江……无一不令他大饱眼福、心旷神怡!他出生于江苏宜兴,见惯了江南美景,后来又遍游欧亚,一生足迹几乎遍天下,但却从未见过如此独特而美丽的自然景观。他因此而发出感叹:难怪无缘到此一游的杜甫、韩愈、白居易等大诗人也对桂林山水格外钟情,写出了“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等千古名句!美丽的桂林山水无疑是徐悲鸿精神上最好的慰藉,它温柔地抚慰着他那曾经受伤的心,同时也激发出他的创作欲。在那段时间里,徐悲鸿时而爬上独秀、叠彩、伏波、象鼻等山,时而探访七星岩,时而观赏桂海碑林,时而乘木船沿漓江漂流。他每到一地,总要打开画夹,对景写生。他用淋漓酣畅的笔墨,创作了《漓江烟雨》等多幅国画。

 

阳朔县城获佳居

 

  在桂林的日子里,徐悲鸿就住在漓江边的王城公园里。无论朝夕晨昏,他每天都徜徉江畔,观察它在各种色彩下的变化,体验它散发出的温馨迷人的气息。

  从桂林到阳朔的漓江水路共有 83公里。徐悲鸿决定租坐一条小木船,沿着百里漓江一路漂流,作水上写生之旅。

  这10多天,徐悲鸿乘船一路走着,一路看着,也一路听着。他的创作欲望越来越强烈,因而不停地挥洒画笔,恨不得将千姿百态、无比神奇的漓江风光和船家生活一一“收”入画囊。

  阳朔县城到了,徐悲鸿舍舟登岸。他放眼四望,只见眼前又是一个仙境般的世界:碧莲峰似莲花绽放,四周的群峰如莲花瓣般展开,江面上有出入水中的鸿鹅,码头附近有正在洗衣的一群妇女……

  当徐悲鸿来到县前街的一座旧屋门前时,不禁停下了脚步。这是一座三开间的房屋,门前有两株高大的玉兰,树上繁花盛开,馥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徐悲鸿观赏良久,忽然萌发奇想:有朝一日,我要想方设法租下这所房屋,然后长住下来,在这里做一个“阳朔天民”,专心致志地从事美术创作。为了纪念这次难忘的旅行,徐悲鸿还专门写了一篇《南游杂感》,文中写道:“世间有一桃源,其甲天下山水桂林之阳朔乎!桂林至阳朔约一百二十里,舟陆可通,江水盈盈,照人如镜,萦回缭绕,平流细泻,有同吐丝,山光荡漾,明媚如画,真人间仙境也……”

  徐悲鸿关于卜宅阳朔的想法,开始只是在个别画友中流露,不知怎的,后来竟传到了李宗仁耳里。爱才的李宗仁立即派人到阳朔买下了那所旧屋,继而拨款改建,将这所三开间平房的顶部安上天花板,地面铺以木地板,前面换成一排格子门,古色古香。庭前的白玉兰也用砖石围护起来。待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李宗仁明确宣布:将这所房屋赠送给徐悲鸿。

  徐悲鸿没有想到,自己竟在阳朔得到了一所理想的房屋,真是美梦成真!他对李宗仁的格外关心深表感激。为了留个纪念,他还特意请篆刻家林半觉刻了一枚内容为“阳朔天民”的朱文图章。

 

夫妻分裂留漓江

 

  19368月的一天,徐悲鸿突然接到了蒋碧微即将乘船到达南宁的电报。他感到十分意外:以往夫妻之间争吵不休,而且已经分居两年,她为何突然千里迢迢赶来?

  原来,蒋碧微此行有双重考虑:一方面,徐悲鸿毕竟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她对他也还有一定的感情。另一方面,徐悲鸿是驰名中外的大画家,影响大。按与她关系十分微妙的张道藩的意图,如能劝他返回南京,对南京中央政府是有好处的。

  徐悲鸿与蒋碧微终于在轮船码头重逢了。望着蒋碧微一脸疲惫的样子,徐悲鸿的心里十分不安。他向她表示欢迎和问候。

  回到住地,稍事休息以后,蒋碧微便郑重其事地问道:“你知道我的来意吗?”

  “不知道。”徐悲鸿回答。

  “我这次来,是想接你回去的!”

  原来如此!徐悲鸿感到,尽管夫妻已经分别多时,两人之间仍分歧依旧。他不想和她争吵,只打算先让她好好休息几天,然后一同前往桂林一游,散散心再说。

  广西当局对蒋碧微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几天以后,省政府总务处长孙仁霖亲自安排了一辆小汽车,将徐、蒋夫妇送到桂林游览,同时还指定一名科长随行,沿途负责照料他们。

  到达桂林以后,徐悲鸿陪同蒋碧微去游览了市区风光,接着又乘船沿漓江而下阳朔。美丽的山水令蒋碧微大开眼界,不时发出赞叹。但她的心情似乎并不十分兴奋。当游览即将结束时,她又一次要求徐悲鸿回南京,但两人没有谈拢。

  他们匆匆地回到南宁,发现这里的政治空气又变了,街头出现了许多拥护南京中央政府的标语。原来两广事变已经和平解决,李宗仁和白崇禧都接受了到中央政府任职的任命。

  几天后,广西省政府专门安排了一架单引擎飞机,将蒋碧微送回南京。在为她送行时,徐悲鸿望着她乘坐的飞机逐渐在云天中消失,心头不禁涌起一阵悲凉的感觉。

  怀着落寞的心情,徐悲鸿又回到了桂林。

 

心思战斗筹美院

 

  从初来广西的时候起,徐悲鸿就一直考虑如何培养壮大广西的美术队伍。无奈当时政治风云诡谲,蒋桂之战一触即发,美术的事一时无从谈起。两广事变和平解决以后,桂系于19369月将省会从南宁迁往桂林。这时,徐悲鸿便以省政府顾问的名义,建议广西当局筹建桂林美术学院,以改变广西没有高等艺术学校的落后状况。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对于这一建议均表示支持。他们还决定,桂林美术学院的院址就确定在省政府所在的王城公园内,请徐先生参与筹建工作。为了推动筹建美院工作的顺利开展,徐悲鸿决定将得意门生张安治召来担任助手。

  正当筹建美院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时,时局又发生了新的变化。19378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逼南京。正在桂林的徐悲鸿急忙赶回南京,打算将家小接到桂林。但是,蒋碧微却坚决反对。她要把家迁往重庆。徐悲鸿只好给她留下一笔钱,然后匆匆返回桂林。中央大学迁往重庆以后,学生们纷纷要求徐悲鸿回校执教。193710月,徐悲鸿回到了中央大学。即便如此,他仍然惦记着桂林的工作。在以后的两个学期中,他都是在重庆中大上完两个月的课后,随即赶回桂林。

  1938年元月,桂林美院终于落成。由于时局日趋紧张,办学困难重重。徐悲鸿建议利用桂林美院新址灵活办学。当年暑假期间,由广西省教育厅主持举办的全省中学艺术教师培训班开学了(后来改称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简称艺师班)。徐悲鸿、丰子恺负责讲授美术课,满谦子上音乐课。徐悲鸿的学生张安治、孙多慈等担任美术辅导。

  艺师班无疑为广西美术界开了好头。此后不久,私立的榕门美术(马万里等创办)、岭南艺苑(赵少昂、周千秋创办)、初阳美院(阳太阳主办)等相继创办。这些美术学校培养的学生达500多名,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还成了画家。如19426月从艺师班毕业的年轻女教师梁粲缨,1985年获意大利国立艺术院授予奥斯卡文艺金像,曾为美国迈阿密中国美院院长,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在桂林两年多的时间里,徐悲鸿的创作活动是十分繁忙的。他以大量的作品参加了多次名家书画义卖展览。1938年年底,他还携带一部分作品到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为抗战募集捐款。

 

漓江再续师生恋

 

  说起徐悲鸿的漓江之恋,不得不提到他与女弟子孙多慈的一段师生恋情。徐、孙相识于1930年。当时徐悲鸿是南京中大艺术系教授,18岁的孙多慈是该系旁听生,两人日久生情。后虽各奔东西,但在心里却时常想念。

  1938年三四月间,徐悲鸿从一位逃难来桂的朋友那里得知了孙多慈滞留长沙的消息,顿时喜出望外,立即搭乘火车从桂林赶往长沙。

  此时,孙多慈及其家人正处在举目无亲的困境之中,她万没想到,自己走投无路之际,敬爱的恩师竟出现在面前。望着一身风尘、一脸疲惫的恩师,孙多慈顿时感动得热泪盈眶!

  就这样,孙多慈及其父母、哥哥跟着徐悲鸿一起来到了桂林。徐、孙之间的感情,又在漓江之滨演绎出一段新的故事。

  徐悲鸿请广西省政府里的一位朋友帮忙,在其家里设宴款待孙多慈一家,为他们接风洗尘。接着,他又请人帮助孙多慈一家租住了房子,使他们尽快安顿下来。

  安家以后,孙多慈又面临着谋职的难题。当时的桂林是抗战的大后方和著名的抗日文化城,人口从原来的六七万猛增到50万,逃亡来的文化人也有上千,其中仅画家就有200余名,要找一份工作很不容易。艺师班开办后,徐悲鸿便推荐孙多慈担任了美术辅导。

  “无论如何,现在有一个人在关心你!”此时的孙多慈,又想起了她当学生时徐悲鸿老师说过的话。他的确是这样做了。她感激他,敬他,也爱他。如今在这人地两生的桂林,她又有幸与他重逢,仿佛又有了依靠,有了爱的希望。

  此时的徐悲鸿也开始明白,他和蒋碧微已经和好无望。而跟眼前的这位女弟子,过去曾经相恋过,现在终于又相聚一起,这机会是多么难得,他不想再错过了。在那段时间里,他们一直忙于艺师班的工作,配合得十分默契。工余时间,他们时而荡舟于漓江之上,时而到伏坡山边的河边去游泳,时而去钻风洞和七星岩,时而到郊外写生。徐悲鸿还特意为孙多慈画过一幅全身油画像……

  徐悲鸿有个留法同学叫沈宜甲,是个化学家,这时也在桂林。他很想尽快促成徐、孙成婚,便于1938731日在《广西日报》上刊登了一则《徐悲鸿启事》,声明徐悲鸿正式脱离与蒋碧微的婚姻关系。第二天,他拿着这份报纸兴冲冲地来到孙多慈的家里,向孙的父母说明了徐悲鸿的求婚意愿。不料,孙多慈的父亲孙传瑷对此十分反感。沈宜甲做媒不成,徐悲鸿不免郁郁寡欢。然而,更令他想不到的是,几天以后,孙传瑷居然带着全家人悄然离开桂林,前往浙江丽水去了。不久,孙多慈经女友李某撮合,嫁给了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许绍棣。

  徐、孙之恋终于以悲剧的结局结束了。徐悲鸿在极度伤心之中,提笔写了一首诗:

  急雨狂风势不禁,

  放舟弃棹迁亭阴。

  剥莲认识中心苦,

  独自沉沉味苦心。

  为了尽快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徐悲鸿独自到贺县八步镇去呆了一段时间。不久回到桂林,开始做出国办画展和讲学的准备。

  1938年年底,徐悲鸿赴新加坡时途经香港,在那里逗留了一段时间。这时,孙多慈给他寄来一信,同时附上一诗:

  极目孤帆远,无言上小楼。

  寒江沉落日,黄叶下深秋。

  风厉防侵体,云行乱入眸。

  不知天地外,更有几人愁?

  读罢信,徐悲鸿不禁心头一热:这个苦命的孙多慈,依然时时在关心着他呢!他抽暇回了一信,谈到别后情况,劝她多加保重。

  徐悲鸿到新加坡后,又接到孙多慈寄来的信和赠诗:

  一片残阳柳万丝,

  秋风江上挂帆时。

  伤心家园无穷恨,

  红树青山总不知。

  徐悲鸿因忙于筹办画展而没有回信,他与孙多慈便鸿雁断绝,天各一方。

  需要补充的是,1953926日,徐悲鸿在北京逝世后,时在台湾师大艺术系当教授的孙多慈悲痛欲绝,为恩师守孝3年。后来,她怀着忧伤的心情去了美国,直至1975年病逝。

 

阳朔小船获佳缘

 

  1942年初夏,徐悲鸿从新加坡回国。他到当时的陪都重庆以后,继续到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这年年底,徐悲鸿主持的重庆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处决定在桂林招考一名图书管理员。为了办好这件事,他亲自来到了桂林。在前来应试的50多名大中学生中,有一个19岁的姑娘叫廖静文,笔试竟得了100分,获得第一名。于是,她同第二名、第三名一起获得了参加口试的机会。她在口试中表现得非常出色,徐悲鸿当场表态:“你考得很好,我们决定录取你了。”

  通过面试后的第二天清早,廖静文便开始到七星岩去上班了。她的工作任务,就是同张安治一起帮助徐悲鸿整理这里的藏书和藏画,然后挑选出一部分运往重庆,供教学之用。

  当岩洞里那一口口沉重的木箱被打开时,廖静文的眼前便出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达•芬奇、伦勃朗、罗丹等欧洲艺术大师的美术作品,唐代画家吴道子等人的传世名作,以及徐悲鸿本人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犹如一串串璀璨的明珠,在她的眼前闪闪发光,将她深深地吸引住了。与此同时,她还惊奇地发现,当徐先生捧着这些书画时,眼里总是闪射出异样的光彩,脸上充满着柔和与甜蜜的微笑。“他如同一个百万富翁,一页一页,一件一件,一箱一箱地检阅着他的精神财富——这些人类智慧的珍贵遗产”,廖静文后来回忆说。

  经过三天的忙碌之后,他们完成了清理书画的工作。这时廖静文鼓起勇气提出,她与一位在桂林的初中女同学很想同徐先生一起做一次阳朔之游,不知行不行。徐悲鸿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上午,徐悲鸿、廖静文和她的同学一起乘坐一条带篷的小木船,离开了桂林码头,向阳朔方向驶去。天空里乌云密布,如丝细雨轻轻地飘洒着。在雨雾中若隐若现的两岸峰峦如同羞涩的仙女,窥视着这三位特殊的来客。“烟雨中的漓江真美!”廖静文和女友齐声赞叹,她们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舒曼的《梦幻曲》。面对着这两个清纯活泼的姑娘,徐悲鸿觉得她们仿佛也成了两位窈窕仙子,已经同周围的奇山秀水完全融为一体了。于是,他打开画夹,不停地用笔勾勒起来。

  在一天半的航行过程中,徐悲鸿有时还应廖静文的要求,给她们讲述他从南京被迫来到桂林的往事,讲他多次乘小木船游览漓江和阳朔的经历。每当这个时候,廖静文总是静静地听着。她觉得,他的丰富阅历就像是一部打开的书,吸引她不停地读下去……

  第二天中午,小木船终于在阳朔码头靠岸。上岸以后,徐悲鸿先是给廖静文及其女友介绍了周围的碧莲峰、西郎山、迎江阁等景点,接着又带着她们向县前街走去。当他们走到一座刚刚装修一新的房屋前时,徐悲鸿停了下来,轻轻地叩门。开门的是一位衣着整齐的侍役,问他们找谁。徐悲鸿说只是想看看这所房子。侍役说不行,因为陕西省政府主席的家眷就要搬进来了。

  徐悲鸿只好亮明身份,说自己至今还保留着这座房子的所有权呢!侍役这才改变了刚才傲慢的态度,将徐悲鸿等人请了进去。

  房屋前的小院里,两颗高大的白玉兰树巍然挺立着。它们的枝叶在一阵阵寒风中轻微地颤动着,呻吟着。徐悲鸿用手轻轻地抚摸着那粗糙的树干,好像是在同一位老朋友进行着无声的交流。他感慨地说:“几年不见,除了这两株白玉兰,一切都面目全非了。”

  廖静文的心里不禁一阵酸楚。物是人非,徐悲鸿的感叹也使她的情绪受到了深深的感染。无形之中,她把自己的命运同徐悲鸿联系到了一起……

  随后,他们在狭窄的县城街道上观看了一番。由于抗战形势持久的影响,街上行人很少,沿街的店铺也比以往萧条多了。

  他们匆匆地离开了阳朔。几天以后,徐悲鸿和廖静文一起,携带一大捆书籍,踏上了赴重庆的旅途。

廖静文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如果在我平淡的一生中曾经有过美妙的回忆,那就是从去阳朔的小船上开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