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光绪当了20年窝囊媳妇,却成为千古帝制的收场人悲凉的清末代皇太后隆裕

(2011-12-26 10:17:44)
标签:

历史回放

杂谈

佚名

 

隆裕太后,《清史稿·后妃传》里对她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一共就说了她几件事:是慈禧的侄女、光绪的皇后、溥仪的皇额娘,下了宣统退位诏书。这其中没有一件事是涉及她个人本身的,全是作为其他人的附属,不可不谓是一种悲哀。 

隆裕太后,慈禧太后弟弟桂祥的二女儿,原名叶赫那拉静芬,小名小喜子,生于1868年正月初十。1888年,20岁的她由姑妈慈禧做主,嫁给小自己3岁的表弟光绪,开始了悲凉的一生。

最后一个从大清门入宫的皇后

光绪帝的大婚庆典定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正当后宫上下为皇帝大婚忙碌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紫禁城突起大火,烧毁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门。大火过后,太和门化为废墟。这件事情令慈禧颇费斟酌:按照大清的祖制,皇帝大婚时,皇后必定要坐轿从午门被抬入皇宫,在进入第一道朝门午门之后,还必须再走进第二道朝门——太和门,然后才向北进入内宫。然而现在太和门被烧毁了,皇后没有第二道朝门可进,无疑是大不吉利。而光绪皇帝的婚期已定,不可随便更改,如若更改,必然更是大不吉利。慈禧断然做出决定:她责令扎彩工匠日夜赶工,在火场搭盖太和门彩棚!内务府迅速赶工,倒也搭起一座足可以假乱真的太和门:不令高度和宽窄分毫不差,而且兽头、雕饰、瓦沟等都酷似真物,竟然使长期在内廷行走的人,一下子也难辨真伪。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是钦天监选定的皇后入宫吉日。午正三刻,是奉迎皇后的吉时,光绪帝头戴珠冠身着龙袍,升坐太和殿,文武百官三跪九叩,礼部官员宣读册封皇后的诏书。奉迎正使和副使待光绪帝回宫之后,率领着奉迎大臣们前往后邸迎接皇后入宫。慈禧终于由她的侄女完成了一个自己无法完成的心愿,那就是将叶赫那拉氏家族的女人由大清门经由午门、太和门抬入皇宫。这一切似乎喜气洋洋,歌舞升平。然而,大清王朝就如同这纸扎的太和门一样,看上去威严、气派、恢弘,内里却是朽木、烂纸。光绪帝的大婚庆典在这瑟瑟的西风中宣告结束。

皇宫里没有爱情

叶赫那拉氏是个老实的旗人姑娘,长冬瓜脸庞,配着四平八稳的眉眼耳鼻,绰号“大木头”。

大婚之夜,光绪对叶赫那拉氏异常冷淡,客气得根本不像新婚夫妻。叶赫那拉氏后来才知道光绪本来就没看中自己,只是畏惧慈禧的威严,才不得不选了她这个表姐。光绪不能做主自己的婚姻,只能把怨气撒到皇后身上。从此,国家的“主人”是光绪帝,紫禁城的“主人”是皇后,两位“主人”相敬如宾,倒让慈禧太后松了一口气。但不久发现帝后之间白天相敬如宾,晚上却“相安无事”,倒是年仅14岁,玲珑俏丽,又“工翰墨、善棋”的珍妃独得恩宠,夜夜承欢,殆无虚日。皇后有苦说不出,对太后难以启齿,太后也不便明言,对光绪帝只能旁敲侧击,皇帝诺诺连声,但回去后依然故我。深宫凄凉、宫闱矛盾的恶性循环使这位年轻女子成了牺牲品。光绪眼睛里只有珍妃,即便没有珍妃,光绪也懒得搭理皇后,他认为这位表姐就是老佛爷插在自己身边的耳目。

身为皇后,却守活寡,在宫中也不甚得慈禧欢心,平日与诸位妃嫔见面时也不太有威信,就是对太监,也不敢骄傲自尊。她每日必至两宫,早晚请安,完后只有闭冷宫自守,心中惴惴,惟忧郁地阅读史地书籍打发时光,其凄凉之状,可想而知。她在宫中的生活可以说是极其悲惨,既无爱情亲情,又无荣华富贵,可谓当了20年的窝囊媳妇。

亲笔签下退位诏书的皇太后

1908年初冬,光绪帝病危,在择定嗣君时,皇后的心又悬了起来。清朝皇帝是父死子继,可是光绪无子,只好从近支亲贵中选择。此时太后也已病重,她召集亲贵重臣,决定以醇亲王载沣长子溥仪继承穆宗(同治帝)为帝,同时慈禧考虑到侄女能力有限,不可仿效自己垂帘听政,所以封载沣为监国摄政王,规定嗣后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不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逝世。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1908年12月2日),溥仪登极,宣布次年为宣统元年,尊叶赫那拉氏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史称隆裕皇太后。但这时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载沣又推行“亲贵典兵”,搞出个皇族内阁,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不久武昌起义,载沣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起用袁世凯,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上台后又组织中外势力向载沣施加压力,迫使他辞职。至此,清王朝的军政大权就掌握在袁世凯手中了。

袁世凯急于取得辛亥革命的成果,软弱的革命派也希望早日建立共和、完成革命。经南北议和,双方议定:清帝退位,建立共和,优待皇室。命运把隆裕推上了历史舞台,面对作出拼命架势的满蒙王公,面对张牙舞爪的袁世凯的鹰犬,隆裕束手无策,军、政、财权她都没有,只有退位一途,但何忍断送大清276年江山,唯有仰天痛哭。1912年2月12日,她终于签发了大清王朝的最后一道上谕——退位诏书。

下诏逊位后,隆裕自以为愧对创业的列祖列宗,心中一直郁郁不乐,尝谓“孤儿寡妇,千古伤心,每睹宫宇荒凉,不知魂归何所”等语。多年来,积成肝郁,尝患呕逆,加上长期忧郁,终于致积郁成疾

 

1912年冬,隆裕患病,胸腹隆然高起,日渐肿胀,经太医佟质夫、张午樵二人诊治后,时发时愈。1913年旧历正月初十,是她45岁生日,民国总统袁世凯派梁士诒代表觐贺,她勉强出御正殿受贺。见梁用外国使臣觐见的礼节祝贺,不免悲从中来,且宗室王公大臣多半回避,不肯入贺,殿上不过寥寥数人,昔年权柄在握时的盛景全非,不禁愁病交加。那天气候晴暖,殿中所有素炉热气过高,感受炭气,致使病情加剧,退朝后即感不支,手足如冰,盖被三四重还怕冷,病势日重一日,拖至正月十六日(2月21日)晚,她便不省人事,气息奄奄,已是弥留之际。到了夜间,回光返照,开眼瞧见宣统帝在侧,不觉呜咽道:“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国已亡了,母又将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说至此,喉间又哽咽起来,歇歇后,发出最后的凄声道:“我与汝要永诀了。沟渎道涂,听你自为,我不能再顾你了。”言讫,已不能言。

拖到2月22日晨,清末代太后隆裕,两眼一闭,撒手归天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