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岁学人谈沧桑

(2011-03-02 13:49:42)
标签:

周老专栏

杂谈

周有光

 

客:周有光先生,您自称是“百岁学人”,而婉言谢绝了其他一些头衔如:大师、导师、泰斗之类。我们这篇访问记题目叫做“百岁学人周有光访谈录”可以吗?

主:可以的。人际称呼是一种特殊符号,是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符号学的研究对象。有些称呼本来意思还是好的,属于“尊称”“敬语”之类,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就逐渐变味了,走向反面了。有些虚假广告、炒作包装式的“尊称”实际上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反而造成人们反感。有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妄称“大师”而适得其反。我觉得我自己还是叫“百岁学人”实事求是一些。

客:您在50岁以前长期从事经济管理和银行业的负责工作,又在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在经济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到了年届半百以后,却改行成为语言文字学家,创立了“现代汉字学”和“比较文字学”,又作为《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者之一,并主持将《汉语拼音方案》定为世界公认的国际标准。人说隔行如隔山,但是您在经济学和语言文字学这两个区别很大的领域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请问您是怎样获得如此成功的?

主:其实,我早年从事经济学是很自然的,中途改行钻研语言文字学也是很自然的。20岁左右我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攻读经济,当时就对语言文字发生了兴趣。那个时期,大学的学科分工很粗,只分文理两科,不像后来的大学专业分得这样细;而且学生听课可以跨系、跨专业。还可以同时选修几个不同学科的课程。这有很大的好处,就是培养“通才”,学生们掌握的知识面可以比较广博,眼界可以比较开阔。缺点是深度不够,那么以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再去深造,做到博而精、一专多能。

由于我在青年时代对语言文字有兴趣,那时就选学了不少语言学方面的课程。这样以后转行就比较方便。我在20世纪20年代写了一篇语言学方面的文章,谈的是口语的语法问题,用的是白话文,举例也是白话文。虽然五四时期已经大声疾呼提倡白话文,然而实际上大多数文人还是用文言,报刊文章是文言或者“半文半白”。我对语言学、文字学有兴趣,就是因为那时产生了文言与白话的分歧。后来,30年代兴起了语文现代化运动,我参加了这个运动,做了些业余的语文研究工作,写了一些文章。那完全是出于业余爱好吧。

20世纪20年代以来我在银行供职20多年,曾和几个经济学家在上海主办刊物《经济周报》,还曾在光华大学等高等学府讲课,抗战期间在大后方农本局服务,然后到美国担任银行的职务。至于50岁以后正式改行,到了北京,从事语言文字学工作,却是出于偶然的机遇。

客:请问您在半个世纪以前是怎样从美国到上海,又从上海到北京的?

主:40年代我担任中国新华银行派驻美国的代表,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从美国回到上海,在复旦大学以及上海财经学院担任经济学教授,还兼任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因为业余爱好,我在1954年花费一年功夫写了一本《字母的故事》,主要参考国际上的研究成果,普及“字母学”知识,而当时国内还没有这样一门学问。

195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因为我写过《字母的故事》和一些有关语言文字的文章,周恩来总理就点名要我出席这个重要的全国性会议。通知我这个会要开一个月。上海复旦大学和经济学研究所也就让我请假一个月来参加会议。

想不到开完会以后,国务院成立一个新的部委一级的机构——文字改革委员会(就是后来的国家语委),委员会主任是革命老前辈吴玉章。吴老出面要我留在北京,让我担任文改会委员,专门负责汉语拼音研究室工作。当时吴老年纪大了,不管日常的实际工作,由胡愈之负责具体事务。他们比我年纪大,我很钦佩他们。我对胡愈之说:搞文字改革我是外行啊。他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你在这方面有著作、有文章,你怎么是外行呢?听了这话我就不好意思再推脱了。当时为了建设新中国,知识分子们都很热情,一心一意为祖国效劳,这样我就留在北京了。既来之,则安之,我在文改会边干边学,就这样转行了。这一年我整整50岁,到现在又过了55年。

“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我在年届半百的时候,边干边学地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到我年届第二个半百的时候,我又学习新的学问,就是关于世界范围内“比较文化”的学问。

客:近年来,您提出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经济方面,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政治方面,从神权到君权再到民权;相应的,在文化方面,从神学到玄学再到科学。在您看来,世界文化现在处于什么状况呢?

主:我们现在处于“双文化”时代——国际现代文化和本国传统文化互容互补的时代。如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既有国际现代文化,又有本国传统文化。个人也一样,可以容纳两种文化。譬如我既能听现代音乐,又能听昆曲,因为人本身就是包含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我比较了三所大学的课程,如今中国一些著名大学的课程,3/4是主要来自欧美的,物理、数学、化学是外国传来的,是国际现代文化;1/4是国内历代积累的,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缩小,国际现代文化在扩大。

客:您在百岁以后还在用电脑打字,继续写文章,为什么主要讨论文化的问题呢?

主:要谈文化,首先要知道世界文化史,特别是近现代文化史。有许多人笼统谈“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的区分,东西两极分化,这是不对的。我认为,现在每个国家的文化实际包容两部分,一部分叫国际现代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部分是现代整个世界文化的共同部分。古代没有现代文化,它是19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今天是全球化时代,必须是全球性质的文化,以国际现代文化为主,各国传统文化为辅。国际现代文化是大家共同的,这是文化的主要方面。二是传统文化,每个国家不一样的,包括本国的文史哲,包括本国的宗教、艺术,具有本国特色的。

笼统讲“东方、西方两极文化”为什么不对?西欧文化和美国文化加在一起才是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含西亚(伊斯兰教文化主要用阿拉伯文字)、南亚(印度教文化主要用印度字母)和东亚文化(汉字圈)。我写了篇《漫谈西化》,专门谈这个问题。中国所讲的“西方”,最早是指西域(如今新疆及中亚一带),后来指西天(印度),最后才指西欧,这是三个“西方”。糊里糊涂说“西方文化”是不对的。现在有三个“东方文化”,中国是三个“东方”之一,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客:最近您开通了新浪网“百岁学人周有光博客”,几个月内发表40篇博文,点击阅读率已经达到80万人次,得到网友们的好评,在互联网上也引起一些讨论。您是世界上年龄最老的博主,可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请问您为什么要开通“百岁学人周有光博客”呢?

主:我一直关注和从事汉字电脑化的工作,25年前我就用拼音输入法进行电脑打字,此后就习惯于使用电脑键盘写作,几乎每周都要用电脑打一两篇文章。我非常喜欢新生事物,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生事物,就是网络—新媒体。

网络—新媒体是头等重要的问题,全球化时代的网络—新媒体本质是透明化的,反对透明化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我们难道害怕透明吗?不应当害怕。新时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原则,就是国民经济产值、人均国民收入、货币购买力平价、生活费指数等等统计数字的透明化,就是市场发展趋向和公众讨论情况互动的透明化。市场经济在社会文化方面的体现,就是公众有知情权,就是网络—新媒体的透明化。70年以前罗斯福就讲“四大自由”,现在我们进入21世纪,就要与时俱进超越“四大自由”,第五大自由就是网络—新媒体的互动的自由。

网络—新媒体时代,如果不懂得电脑、不会从互联网上获取新的信息资源,那么他就是新时代的文盲。有人自称“从来不用电脑打字、从来不上网、只从新闻联播得到信息”,这样的人就是新文盲。我们扫盲就是要普及电脑,扫除电脑文盲。现在全国网民已经有五亿人了,这是一件最可喜的好事情。

客:您已超过百岁,还是每隔两三天就发表一篇博客文章,又有新的著述《朝闻道集》出版。请问您的目的是什么呢?

主:我用电脑键盘打字写作的目的,一方面是介绍我自己的心得体会,跟读者们交流思想,我发表的不过是群众希望知道的小文章。另外一方面是自己防止衰老。我写文章成为了习惯,“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有些人觉得上了年纪就不要再用脑筋了,然而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结论是:上了年纪更要经常不断地用脑子;多用脑子可以长寿,不易衰老。衰老是多方面的,眼睛不灵了,耳朵不灵了,人要生病了,这些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最可怕的是脑筋坏了。人们应该不断开动脑筋思考,“用进废退”,越用脑子就越不容易衰老。

客:您认为现在学校教育最重大的问题是什么呢?

主:我个人的经验是:学校最应该鼓励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过去我国教育学苏联那一套,一面倒,只鼓励信仰,不鼓励思考,把学生们培养成为不善于动脑筋的工具,甚至成为盲从盲动的齿轮螺丝钉,这是有很大缺陷的。我以为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教育可言。此外,分科太细对一个人的成长并没有太大的好处。

每个人原来都具备天然的思考能力,天然的智慧,教育就是把学生们自己天然的思考能力、天然的智慧引导出来、激发出来。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思想。从外面灌输进去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开发出来的思考能力和智慧才是无穷无尽的。通过教育能发挥自己的本能十分重要,培养自修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最要紧的。教育应该诱导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使得学习成为有趣味的事情,成为日常自然而然的需要,成为生活中的习惯。学习是快乐,是享受,而不应该造成烦恼和痛苦。学习不是灌输,不是盲从,而是智慧的交流,是思考的互动。

客:现代个性心理学认为,人们的性格不同,各如其面。有些人热情似火,有些人温和似水,有些人坚强如钢铁,有些人脆弱如枯枝。那么您认为您自己的性格属于哪一类呢?

主:我的性格如水。我的妻子张允和曾编辑过一个家庭刊物,就叫做《水》。水的性格看来柔弱,不硬朗、无定型,随遇而安、似乎容易就范。其实,水的性格柔中含有韧劲,隐含坚忍不拔的毅力。柔弱的内心是强韧。涓涓细流水滴如集中一点,即可以穿石,无坚不克。老来我觉悟到:人生原来如流水,有波纹,有浪花;水,蕴含无穷无尽的乐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