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有个“台湾村”
(2011-01-04 14:11:46)
标签:
两岸关系 |
◆ 文 郭文杰
河南为啥有个“台湾村”?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岛上高山族各部落勇士纷纷参加了抗荷的战斗。台湾收复后,不少高山族将士就留在了郑军,有的随军调至大陆厦门、泉州一带驻守。康熙元年,郑成功病逝。之后,郑氏台湾局势每况愈下。郑成功部将黄廷见清朝疆域基本一统,“反清复明”已成泡影。眼前一边是风雨飘摇、四分五裂的郑氏台湾,一边是新政新风、繁荣初现的大陆国土,于是他便决定率部投诚大清。部属许多原住民将士也都自愿跟随黄廷将军归顺清廷,以实现国家大统、民族大圆。黄廷部归清后,清廷命其北征俄、蒙边境。征战数年,平定北疆,立下战功。康熙帝大悦,下诏黄廷部班师回朝。当行至卢沟桥时,忽接圣旨“听调不听宣”,即:只听从调动,不上朝见驾;嘉奖敕封黄廷为“慕义伯”,命他率领部众无需进京,一路南下至河南南阳一带,疏散各部,落居屯垦,自给自足。垦兵仍归建制,不得惰于练兵,随时听候号令,呼之即来即战。并规定屯垦官兵,免除税赋;准与当地人通婚成家,生儿育女,以稳定军心,顺从民意。
黄廷将军遵从圣意,率部南下至河南宛地,分拨所属各部屯居于方城、南阳、唐河、镇平、内乡、新野等六县,自己亲率五营闽南亲兵计5600余众落居于邓州西北45里,即今文渠、张村一带,时称“方园五里四十八村”。黄延命4位都督、8大参将各领兵马分屯其间。不分官兵士卒,每人一律领垦50亩,眷属五口以上者加田一倍。
黄廷将军素来尊重各少数民族将士的信仰和习俗。分拨屯居时,他特意将亲兵中来自台湾的阿美族、泰雅族、布农族、卑南族、邹族等高山族将士兵勇,相对集中屯居在冠军城东南、庙沟之北,分上营、下营、尖兵营等编为一镇,由布农族骠骑将军周殿卿统辖。
黄廷各部落居屯垦于南阳七县,本属“身负皇命,带甲归田”,自然是有乐有苦。农忙种田,农闲练兵;既养耕牛,又训战马;既有田园牧歌,又闻号角齐鸣。屯垦数十年间,垦兵统帅“慕义伯”黄廷屡屡率部先后6次奉诏出兵征战,驱逐外患,剿平内乱,奋战沙场70余载,战功卓著。由于他待人宽厚,重德惜才,从不结邦弄权,从不歧视外族,所以许多志士仁人甘愿一生相随。其中自然包括许多高山族将士,仅“闽营”内聚居着取汉姓周、陈、蔡、林、黄、张、许、谢等八姓族门之多。他们多可沿袭其部落,可推举其长老,就如同生活在阿里山上、日月潭旁一样。1717年8月16日,黄廷老将军与世长辞,享年97岁。此后,长久的和平年月,繁忙的四季农桑,使垦兵自然地人卸甲、马下鞍,男耕女织,潜心农桑以养家糊口。一年年,一代代与中原各族姓乡民便融合在了一起。而唯独高山族人的一些生活习俗仍在顽强地保留着、传承着。在漫漫岁月中,随着朝代更迭,族脉变迁,人口徙动,风俗从众,生活在“汉族大家庭”300多年的历史跨度,使他们亲汉随汉的情感自然生成,自有户籍制度起,他们在户籍登记中的“民族”一栏中就顺其自然地填上了“汉族”二字。
在1982年的人口普查中,邓州(时称邓县)第一次出现了“高山族”公民,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政府调查,专家考证,媒体报道等等,持续不断。直到2002年第一个《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的发现,“邓州有个‘台湾村’”的命题才被确认。其实,这些发根台湾、繁衍中原的村民们心里一直在确认着自己的祖根故土。他们祖祖辈辈,一代一代都在口口相传:“咱们的老家在台湾。”族人亡故时,棺木下总要垫一块木板,并围棺默念:“回去吧,回到大洋对岸,那里有阿里山,那里有日月潭……”意思是让亡灵乘船过海回台湾。可见,他们怀恋故土、思念宝岛、企盼亲人团聚的心愿360多年间从未“搁浅”,哪怕只能是梦中渡海、魂灵返岛!
女台商决心为他们寻根问祖
深为“台湾村”来历感动的是一位漂亮女士,她叫吴天玺,是郑州市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豫台有约网创办人,是一位出生在台湾、留学在日本、创业在郑州的河南姑娘。她就是多次探访邓州“台湾村”、后来又心甘情愿地自费赴台帮助两岸高山族后裔寻亲搭桥的亲历者。
吴天玺心里清楚,已离散了三个多世纪,要寻找360多年前的故亲无疑是大海捞针。但她在“台湾村”里感受到乡亲们思念先祖、思念故土的殷殷之情,不禁把寻亲变成了压在自己肩头的一种使命和责任。所以,她于2005年4月30日,带着侄女吴昀容义无反顾地登上了飞往台湾的班机。
吴天玺一踏上台湾的土地,就开始了紧张的“寻亲”工作。她们把一切能掌握的资讯尽量拿到,然后,先坐镇台北,把每一个可能打的电话都打遍,东到花莲、台东,西到云林、嘉义,南到高雄、屏东。接着再按事先计划好的出行路线,沿着玉山山脉开始了艰苦的寻访。10多天里,她们几乎找遍了所有高山族人的聚居区,但毫无线索。
吴天玺想,难道过了300多年,所有亲情线索都消失了吗?!不服输的吴天玺不相信,冷静下来后,又把思路收回到了一个个“族谱”里,决定把寻亲目标先集中到邹族陈氏家族上。
她从陈氏的族谱中发现,当年“台湾村”陈姓始祖依那思罗是台湾阿里山原住民中一位善骑射、精武功的英勇少年,他踊跃参加了抗荷战斗。台湾收复后,他自愿留在郑军护台保家。后被收入黄廷将军帐下,先做马夫,后被升为贴身侍卫。自此,他跟随黄廷将军南征北战,马走人随。落居邓州屯垦时,他已22岁,黄廷公亲自做媒,娶河南当地岑姓姑娘为妻,并以妻“岑”姓谐音改为汉姓“陈”,取名陈年。之后,夫妻恩爱,男耕女织,先后生育了4个儿子。
后来,依那思罗又多次随黄廷率垦兵出师征战,屡立战功,被升任为参军副将。康熙21年,借参加光复台湾战争之机,依那思罗不忘故土老母,将老二、老三两个儿子带回了台湾并加入了山社。不久,他又随黄廷部班师回到河南邓州,从此,4个儿子两分离,海峡相隔,天各一方,直到他年届72岁与世长辞时,还在思念远在阿里山上的亲人。
吴天玺想,“台湾村”陈年后裔如今已繁衍了200多口人;而送回台湾阿里山上的陈氏两兄弟,正常情况下也应基本相当。对,重点应放在寻找阿里山邹族陈氏家族。于是,艰难的寻亲之旅又开始了。
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吴天玺代大陆高山族后裔来台寻亲的消息在阿里山上传开去。5月10日一早,好消息传来——一个叫陈秀凤的女士打来电话说,她可能就是吴天玺要找的邹族陈氏族人。
吴天玺一下子兴奋起来!5月12日,双方约好在台北见面。吴天玺寻亲心切,决定驱车冒雨追上阿里山登门拜访,不料途中突遇泥石流,被困山路,只差5米,险些丧命。吴天玺稍为调整心态,继续前往,终于于5月25日在阿里山上与邹族陈氏族亲们见面、核实、初步“认亲”,继而努力促成海峡两岸高山族族亲相认、血脉相接、血缘相融的历史聚会……
血浓于水,认亲团“台湾村”认亲
2005年8月23日下午2点50分,南航CZ3074航班徐徐降落在河南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一群身穿红色鲜艳高山族服装的台湾同胞走出了机舱。他们是台湾阿里山邹族头目汪念月、夫人汪庄玉英,特富野社区邹族陈氏族长陈宗仁,妇女协会理事长陈秀凤,来吉村邹族长老陈震魁等一行5人组成的认亲团。他们一行都是探访位于河南邓州台湾高山族后裔亲友的。
早已翘首等待在机场出口的邓州“台湾村”邹族陈氏族长陈相富等一行高山族后裔,心情尤为激动,他们马上就要见到跨海而来的台湾亲人了,人人脸上都写着喜悦和焦急。
一阵脚步声传来,闪光灯“嚓嚓”响起,霎时接站大厅热闹起来。陈相富此时挂满岁月沧桑的脸庞映着艳红,他含着热泪快步走向前去,与迎面而来的陈宗仁双手相握!同样长满老茧的手握得很紧、很紧……
这一握,不仅是友好的象征,更是亲情的融合;不仅是体温的互传,而是血脉的互慰;不仅是跨越重洋的同胞相见,更是时隔三个半世纪的族亲相会!阿里山邹族这支被历史、战乱、命运隔断了360多年的民族亲情,今日终于再次相连了!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感动,流下了热泪,一曲《把根留住》的旋律仿佛在人们心中响起:“一年过了一年,一生只为这一天,让血脉再相连;擦干脸上的血和泪痕,留住我们的根……”
在场的机场工作人员和旅客们听到了吴天玺有关“台湾村”来龙去脉的动人诉说,看着这动人的场面,不禁纷纷走上前去和这些海峡两岸的高山族同胞们亲切握手、拥抱,热情祝贺。
陈相富左手拉住陈震魁,右手拉住陈宗仁,满是皱纹的脸笑成了一朵金菊,满是灿烂满是阳光。
陈秀凤穿着高山族妇女美丽的盛装,头戴五彩花环,手捧鲜花,显得更加漂亮。她端详着陈相富,眼中有着一种好奇与亲切,心中似乎在问,他就是失散已久的亲人吗?他怎么与本族人这样仪似神似呢?两年前曾戏言“去邓州走亲戚”,没想到戏言成真了!
陈震魁、陈宗仁在如此热烈的欢迎氛围中,虽显激动,但似乎还有一种拘谨和戒备。原来,他们一行此次来大陆认亲,曾遇到一些阻力和非议——有的持有怀疑态度,有的怕惹着了当局,有居心叵测者还认为大陆人很穷,防止是场骗局等等。但当他们走出机舱受此礼遇时;乘坐豪华大巴巡游郑州市容市貌时;行驶在高速公路、一级国道,纵观美丽富饶的中州沃野时,他们大感意外,赞不绝口。此时那种“大陆人寻亲是为了骗钱”的说法便不攻自破了。
千山万水难阻隔,两岸亲人终相聚。亲人们终于来了,来到了依那思罗屯垦终生的邓州,来到了祖先埋骨他乡的地方。
邓州市政府直接介入了接待工作,市委统战部和对台办具体参与。“台湾村”村容整洁,农田管理井然,村办企业面貌一新,整个接待工作有条不紊,血肉亲情处处流露。
8月24日,“台湾村”张灯结彩,虹桥飞架,全村人都换上了节日的盛装,站立村口,期待着海峡彼岸归来的亲人。
上午9时整,鞭炮炸响,唢呐齐鸣,具有强烈中原风情的欢迎仪式开始了。阿里山邹族同胞一行5人,身穿装饰繁琐的红色节日盛装,头戴羽冠,出现在了“台湾村”村口。彩带、花环、笑脸、欢歌融成一片,让认亲团成员感到意外、激动和亲切。陈震魁站在“台湾村”具有南国风情的牌楼前,缓缓诵念牌楼两侧镌刻的对联:“祖启台湾源华夏,宗屯邓穰融九州。”陈震魁是他们5人中最后才知道邹族有族亲在邓州这件事的,吴天玺在台湾时也没见到他,因而此行前,他一直抱有较强的怀疑和戒备态度。但从昨日机场与陈相富的初见,态度已有所缓和;昨晚又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热情接待,脸色已是暖意融融;特别是看到这副开宗明义的对联,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纹。
这时,5位少女上前,向来自宝岛的亲人们献上了鲜花。身着整齐服装的上营村(“台湾村”)高山族学校师生们,手执彩带,载歌载舞,热烈欢迎!在众多灿烂笑脸簇拥下,陈相富、陈朝虎、陈堂三等“台湾村”邹族陈氏后裔迎上前去,与来自台湾阿里山陈家宗亲陈宗仁、陈秀凤、陈震魁等携手步入村内。他们频频向村民挥手致意。
欢迎仪式上,“台湾村”村长汤清义代表1900多口邓州高山族同胞和全村村民热情洋溢地致了欢迎词。他的致词最后说,希望海峡两岸的高山族人,能以此次寻亲成功为良好开端,加深亲情,加强交流,促进合作,共同磋商发展大计。希望客人们能把阿里山特富野部落良好的经验与“台湾村”的亲人们畅谈、交流,共同促进两岸的繁荣和发展。
在村长讲话时,陪同而来的吴天玺悄声告诉陈宗仁、陈震魁、汪念月等人,欢迎仪式后,就要安排祭拜陈姓始祖依那思罗。没想到,他们当即面露难色。陈震魁表示:“目前只能说我们可能是族人,是不是亲人还没有确凿的证据,如果错拜了祖先怎么办?”
吴天玺一愣之后,忙耐心解释说:“既是族人,那么就说明这位安息在邓州的英雄是邹族祖先无疑。即使不是直系祖先,也绝对是特富野部落邹族的老前辈吧?!你们今天来见一下老前辈,烧炷香告祭一下他的英魂,又有什么不可呢?更何况他已客死他乡300多年了,如若泉下有知,该有多么欣慰呀!”
一席深情的话让他们感动,他们当即点头郑重同意。
9时20分左右,两岸的邹族陈家人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了陈姓高山族始祖依那思罗与妻子岑氏的合葬墓前。
邹族的祭拜礼是一定要用酒的。以陈宗仁为首,认亲团中的三位男性每人手持一杯白酒,恭敬地蹲在地上,用食指和拇指从杯中沾酒,一点点虔诚地洒在地上……祭奠完后,三人起身,每人喝了一口酒,并热情招呼同来祭奠的所有陈姓族人也喝一口,意为以此得到祖灵的护佑。汪念月说:“我们相信先人依那思罗的灵魂一定就在这里,这杯酒里有我们祖先的灵气,将给大家带来幸福。”
喝完酒后,三位成员再次持香祭拜祖灵。双手举起三炷香,未燃的一头对着自己的额头,已燃的一端对着先祖的墓碑,默默祈祷,恭恭敬敬地三鞠躬后,插入香炉。
陈相富也照此燃香祭拜,并喃喃地说:“始祖公、始祖母,你们都看到了吧,我们在台湾故乡的亲人回来和你们见面了,这是在梦里才有的事啊,今天终于梦想成真了!”
此时,陈秀凤小声跟吴天玺说:“在阿里山,邹族祭拜祖先,没有跪拜和鞠躬,也不烧香。今天的仪式是阿里山和中原‘台湾村’的结合,和先人依那思罗一样,入乡随俗,这也算是和中原进行文化交流的一种表达吧!”
吴天玺笑着说:“说得好。台湾和中原本来就是一家嘛,今天让我又一次见证了亲情的力量。我希望这种文化交流应当是永远的!”
“台湾村”后裔的富裕生活
祭祖仪式过后,一切阻隔都融合在亲情之中了。
接着,他们又参观了“台湾村”的高山族学校。当认亲团的成员听说吴天玺还是这个学校的名誉校长时,尤为高兴,纷纷与吴女士握手,反客为主地表示感谢和赞扬。吴天玺此时笑得非常开心,她心里在说,他们真的融为一体了。
在学校会议室里,“台湾村”高山族的其他几个族姓的族长、代表都来了。村长汤清义向认亲团的成员一一介绍说,他们是布农族周姓代表,祖先叫迪摩达奥;他们是布农族林姓代表,祖先汉名叫林钟;他们是卑南族黄姓代表,祖先叫安达伊鲁;他们是阿美族张姓、许姓代表,祖先叫奇瓦毛苏;他们是泰雅族谢姓代表……
认亲团成员和他们一一亲切握手,并进行了热情的座谈。当他们听说这里还有一支邹族蔡姓人家有80多口,特别兴奋。蔡姓的始祖名叫安笃斯旦,当年和依那思罗一起追随黄廷来到邓州定居屯垦,后改汉名为蔡万通,也是阿里山邹族人。经过仔细推敲后,认亲团成员与蔡家欣喜相认。作为邹族头目的汪念月面对同是邹族后裔的蔡家和陈家,还有其他各族的原住民后裔说:“这么一来,大家虽然姓氏有别,族种不同,但大家都是台湾原住民后裔,都同是一个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今后要好好团结,多交流,多合作,共同发展,和睦相处。”
汪念月的话博得了满堂的掌声。
认亲团向高山族学校赠送了民族服饰、儿童学习邹族语言的小学课本和录影带等礼品后,又向“台湾村”中的台湾风情园走去。
汪念月问陪同身边的村长汤清义:“你们村的高山族后裔们经济收入情况怎么样?”汤清义如数家珍地说起来:“仅我们‘台湾村’(上营村)2300多口人中,有高山族人1200多口,占近60%。他们除农业外,大部分农户都在从事塑料制品回收、加工,生产的塑料桶、塑料盆、塑料托板等,远销周边省份。现在高山族家庭人均纯收入达人民币7000多元、折合1000多美元。年收入在100万元人民币、折合15万元美金以上的家庭有10余户。年收入在30万元~5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很普遍,他们家家都比较富裕,都盖了新房,有的还买了汽车。现在全村高山族大学生有50多个,还有一个博士生和几个在读硕士……”
汪念月等认亲团成员都听得很专注,越听越兴奋激动。
台湾风情园是由闽营高山族后裔们共同出资兴建的。分别由陈氏墓园,张氏、许氏合祀墓园,蔡氏、周氏、林氏墓园以及黄氏墓园等组成。每个墓园都有高高的圆锥形拱丘,记载家族史的墓碑、祭坛等,祭坛裙围上或刻或画有蛇及牛的五彩图腾。主园正中竖有“高山始祖”雕像,后部建有原木、栅壁、草顶等高山族风格的“台湾阁”,阁内挂有周姓祖先、当时闽营高山族将士中地位最尊的迪摩达奥(周殿卿)的画像。
认亲团成员怀着庄重、仰慕的心情在风情园里缓步而行。邹族头目和长老看到酷似高山族“库巴”的建筑,又激动,又感慨良多。汪念月边听介绍边说:“我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在大陆中原腹地,居然还有这么大规模的台湾高山族后裔!还有这么好的以高山族风情为主题的园子!这让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民族文化居然在360多年的风雨沧桑后,依然顽强地留存着。这一切都是因为血脉的传承、亲人的坚守!”
看着眼前本民族特有的标识,听着落满尘埃的故事,认亲团成员表示,回到台湾,一定要将在这里看到的高山族后裔在大陆邓州的情况介绍给阿里山的族人们、介绍给原住民委员会,希望能有更多高山族同胞都能跨海来看看许多年前祖先在大陆留下的历史痕迹、看看这支在大陆孤长了许多年并已和内地各族同胞和谐相融的同族血脉!
离开了风情园,他们又进村走进陈氏后裔陈朝义的家,在这里,两岸邹族陈氏族亲们要坐下来叙谈叙谈。认亲团凝望着堂屋正中挂着的“陈氏世系尊君”简易族谱图解,两侧悬挂着的“祖随闽营巢邓州、宗承先贤启后世”楹联,静思无言,心绪难平。这时,陈堂三从自己家里拿来了那本清同治年间修撰的《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原件。他们虽然几个月前在台湾看过吴天玺带去的影印本,但今天见到了这本祖祖辈辈珍藏了168年的族谱实物,不禁肃然起敬。
发黄的绵纸页,披满时光侵蚀的印迹;工整的墨笔小楷,记载着厚重曲折的家族史。陈宗仁、陈震魁等又细看起族谱来。当他们再次看到“猎首族”、“猫地干社”、“库巴”等记述时,古老的墨迹,光阴的过痕,更加古旧的证据彻底抹去了他们不时萌生的疑问……他们兴奋起来,低声说着邹族的语言。别人虽听不懂,但看得懂。再继续看下去,见他们却默默地擦试着眼泪,不仅仅相信了这一切,并且被一个脱离家乡千里之外的生命,一位为恩情、为承诺抛家别亲直至终生的先祖精神所深深感染……
正是这本发黄的族谱的记载,让台湾认亲团更自觉地进入了亲情氛围。原来多是双手相握,此时却主动拥抱;原来总还是尊称“先生”、“小姐”,现在却开口称“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他们经过推算,两岸的陈姓族长刚好是同辈人,于是,76岁的陈宗仁与67岁的陈相富便互称兄弟了。
“台湾村”陈姓族人给认亲团的5位族人每人赠送了一件珍贵的礼物:用南阳特产独山玉雕刻的帆船。此礼品做工精细,寓意深刻。陈相富说:“始祖公落居屯垦之地在南阳,这玉船正是南阳特产;360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故去亲人的灵魂都要乘船回到故乡台湾,这船就是我们的连心船,它连接着海峡两岸邹族以及所有高山族同胞的心;另外,我们还衷心祝愿亲人们此次认亲之旅一帆风顺!”
一席话说得大家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认亲团也向“台湾村”的族亲们回赠了珍贵礼品:手工制作、花团锦簇、锈工精美的正宗阿里山邹族男女服饰。
又是一阵热情的掌声和笑声。大家把男式服饰穿在了陈相富身上,把女服饰穿在16岁的陈堂飞姑娘身上。霎时间,整个房间成了阿里山邹族部落,一派民族风情、喜庆气氛。
能歌善舞的邹族认亲团成员牵起了大家的手,同族亲人在同一个屋顶下围起了一个圆。陈震魁喊着“左前右前,左后右后”的节拍后,共同跳起了欢快的邹族舞蹈。5位成员用带有沉重闽南味道的汉语欢快地唱起了一首歌:
我们的家在阿里山,
你们的家在邓州,
以前我们是一家人,
现在还是一家人。
手牵着手,肩并着肩,
让我们唱出我们的歌声,
团结起来,相亲相爱,
……
这首歌有着高山族民歌特有的喜庆气氛,邓州陈姓族人跟着旋律、学着歌词,也唱起来,跳起来,满是笑容的脸上挂着晶莹的泪花……
时近中午,接待组工作人员提醒,说是市里已安排好午宴。但认亲团却执意要留在“台湾村”陈家吃饭,哪里也不去。“我们到家了,不在家里吃饭怎么成?”陈宗仁笑着向工作人员说。陈家人听了觉得分外暖心,立即忙活起来,就在陈朝义家临时准备了宴席。
饭前,认亲团斟满酒,首先走到院子里行祭祀之礼。这酒是陈相富家自酿的米酒,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惯和手艺,高山族族亲,家家都是这样。
三位男性成员手持酒怀,庄严肃穆,以邹族语言虔诚地祈祷着。陈秀凤告诉在场的吴天玺,说每逢族里的大事件,他们都要先行祭祀祈祷之礼。今天与亲人相聚,是邹族历史上少有的大喜事,所以更要祈祷。
家宴上,大家频频举杯,觥筹交错。陈宗仁品了陈相富家自酿的米酒说:“好,味道很正宗。”
这时主家又出人意料地端上来一大盘月饼,族长陈相富忙站起身来说:“今年的八月十五快到了,咱们今天就和远道而来的亲人提前过个中秋节。虽然我们那天不能一起看月亮了,但是,‘天涯共此一轮月’,今天一起吃月饼,到时同赏一轮月,两岸族亲,共庆团圆!”
陈宗仁也忙站起来,拿起一个月饼,高高举起说:“到中秋节那天,你们在邓州看月亮,我们在阿里山上看月明,同赏一轮明月,同怀一个心愿,那就是:世代团圆!”
“说得好!”大家异口同声边叫边鼓起掌来。《一家人》的歌声伴着掌声、和着欢笑又响起来……
午饭后,他们又驱车来到了先祖依那思罗的恩公——“慕义伯”黄廷的墓前,恭恭敬敬行了祭拜之礼。祭祀后,汪念月非常感动地说:“我们的祖先知恩图报,为了一个承诺,远离家乡,随侍黄廷将军,落居邓州,又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他的义气和忠勇,一定会成为邹族后人永远的楷模!”
汪念月话语虽然平静,但却铿锵有力,落地有声,充满着一种民族魂魄的传承力量!
8月28日,他们就要返台了。清晨,一出宾馆大楼,眼前的情形让他们惊呆了——不仅是邹族陈家,“台湾村”的五族八姓高山族人的代表、族长都来了,站满了一院子,他们是来跟“老家”的亲人们道别的。
认亲团的成员们许久许久没能说出话来,有的只是顺腮而流的滚烫泪水……他们看见眼前一大片张望的脸庞、一双双渴望的眼睛里,分明都在含着泪珠……
陈相富等人代表邓州邹族人送行到新郑机场。临登机时,汪念月头目再次向他、向邓州邹族人郑重发出邀请:“欢迎你们回到美丽的阿里山,不是做客,而是回家。希望能在阿里山上再见到亲人!”
双方的泪水,实难克制地奔涌而下……
河南台湾,亲情血缘永交流
在成功完成台湾阿里山邹族族亲认亲河南邓州“台湾村”活动后,吴天玺还在不停地奔波,不停地穿行在河南—台湾、台湾—河南。用她自己的话说:“寻根觅亲是海峡两岸人民永恒难解的情结。时光掩盖的物品,我们能够翻掘、找寻;而时光造成的无任何印迹的真实经历,却是那么难以寻觅,有时几乎是束手无策。海峡两岸寻亲者络绎不绝。大批汉人远赴台湾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而台湾的原住民也奔赴大陆,落居生根,繁衍至今。两岸的根早就紧紧连在了一起,血脉难阻,血缘难断,无论时间早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华夏子孙。”
就是这种思想基调,才使她当之无愧地被“台湾村”人誉为两岸民间人文交流的“亲善大使”、“结缘天使”。
2009年11月27日,河南南阳组织了文化旅游经贸交流团,赴台湾访问交流。他们特别邀请吴天玺前来参加策划和随团赴台。寻亲联谊活动是这次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邓州市特别安排“台湾村”邹族陈氏后裔陈朝虎、陈朝杰和布农族周姓后裔周庆选等为交流团正式成员。12月3日,他们在阿里山特富野社区与邹族亲人亲切相见,台湾中新网12月4日如实报道了当时的情况:
三日清明,阿里山达邦特富野活动中心前,邹族族人忙碌布置舞台,预备道地食物,年轻人排练着歌舞,乡长陈明利与阿里山邹族头目汪念月早早抵达。随着年逾八旬的长老陈宗仁穿带镶缝鹰羽、熊棕、贝壳、兽皮,以最完整邹族传统服装的现身,村里的老人家也慢慢聚集,他们要迎接三百多年前分散出去的一支邹族血脉回乡。
10时许,两部中型巴士从达邦开向特富野,这段路“八八”水灾后未完全修复,多个路段旁还有二、三米高的巨石,灾后还是首次有巴士造访。
远居河南邓州市的邹族子孙陈朝虎、陈朝杰总算回到故乡,亲眼看到邹族故乡的同胞与鲜活的邹族村落,陪伴他们的南阳市长官与同乡一样受到热情欢迎。
邹族人先奉上煮熟的玉米、乌龙茶、咖啡,每个来宾都有自己的招待与陪伴。乡长陈明利致词说,邹族天性浪漫与快乐,就靠着这样的浪漫与快乐,度过一次又一次磨难。
访问团南阳副书记贾崇兰致词前,先向台湾邹族乡亲深深一鞠躬表达感谢。谈到邹族水灾的重建,除再次鞠躬表达敬佩外,也与团员一起立刻捐出十万元现金赞助支持灾后重建。
2009年12月18日,应中国国民党邀请,由中共河南省委主办的“中原文化宝岛行”活动也走进了阿里山。邓州“台湾村”村长汤清义、邹族陈氏族长陈相富以及陈堂三、陈朝义等高山族后裔,于4年后和阿里山邹族头目汪念月、族长陈宗仁、长老陈震魁等再次相见。族亲之情难以言表,相拥、相依、相亲的感情流露早已超过了正常的族邦礼仪,他们在进社、进家、祭拜、叙谈等交往活动中讲的本族话,穿的本族衣,行的本族礼,呼唤的是本族辈分称谓,俨然是一家人,一家亲。
陪同而来的台湾当局长官和媒体记者等,亲历了这种动人的场面,深受感染,他们心里感叹:真是血浓于水呀,根脉相连、血缘难断啊!
参阅文献
吴天玺《风雨思归程》 台湾滚石出版社
刘亦发 《清朝全史》 中国辞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郭文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先从军,上校军衔,后从政,曾任焦作市委宣传部部长、焦作大学党委书记等职。从政之余热爱文学创作及社科类课题研究,先后出版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社科理论等著作18部,参与创作撰稿并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剧(片)6部,有作品译成外文出版。先后有13部作品获全国、全军和省级奖励;2006年获“是谁感动我们”全国报告文学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