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生门

(2012-06-04 15:59:50)
标签:

杂谈

这是一个用眼睛观察的世界,这是一个用耳朵聆听的世界,这是一个用手触摸的世界,这是一个我们用自己的感官感知和大脑分析判断的世界,而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往往都不是自己能亲眼目睹或者身临其境所能达到的,因为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世界,而我们每个人却站在了信息交汇的中心,我们根据各种接受做出了判断,结果事实往往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记得在以前看过了一部年代久远的电影,黑白色的质地加混躁的配音却丝毫不影响里面的故事讲述,因为里面蕴藏的精神内核十分的严肃和深沉,我拿起这部老片子品味过几回,每看一遍都引起了我内心的的震撼和反思。一桩看似寻常的命案,包括死者在内的三位当事人,围绕着一个没有目击证人的作案现场,这三个人都讲出了结果相同但是过程不同的故事版本,让那些庭外听案的老百姓匪夷所思,大家都不知道去相信谁?一个是柔弱无邪的少女的哭诉,一个是臭名昭著的盗贼的妄求,还有一个是托魂占卜的巫婆的代言,让这个本简单的案情陷入了一团云雾。人们正在纷纷推测谁真谁假之时,一位村民默默的离开了,因为他看到了案发的整个过程,他向一位过客说了这个真相,案件的真相完全不是那三位当事人的说法,过客只笑村民太幼稚,人性本难推测,谁能保证真假虚实,村名看到的说不定也是一个假象。

因为这个故事是在一个称“罗生门”的旧屋下进行讨论的,故有了其电影名称,但《罗生门》仅仅从一件普通的故事却讲述了不简单的道理,我们所经历的人世、亲身阅历相当有限,当然除去了人性的作祟,我们其实每天都在发生着类似“所罗门”故事。比如我们每天听着各种各样人说的故事与评论,看着五花八门的八卦和新闻,接受着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信息涌来,完全可以这么说: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由别人带给我们多元认识的世界,除去自己所想我们的所看所听所闻都是建立在外部的媒介之上的。

由此看来,我们身边的擦肩而过的信息和消息都是可能虚虚实实,故事的版本也是真真假假的,看待事物时应当客观,首先大胆假设接着再小心求证。我们应当有敢于怀疑的态度,事实可能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因为真理能愈辨愈明晰,而谎言会愈掩饰愈易被揭穿。

国内的武侠大师金庸也从《罗生门》当中获得了文学的灵感,《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讲的便是一个不同背景相类似手法的故事,胡斐的父亲胡一刀与“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苗人凤是世仇,武学切磋上无分恩怨,两位高手在雪山决斗时遭小人算计,胡斐的杀父凶手就是听不同人讲各种版本的故事更新和呈现,故事的结局也想主人公胡斐的复仇一样充满了悬念,其实这也是金庸大师的自己对于人生的一个问号,我想他也是在向身边所处的世界抛出的一个天问吧!

就像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长河中的一畔,我们之前的历史便是由无数人的口述、笔录、传闻、书籍等浩瀚如海的信息汇编而成的,当我们回头看看一位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之时,莫不是站在了前人肩膀之上的角度,我们现有的理解和结论也会汇聚起来影响着后一代的人们,事物会渐渐的失去原有的色彩,因为它已变得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相信和怀疑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对立面,但是这两者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能说程度上孰重孰轻,信息的爆炸,我们多数的持快餐文化处理。然而在接受了从小学到大学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我们已渐渐失去了许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敢于否定的勇气。

我们习惯于接受别人灌输给我们的是非评判标准,我们乐于接受别人划定界限的定论,于是乎,在受了十几年的“学会相信”的教育和国外培养的“学会怀疑”走上了两条轨道。不会怀疑不敢怀疑的思维者是一个有欠缺的独立人格,我们不应当迷信权威,因为我们现在可能像中世纪的迷恋着“日心说”的愚昧的人们。跳出“所罗门”,敢于怀疑,大胆假设,小心取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