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5级高三第一次全体教师会讲话录

(2025-09-15 23:29:43)
分类: 工作轨迹

2025高三第一次全体教师会讲话录

                          袁德成

一.级部、备课组、班级及个人要做好整体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期中考试1112-14日,不到两个月了。一轮考试34-6日,阴历正月16-18。年前各学科必须全部复习完,并且做2-3套模拟卷。北斗班更要单独运行,打破轮次,及早进入二轮。、

二.高考目标与一轮备考任务

我们这一级,县里基础指标特招线232人,一段线409人。我们自己定的目标,特招线252,一段线450。这一级成立以来历次考试特招线完的最好的一次233,超了一人,其它历次大型考试都没完成任务。压力巨大,使命光荣。学校之所以高标准,严要求,取乎上,得乎中,取乎中,得乎下,取乎下,一无所得。

一轮备考核心任务“夯实基础、构建体系、查漏补缺、规范习惯。一轮看功夫,下笨功夫抓落实,重视教材,增强过关意识。一轮不重视教材,考二轮、三轮吗?更没时间。

1.回归教材,抓牢核心考点

一轮的关键是“地毯式扫盲”,避免遗漏基础知识点。以教材为核心逐章逐节梳理知识点,尤其关注课本例题、课后习题,确保每个概念、公式、定理都能理解并独立推导。

区分“必考点”与“拓展点”优先掌握高考高频基础考点(如数学的函数性质、语文的古诗文默写),难题、偏题可暂时搁置,避免本末倒置。

2. 知识体系化,建立框架

打破“碎片化记忆”,知识重构。避免知识点孤立存在,形成学科逻辑链,方便后续提取和应用。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框架图”整合模块:例如历史按“时间线+中外对比”梳理,化学按“元素周期律→化合物性质→化学反应”串联。跨章节关联比如数学中“函数”与“导数”“不等式”的结合,物理中“力学”与“电磁学”的综合应用,建立学科内知识联系。

3. 查漏补缺,弥补漏洞,清除备考障碍。

针对必备知识的遗忘和高一高二学习留下的漏洞(如公式、方法的遗忘、记错概念混淆、似是而非,高频考点频繁出错),定点清除和复盘订正,确保中档及以下题目“零失误”,不依赖难题提分。

4.  规范习惯(学习、答题、考试规范)

训练“审题--答题”的完整流程,规范书写步骤(尤其理大题、语文作文结构);通过限时训练六化教学(审题标号化,标注化;析题对号化,角度化(步骤化);答题清晰化(简洁化)、术语化),提升关键能力,得分能力。聚焦“通法”,积累解题逻辑一轮不追求“秒杀技巧”,重点掌握普适性解题思路(通性通法,答题模板与反套路化相结合)

课堂不能满堂灌,努力打造四变课堂。变讲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变被动为主动,变学生为考生。

三.级部要加强对弱科、弱班的帮扶与指导

学校要求各级部全体教干每周都要对某个学科组全体老师的课听一遍,然后集体点评,并给提出改进指导意见。

高三这一级第一次教高三的老师32位,一定要谦虚谨慎,多做题,尤其是高考分类汇编,多听课。让大家教高三,不是你的水平已经具有高三老师的高度了,学校想尽可能给青年教师搭建平台,让快速成长起来。你得珍惜,不要觉着自己水平很高了,不用学习了,甚至闭门造车,自己搞自己的,独学则孤陋寡闻。

四.充分掌握学情,把握考情

每天都要收批学生学案,尤其是临界生的。教两个班的老师要每天每班抽批不少于15人的学案,一个班的要全批全改。重视对学情的掌握,明确备考重点。做高考真题汇编,是明确备考方向,确保备考不走偏。

五.级部和班主任协调好学科教学

教同一个班的老师要发扬风格,顾全大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各学科作业布置要适量,形成良性竞争氛围,不能内耗。相互捧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一起垮台。

六.ai时代,要学会借力

要熟练掌握Deepseek  豆包 kimi等等APP。谁掌握的快,谁用的多,谁就会弯道超车。

 

提醒高考备考十个意识

资源意识

目标意识

规划意识

反思意识

规范意识

心态意识(稳定心态,情绪稳定,积极情绪价值)

问题意识

协作意识

健康意识

基础意识

相信在高三备考团队的领导下,在全体高三老师的努力下,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内涵式发展,通过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师资专业水平、优化教学方法、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行政效率等积极进行内部改革促使教育教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我校2023级高考一定会扭转乾坤,快速翻身,创造奇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