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基班成绩分析会讲话

(2024-11-23 06:28:23)
分类: 工作轨迹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强基班成绩分析会,主要目的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未来的教学工作和学习方向。

从这次的成绩分析来看,我们的强基班虽然没有达到我们学校、老师、同学、家长的期望目标,但是有大量的同学与中考比,都取得了进步,而且很多同学进步40%以上,另外多个学科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优异的成绩。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强基班的同学们努力与拼搏,也体现了我们强基班教师团队的辛勤付出和卓越的业务水平

已取得的成绩只是我们努力的一个体现,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成绩中发现问题、寻找差距、明确方向。从这次的成绩分析来看,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文科方面,我们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试素质上需要提高、在应试心理上需要强化、应试策略上需要提升;在一些知识点上,我们的掌握程度还不够扎实,理解的不够全面、研究地不够深入;在解题方法和技巧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和指导。

针对这些问题,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要求:

第一,我们强基班每位同学志存高远,主动培育具有强大内心,家国情怀,精英气质,世界格局的特质。发扬勤奋好学的精神。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我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第二,我们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虽然我们强基班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但是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基础知识是学习的根基,如同盖高楼大厦,必须根基坚固,只有打牢了基础,才能更好地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未来的发展才有更广阔的天地

第三,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做一个自制力强的人一个强大到可怕的人,必然是一个具备超强自制力的人。具备超强自制力的人8个表现:(1)说话少(少说废话);(2)沉得住气;(3)不内耗;(4)不好为人师(改变自己是英雄,改变别人是神经病);(5)敢挑战(超越自我,超越心理舒适区域);(6)学会孤独(不浮躁,不凑热闹);(7)控制情绪(冷静面对困难和问题);(8)只关注自己(今天的你比昨天进步)。

第四,选课前,我们要全面学习,各学科均衡发展,做到文理兼备。学科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有一道高考题就是化学与生物学科的交叉题。化学和生物,数学与物理,历史与各学科都比较容易出交叉题。越是卓越的人才越需要具有全学科知识。所以不能自我过早地选了科。

第五,要保持学习热情、好奇心求知欲。强基班的学习内容相对深奥和复杂,但这也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和更深入的思考机会。同学们要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勇于挑战自己,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和领域。

第六,重视体育运动,保持身心健康。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增强抗压能力,塑造强大内心,不说能达到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起码不能过于敏感,玻璃心,批不得,说不得。心理抗造,才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南通海安中学书记董裕华报告,提到心理健康教育。有一点印象非常深刻。体育运动是主动释放生活和学习压力,应对心理焦虑,降低精神内耗最主要,最重要的路径和方式。我参观过很多省内外名校,听过很多优秀的校长、专家的经验分享,我发现所有的优秀学校,优秀老师,优秀同学无一例外都非常喜欢和重视体育运动。

借此机会,我想跟强基班的教师团队交流三点心得体会

第一,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教学是研究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使用指导发现式和探究式教学,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搭建思维训练的平台,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

第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是我们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精准、精细施教。在全面严格要求下,在良好的纪律约束下,整体推进的同时。对尖优生的培养决不能像农村浇麦子那样大水漫灌,要精准滴灌。哪里差补哪里,哪处弱,补哪处。尖优生培养,要系统化,体系化地做好培养设计。

最后,我要再次强调,成绩只是我们努力的一个体现,而不是全部。我们更要看重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长和进步。我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强基班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和更加辉煌的成就!

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