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的瓦猫

标签:
滇西北瓦猫纳西族鹤庆民居文化 |
分类: 行摄物语 |
瓦猫
云南人的镇宅瓦猫
纳西族瓦猫
瓦猫之王:"猫福"隐匿鹤庆乡村
据说,滇西北一带所有的瓦猫,都出自一个叫做“猫福”的民间艺人之手。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闻着浓浓的稻香,我们来到鹤庆县金墩乡赵屯村北班榜自然村寻找“猫福”。
走进一座平平实实的农家小院,灰瓦灰墙之间,21只瓦猫整整齐齐地排坐在院墙下晒太阳。这里就是“猫福”的家。经了“猫福”的手,晒太阳的瓦猫们,由一块块田间的窑泥,有了前世、今生、灵性。
传说中,瓦猫是用来“吞金屙银”的。只要在瓦屋顶上装了瓦猫,就会把外面的金银财宝吞进肚,屙到主人家里来。所以瓦猫都张着大嘴,肚子是空的。
“猫福”真名叫做郜金福。做了30多年的瓦猫,身上浸透了窑泥的味道,但是现在村里已经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名。
“猫福”从小就玩泥巴。玩着玩着就成了民间艺术家。
瓦猫的底座,也就是一片打了圆孔的瓦,是事先就和最常见的瓦片一起合着模子做好了的。
“猫福”每年都会到鹤庆坝子的砖瓦窑上,向烧砖瓦的人,买两塘(大约35吨)上好的窑泥,踩好以后,储存在家里,用作一年的做瓦猫的原材料。
取了一片底座,在四个打好的圆孔里,塞上和好的窑泥。然后,将捏成圆柱形的四条泥腿,安上去。身子是中空的圆柱体,也是做底座时就用模子加工好的。身子稳稳地安到四条腿上。再在身子上挖个小洞,安上信手捏出的尾巴。相比之下,头部是整个瓦猫的构成中,最有创意的一部分。揪一大团窑泥,搓成圆形。然后捏扁。装在身子上。就成了瓦猫的脸。这还不算完,还有下巴、舌头、额头、甚至还有牙床和4颗牙。
在做瓦猫的过程中,瓦猫通常还要在中途蹲上主人家的墙头,晒上几次太阳。以便上一道工序稍微干硬,再开始下一道工序。
所有的工序都完成以后,瓦猫们便成排成排的站在院子里,规规矩矩的晒太阳。直到全身干透,一碰就有脆响。
烧制砖瓦的时候,最上面的一层空间,通常都是留给瓦猫的。从砖瓦窑中烧出来的瓦猫,最正宗的颜色,就是和瓦片一样的青灰色。有时候,为了体现艺术,也故意加大火候,把瓦猫烧成砖红色。
除了火候之外,烧制的时间和焖制的时间不同,出来的色彩也就不同。作为一种滇西北汉、白、纳西族地区流行的吉祥物,随着滇西北旅游黄金线的开通,瓦猫正一天天的被旅游者所认知。
现在的瓦猫,逐渐从民族建筑饰物,变成了工艺品。每年的销售量,已经达到了两万多只。瓦猫的体型,也大小不一。小的,小到4-5厘米,大的,可以高到1.2米。
“猫福”在用心地做瓦猫,开发出来的瓦猫产品,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塔猫、飞猫、双头猫、对猫、盆猫……200个品种,令人叹为观止。
一个传统的瓦猫,可售30多元钱。变形的瓦猫,就要贵得多。有一种塔猫,高有6层,大大小小40多只猫围在塔上,一个能卖1000多元。
“猫福”做瓦猫,从来都不需要事先设计。制作的过程,也就是创作的过程。因此,每一个作品,都是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