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中和草原恋


标签:
杂谈 |
这首歌由中央民族乐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首唱并收录到演唱专辑,受到中外听众的一致好评。1984年,《草原恋》和他的另一首歌《重返大青山》在《广播歌曲》发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这两首歌播出一个多月之后,美国洛杉矶电台、新加坡电台相继播出。1990年,内蒙古电台举办的蒙古族歌曲大奖赛上,乌力吉图演唱的《草原恋》荣获头等奖,产生了轰动效应。1994年,内蒙古电视台制作的音乐电视《草原恋》,荣获全国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铜奖。同年,这首歌又被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两级党委评为“五个一”工程奖。后来,这首歌由辛沪光改编为无伴奏合唱,并由内蒙古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多次在国内外演出,多次受到高度赞扬。国内几十家音像出版社用这首歌作主打歌或作封面的50多种音像制品,发行量达几十万张(盒)。沈阳音乐学院编写的“高等音乐院校民族音乐教材”,将《草原恋》列入其中。1997年10月西班牙第29届国际合唱节,无伴奏合唱《草原恋》又受到热烈欢迎,许多外国朋友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竟感动得流下眼泪。2001年2月,《草原恋》又被中央电视台选入中国音乐“百年经典”优秀歌曲之中,反复播放……
《草原恋》是一首典型的蒙古族风格精品歌曲,它没有任何民歌的痕迹,但却是在民族音调基础上的一个创新,旋律浑厚深沉,宽广醇美,流畅耐听。歌曲虽说篇幅长、音域宽、难度大,但雅俗共赏,易于普及。曲作者将蒙古族短调、长调两种形式和现代作曲技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富有民族特色、地方风格,又充满时代气息,这是《草原恋》的又一个特点。张立中先生一生清贫,在有生之年没有住上楼房,也没有给两个女儿留下什么财产。但他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音乐教师,其业余创作能有如此的成果,实属罕见。他用传世之作给女儿、亲友、世人留下了任何物质都难以替代的精神财富。
文/齐 峰(中国歌舞团)
曾听人谈论过回忆和期待哪个更重要,我倒没在意,只知道自己总是期待多于回忆。但是,近来却在不经意间被揭开一幕记忆,关于《草原恋》。
今年,我多次沉浸在《草原恋》那深情的悠扬里。在昭君文化节的晚会上,我演唱了这首歌,这几天又在为第一张专辑的发烧碟制作新版《草原恋》。我自认为是追求心灵平静的人,可每每都会被这首歌深深打动,引发心灵的颤动。
1998年第一次录制时,不知道为什么,我就爱上了这首歌,同时也意识到有某种我不能参透的东西藏在那旋律的起伏中,让人无限神往,又无比眷恋。几年过去,是时间帮助了我,因为每一次演唱我都有着难以言说的不同感受,都能唤起观众们深深的共鸣,也都能感觉到在每个远离草原的地方,那些凝望的目光和涌动的心。
《草原恋》是近几十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首草原经典歌曲。这首歌深沉而优美,精妙又丰富。前几天,还与一位认为这首歌很感伤的朋友争论了一番,我认为旋律中或许有几分惆怅,但是更多的是昂扬向上,给人以力量,让人坚强;曲调或许有种淡定的平和,但是更多的是对草原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我十几岁便离开家乡,多年来,在草原内外且歌且行,关于《草原恋》的种种记忆,被时间和音乐镌刻得更加美好,也更加深沉。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朋友告诉我说有一首歌很适合我,长短调结合(之前只有《赞歌》如此)。我找到谱子,第一次读时,感觉旋律就像马头琴拉出来的一样。我开始演唱这首歌,并由中央电视台录制了《草原恋》,收入了《百年经典》珍藏曲库。
2000年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你是齐峰吗?”
我回答说:“我是齐峰。”他接着一字一顿地说: “ 我叫张立中。”
这是曲作者的名字,我很惊喜:“张立中老师,太好了,我一直找不到您!”
“我在电视上看到你演唱的《草原恋》,非常高兴,专门从呼市来到北京,想到中央电视台把它录下来,录制中又想见见你,电视台的人告诉了我你的电话。”
“张老师,我请您吃顿饭吧!”
接下来在一个蒙餐馆,我们聊了很久。多数时间,是我歪着头听张老师谈他作为知青的坎坷经历,谈他创作《草原恋》时的灵光乍现,谈他因为身份是小学老师而被人怀疑是否是这首歌的作者等等。
张老师自幼热爱音乐,曾经6次被音乐学院录取,又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而6次被刷下。之后,他带着父亲送的一支竹笛下了乡。多年过去了,张老师仍然没有返乡的机会,也没有遇到他敏感丰富的心灵所向往的爱情。
有一次,他做了个梦。在梦境里,夕阳下,一位身形优美的姑娘,身穿蒙古袍,背对着他伫立在敖包前。梦醒了,一段主旋律也有了,只是他并不知道是什么歌,因为还没有歌词。
张老师有订阅《词刊》的习惯,一天他翻阅时发现一首署名韩冷的歌词,他感到那段旋律就像是特意为这首词谱的曲一样,由此,《草原恋》诞生了。
历经了由蛹化蝶过程的种种痛苦,这首歌也像破茧而出后的蝴蝶那么美丽,但却没能那样轻盈地振翅而飞。初生的《草原恋》一搁就是十几年。张老师曾多次投稿,换来的只是一次次的失望。但是令张老师没有料到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首歌就像草原上寂寂无声生长的野草一样,悄悄被春风吹沐着,在草原上渐渐地传唱了起来。
听着张老师的叙述,我心情越来越沉重。虽然张老师的失落、遗憾和不平,不是我所能完全了解和体味的,但是我很想为他做些事情,很想做点什么给张老师一点温暖,更想把《草原恋》这首歌推得更高更广。
筹备广州的一场演唱会,在筹备会的一次晚宴上,我把张老师的故事讲给主办方,深受感动的主办方老总当场决定也邀请张老师一同去参加我们的演唱会。
在广州,张老师开心地悄悄告诉我,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住高级宾馆,之前他最远的旅行只是坐火车去了趟哈尔滨,听得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在广州的晚会上,我演唱《草原恋》时,心里百感交集。
从广东回来后,我和张老师经常联系。一次去呼市演出期间,张老师邀我去他家。酒入愁肠,张老师有诉不尽的苦闷。他的歌虽然越来越受欢迎,但是他本人却受到越来越多的伤害,甚至有人当面问他:“这首歌是你写的吗?”或者讥讽他:“是你写的又怎么样,你不还是张立中吗?”
我激动地对张老师说:“张老师,我坚信,一百年之后,当现在的一切都已物是人非的时候,《草原恋》依然会唱响在草原上。”
之后我和张老师连干三杯。
那天道别时我们相约再见,但没想到,这一声再见,却是再也不见。2001年3月,张老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
刚听到噩耗时,我曾悲叹:造化弄人,上天不公。之后随着一次次演唱,随着一场场我在心里把张老师带上的演出,我懂了,是所有那些坚持、等待和执着,使得这首歌如深沉的草原,坚实无言,感人至深,并凝为永恒。
写下这些文字时,我一直在听这首歌。写完时却意识到,当《草原恋》的旋律缓缓响起的那一刻,我这些文字都变得苍白无力了。的确,在似水的年华中,我们的内心也如流水般百转千回,总有很多感受不可言也不能言,而唯有音乐能使一切尽在不言中。
2007年9月
14日于北京
作者档案
齐峰(傲日格勒),蒙古族,1986年参军,1995年考入中国歌舞团。齐峰出生在呼和浩特市一个蒙古族军旅音乐家庭,城市里长大的他,对于蒙古族音乐的感觉似乎与生俱来。在共和国50华诞庆典上,齐峰曾以一首《祝福妈妈》感动过亿万母亲和电视观众。齐峰还曾与台湾著名的蒙古族女诗人席慕蓉在电话里相约,为她演唱以她的诗为词谱写的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努力和实力,让齐峰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
http://s3/mw690/001UVTptzy6R7zg98Pg22&690
韩冷词张立中曲
草原哪草原啊,我可爱的家乡
马背呀,马背哟生命的摇篮
你用圣洁的乳汁把我哺育
你用深情的歌声为我催眠
那朝霞般的篝火,给了我无限的温暖
那白去似的绒毛为我抵挡多少风寒
不论我走到哪里,总听得见马头琴在歌唱
不论我离开你多远,总闻得到奶茶的香甜
牧场哪牧场啊,我智慧的源泉
马蹬啊,马蹬啊,人生的起点
你用闪光的格言把我教诲
你用凶猛的风暴把我锤炼
那流沙般的岁月,给了我牧人的勤劳
那荆棘似的征程,赋予我骑手的勇敢
不论我走到哪里,总看得见你在举目遥望
不论我离开你多入,也忘不了你美好的心愿
啊哈哈嗬咿啊哈哈嗬咿咿哟嗬嗬
*********************************************************
这个音乐专辑是我收集、积累、整理的结果,没有唱片商会汇集这么强大的阵容歌唱家在一个专辑里演绎同一首优秀歌曲。编辑这个音乐专辑,对我而言,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 说它艰巨是因为这么优秀的作品,凭我的拙笔全然没有这个能力与水平写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介绍与评论文章。这么杰出的平民音乐家的不朽作品,怎么写都是无法与这个无与伦比的优秀作品相提并论的。因此,我只能用网友们的评论文章和帖子。我惴惴不安,唯恐对不起已故作曲家、唯恐对不起我敬爱的读者朋友。我真诚地、强烈地向各位推介内蒙知青、小学教师、伟大的平民作曲家张立中老师留给我们的非主旋律不朽经典作品《草原恋》。由张立中谱曲,韩冷作词的《草原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草原上绽放的一朵奇葩,也是张立中先生的扛鼎之作。张立中生于1942年,他历经坎坷,在短暂的一生中,以教书育人为使命。张立中生前是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旋律协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理事、内蒙古爱乐学会会员、呼和浩特市音乐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音舞、摄影协会副主席。他原在呼市新城区关帝庙街小学任音乐教师,1999年提前退休,应聘到呼市鸿德国际学校中学部工作。2001年3月29日,年仅59岁的他,因心脏病突发在呼和浩特市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由我国著名歌唱家、艺术团体演唱的韩冷、张立中的不朽经典《草原恋》各种优秀版本(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