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王安忆著——2025读书随笔(14)

标签:
王安忆读书上海历史生活 |
分类: 读万卷书 |

王安忆,1954年3月6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副主席、小说委员会主任。被称作中国“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1978年,任《儿童时代》编辑,并发表了短篇小说处女作《平原上》。主要著作有《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等小说集及《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等长篇小说
其中,《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1998年,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
2003年10月17日,由《长恨歌》改编的同名话剧公开演出
2012年,以小说《天香》获得华语文学“红楼梦文学奖”
2013年8月12日,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国文化艺术功劳勋章骑士奖”
2018年,《向西,向西,向南》获得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2019年5月,担任编剧电影《第一炉香》开机拍摄
这是张爱玲的原著
2022年,《一把刀,千个字》获得《当代》杂志社2021年度五佳长篇小说
2024年5月24日,获授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母亲作家茹志鹃,父亲剧作家王啸平,自幼受母亲影响很深
门里出生,自带三分
我不想八卦,但这确实是事实
哦,对了
突然想起,以前读过她的散文《我们家的男子汉》
写得是她的外甥(姐姐的孩子)
好了,言归正传
我总觉得,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城市
不只是看它的名胜古迹、美食文化、高楼大厦、繁花似锦的“面子”
更要看那些深藏在这些面子之下、沉淀于城市浮华之下的“里子”
比如,大上海的弄堂、弄堂里的流言、闺阁里的太太小姐、阁楼及城市上空飞翔
并俯瞰这城市一砖一瓦、一家一户、一街一弄、一门一窗里
悲悲喜喜、分分合合、聚聚散散、生生死死的鸽子
它们是这座城市历史不言的真正见证者
作者不惜笔墨,用了1/30 的文字(全文30万字)来奠定这城市的底色
并贯穿全文始终
不得不佩服作者描写的细腻和入木三分
这就是所谓的“老虎天窗”
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10812/3ee8813c85714d999a36809a73097f25.png
如果不是想了解一下老上海弄堂里的生活
还有这时不时刺你一下一针见血的金句
恐怕还没等主人公出场我就放弃了
20页一万多字过去了,主人公王琦瑶终于出场了
这一出场,故事可就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绵绵不断地展开了
正像她的外婆所言:她的人生这个头开的可不是很好啊
这部作品很有意思,没有用太多笔墨描写什么大的历史背景
连年代都是很随意的一笔带过
而对那些具体的人、物的描写却是不惜笔墨
从人物的言谈到举止,从内心到穿着
甚至一个客厅的布置和装饰都写的那么的具象和富有立体感
让人如身临其境
一次次的偶然,铸成了最终的必然
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
一个女人的一生就这样在与7个男人懵懵懂懂、稀里糊涂、不清不楚的交往中
被葬送了
读来不禁让人唏嘘
关于这城市的变化,与作者有同感
相当深切的同感
活着
写着不易,活着更需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