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35年杂文精选》余华著——2025读书随笔(9)

标签:
读书人文情感教育杂谈 |
分类: 读万卷书 |
赫赫有名的中国作家——余华
迄今为止我却只读过他的一本《活着》(除了现在这本)
还是多年前同事推荐给我的
不是因为我对作者有什么成见,只是自从上高中后我几乎不再读小说
不是因为功课紧没时间,仅仅是:我不想读了

不想再读那些被人们编出来的故事
也曾暗暗地甚至是狂妄(现在看来
)地想:这些故事我也会编

保不齐编的比他们还好
我的这种“狂妄”或许也是有理由的
因为上学时从开始写作文起,我的文章几乎一直都是范文
不止是班级,学校、区里甚至是统考时的阅卷现场
所以在这方面我是有点小傲娇的

当时读这本书时,好像是因为它刚得什么奖
同事知道我喜欢读书,聊天时提到,我居然说没读过
她很惊讶(好像她觉得我应该读过)
就把她的拿来给我读
不知为什么,当时读完后很坦率地跟同事说:什么呀写得 

同事更是惊讶的无言以对 

那时的情景,或许
正如余华自言:一个读者与一个作家的真正相遇,有时候需要时机
此言甚是

刚刚读完的这本杂文集,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不仅仔细地读了,而且正在这里认真地写着读书随笔

我们应该算是同一时代的人,照理说看他写的东西应该比较好理解和接受
但看看那悲惨的《活着》,还有那一看名字就让人觉得血淋淋的《许三观卖血记》
一下就让人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我可能恐血)
管他获这奖获那奖,总之,我看他的专访、介绍远远多于他的小说
但看这本杂文集的时候不同,似乎篇篇都能产生共鸣
有时候,我可能比他鸣的还响亮


缉一,几乎占了一半的篇幅
上面这张是第一篇的最后一面
仔细体会,是不是很有哲理(笔划两句)
很多时候,人不是被“病”死的,是被病“吓”死的
大人、小孩皆同此理
没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只有亲身感受,才有可能感同身受

这是第二篇《我们的鲁迅》最后的几段
上学时读鲁迅的文章,除了《三味书屋》给我留下的印象还舒服一点儿
其余的,说实话,我真的谈不上喜欢还是不喜欢
什么“蘸血馒头”“祥林嫂”“阿毛”“孔乙己”
......
没一个让人读者心里舒服的
或许我就是鲁迅先生说的那种“不敢(或者说是不愿)直面人生”的人 

这是《灵魂饭》里的一段,如果“经济全球化”是这样的
我是持保留意见的
像欧美这样的国家是需要好好反省的

《奢侈的厕所》这一篇,写得也蛮有意思
但我想说的是:每每看到有些相当“豪华”的厕所,只是在有什么重要人物到来时才开放使用
平时压根就是“谢绝光顾”的
总不禁会想到那些露宿街头、睡桥洞、睡水泥管道
迄今依然住着老、破、小危房的人们
《阅读的故事》勾起我有关阅读的很多回忆
这个故事不比余华的短
待有空闲时,慢慢道来
在《我们的安魂曲》一文中
有这样的结束语:
“人世间的可怕不只是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而是命运的无情冷酷
而命运不是上帝的安排,是人和人制造出来的”
抛开宇宙不说,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无论好歹,命运皆由人造
那个时代的人,十有八九都曾有过
与我而言,除了没有在“篮球场上踢足球”外
很多也曾经历
高考、工作、学得理工科却怀揣着文学梦
解着微积分的题,读着《收获》《十月》《人民文学》《北京文艺》
O(∩_∩)O哈哈~ 你可真敢比
^_^
缉三:异域的一些游历
边读边翻转着地球仪
余华:你比厕所还奢侈
O(∩_∩)O哈哈~
嘿嘿嘿

后一篇:忽如一夜千树万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