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藏记—野葫芦引第二卷》宗璞著——2024读书随笔(9)

标签:
读书感悟教育人生 |
分类: 读万卷书 |
《野葫芦引》第一卷《南渡记》读完后
急不可耐地赶去图书馆
经过检索,居然发现了它的新版本全套
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这真让我喜出望外,太开心了
(*^^*)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直都是我非常信赖的一家出版社
(可以说《人民文学》一直是我的最爱之一)
它所出版的图书不仅有品味,而且品质极高
这套书,又一次让我见证了这点
装帧典雅、素朴,内容货真价实,用现在话说就是:都是干活,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
看着就喜欢,就像喜欢书中的很多人物一样
正如介绍所言,这一卷也可称其为:昆明西南联大
关于这一段历史,我看过不少的资料、纪录片,还有当事人的回忆录等
所以,很多事情并不陌生
但当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沉浸其中时
仍然无数次被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所感动
感动的泪眼朦胧,难以自已
这是近些年来自己在读书时很少出现的情景了
孟樾教授一家在艰难困苦中的相扶相携、相亲相爱
师生之间亦师亦友的情谊和关爱
教授孩子们之间、吕家三姊妹之间以及下一代孩子们之间
彼此的牵挂、理解、支持和友爱
无不让人动容甚至慕羡
啊

我是如此的喜欢这一群人
以致在读这本书时,时常感觉自己就生活在他们中间
跟着他们一起快乐、一起悲伤、一起烦恼、一起彷徨
幸福着他们的幸福,忧伤着他们的忧伤
或许我真的是有很深的校园情节吧
因为对这个环境我太熟悉也太喜欢了
在历朝历代的读书人中,如果让我选最喜欢的两个群体的话
一个是北宋时期的以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等为代表的一众文臣
虽然政见可能不同,彼此却能相互欣赏和尊重
另一个恐怕就是民国时期的清流大师们了
梅贻琦、陈寅恪、梁思成、林徽因、蔡元培、傅斯年、胡适之
不一而足


甚至包括他们的老师、父母、家属、子女
他们的学识让人仰慕,他们的风骨令人钦佩
虽是一介书生,却满腹家国情怀
谁言:“百无一用是书生”

看看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每到国家危难之时,哪里少过他们的身影

创写《周易》的周朝奠基人姬昌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
安史之乱时凛然据贼的颜真卿;誓死不屈的文天祥
收复新疆的左宗棠;用如椽之笔维护中华文化尊严的晚清怪杰辜鸿铭
......
还有西南联大这群可敬可爱的教授们
他们在“偌大的中国连一张安静的书桌都放不下”的西南边陲 ——
云南
那些文明程度不高,文化并不发达的穷乡僻壤
坚守着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传承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脉
他们授业、解惑,身体力行
言传、身教,努力践行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能苦中作乐
不放弃,少抱怨,开动脑筋,一直向前
发不了工资,用自己的技艺去挣
没有吃的,想方设法自力更生
教授们忙于工作,那就家属们上
物质生活艰苦,但他们的精神不垮
孩子们的教育更是不能耽误
虽然常常要“跑警报”
教学条件和环境也可想而知
但这未尝不是一种别样的“教育”
落后就要挨打,积弱便被欺侮
孩子们都憋足了一口气
学好本领,强我中华



书中的一些人名、地名起得也是很有寓意
不禁会让人想到《红楼梦》
比如,后来日军轰炸少了以后,很多老师陆陆续续又搬回昆明住
这些名字,都很恰当地反映了入住户主人的人性特点和当时的生活状态,很有意思
还有书中人物的名字,仔细去品味,起得也蛮有谶意
不得不说,作者的文化底蕴深厚
这应该也是家学渊源的缘故吧
她应该就是书中教授们孩子那一辈人
战争年代,应该算是不幸中的幸运者吧
这一卷的最后写到,昆明似乎也呆不住了
积弱积贫的中国啊!我们还要逃到哪里
才能给孩子们一张安静的书桌!!!???
但无论发生什么,我们决不投降!!!
这就是国难当头时,中国文人的风骨和气节!!
注: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全诗主要是为了个人的穷愁愤懑而发,俊逸但不深厚
这首诗是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深刻体悟,语言口语化,天然凑泊,反语的手法突出诗人愤愤不平的心情
充分反映出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之情
这套书,强烈推荐给小学高年级及以上孩子及家长朋友们
特别是那些还没有意识到读书重要性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