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读书记录(5)——《泥步修行》余秋雨(14)终结篇

标签:
读书文化教育余秋雨 |
分类: 读万卷书 |
相信善良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我只想选择:善良
善良 是潜藏在心底的“无缘无故的爱”
善良天性的一个基本特点
就是由衷地欣赏和赞美一切生命
不管这个生命处于什么状态
是稚嫩还是衰老,是粗粝还是精致,是偏侧还是端正
欣赏和赞美,并不是指包容和宽待
包容和宽待,出于居高临下的气度
欣赏和赞美,出于没有隔阂的真爱
相信善良,秉持天性,点点滴滴,日积月累
这是人生最美的出路
一个健全的人,先要找到“我”,然后放逐“我”
得“我”,体验个体生命;弃“我”,溶入天地宇宙
一切为声誉活着的人,都活得非常虚伪
(人活到这份儿上,真的比较难,尤其年轻的时候)
因为他们把别人的口水当做了自己生命的汁液
“无我”是一种宏观思维的自然导向
但对社会上的多数民众来说很难达到
“无我的空境”,是世间人生的最高境界
无我,让自己由世俗之人变成了天地之人,腾身界外,气度悠然
无我,让自己放逐了年龄,放逐了履历,放逐了身份,成了一个不会衰老,不怕搜索
没有上级,没有下级的全然通脱之人
无我,让自己没有亲信,没有闺蜜,没有同党,没有帮派
成了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九域之外无仇怨”的彻底开放之人
无我,让自己无避损失,无避病痛,无避死亡
成了一个能够面对一切祸害而不会奔逃的大勇大健之人
无我,让自己看淡专业,看淡地域,看淡血缘,看淡国别
成了一个翱翔天极而不觉陌生的融合万方之人
“无我空境”,清清郎朗地成了天地元气的流荡之境
这就像未被雾霾污染的天宇
看似不着一物,却让万物舒畅
经过终极思考,还要回到日常生活
那么,一个人经历了修行的长途,日常心态与以前会有什么变化呢?
是不是就是:穿着芒鞋,披着麻袍,捋着长须,说着半文半白的话
......
行走在今天的城市里


亲,“跑偏”了
可见,修行者未必是觉悟者
那么觉悟者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心态 

一、 留心茶饮
世俗生活正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
处处体现了真如天性
真正的觉悟者大多回归到最家常的生活
亲自烹茶煮菜,而且颇为专注
写诗作文,也不再空谈大势
而喜欢描摹起居
觉悟者明白,任何理念都大同小异
不如走出理念的迷魂阵
回归成一个最本真的自然人
轻轻松松地喝点什么,吃点什么
即便旁观也不认真
因为深知我们旁观到的一切都未必属实
很多人对“觉悟”有一种误解
以为那就是突然明白了自己在各方面的定位
其实,这只是被动认知,而不是主动觉悟
被动认知,使自己谨小慎微;主动认知,使自己跨疆越界
生命的精彩恰恰在于跨疆越界
无数经验证明,凡是早早地为自己、为孩子划出“定位”的
大多会陷入平庸的人生套路而难以拔擢
心间无阻,脚下无界
三、 不问拳脚
觉悟者心中没有竞争的对手,更没有永久的敌手
四、 百事无避
无论是气候变化、地质灾害,还是国际形势、亲友病情
无论是气候变化、地质灾害,还是国际形势、亲友病情
都在不断告诉我们,世事难料
无常,是必然;有常,是偶然
(这一点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会体会的更深)
我们不期待好事,也不拒绝坏事
我们不期待好事,也不拒绝坏事
(是不是少了很多快乐,当然也避免了不少失望
)

这样的觉悟者看起来并不强大,却百事无避,无所畏惧
恐惧,是人类最常见的心理魔障
它因为担忧生命脆弱而使生命更加脆弱
因为躲避凶恶逼近而使凶恶提前逼近
它所悬挂着的,是尚未到来的可能。因为尚未到来,心中的悬挂就更加沉重
觉悟者摘下这种悬挂
平静地准备与尚未到来的一切厮磨
不猜测,不臆想,不逃避
有了这样的心态,任何恐惧都会烟消云散
觉悟者深知无常的本真,所以他们明白:
真正的前途就是永远地面临不测
真正的理想就是不断地挺身而出
真正的希望就是有效地解除危难
真正的计划就是无私地耗尽终生
耗尽终生也无涉名利
危难来了,他们护佑生命;危难过后,他们欣赏生命
他们所欣赏的美好生命都未经事先安排
是一种纯“自在”状态
一切美好的生命,都处于创造之中
觉悟者一路好奇,一路寻找,一路观赏,一路欣喜
不以占有为目的
只有两手空空,才能轻松一路,好奇一路
一路好奇的人,永远像个孩子
如果在生命的尽头还如此好奇
那么,这个生命也实在是够轻松,够高贵的了
Thanks(ω)
您的阅读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