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读书记录(24)——《民国清流【肆】——大师们的抗战时代》1-2

标签:
民国清流大师历史读书弘一大师 |
分类: 读万卷书 |
“为护法故,不怕炮弹”—— 弘一大师
http://s14/mw690/001UVyefzy7pn9SRzated&690李叔同
最早知道弘一大师,是我的堂姑向我推荐的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平时极少看电视的我
看到有一个电视台正在播放电视剧《弘一大师》
http://s11/mw690/001UVyefzy7pnc2FpB8fa&690
一看就被他深深的吸引,欲罢不能
后来又找着看了写他的传记
仍然久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为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翩翩君子叹服
更为这样一位绚丽至极而后归于平淡的大师肃然起敬
http://s14/mw690/001UVyefzy7pncOD1rD5d&690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
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
其父李筱楼是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的进士,当过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
先后创办了“桐达”等几家钱铺,挣得偌大一份家业,被人称为“桐达李家”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乐善好施,设立义塾(提供免费教育),创立“备济社”
专事赈恤贫寒孤寡之人,施舍衣食棺木,有“李善人”的口碑
李筱楼晚年喜好内典(佛经),尤其耽爱禅
很显然,他的言传身教对儿辈(尤其是李叔同)影响极大
李叔同儿时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一位姓刘的乳母
她常教李叔同背诵《名贤集》中的格言诗
“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
李叔同当时只有八九岁,居然已经能理解荣华尽头是悲哀的意思
http://s10/mw690/001UVyefzy7pnaLmq2R59&690
百日维新时,他赞同康、梁“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图存”的主张
曾私刻一印:“南海康君是吾师”
因此,在当局者眼中李叔同是不折不扣的逆党中人,他被迫携眷奉母,避祸于沪上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但由于校内新旧思想相争激烈,校方禁止学生阅读部分杂志、报纸,激起学生的愤怒,与校方发生了冲突
蔡元培先生站在学生一边据理力争,但无效果,于是带领学生和积极教师毅然离开南洋公学
李叔同也在离开的学生之中
1905年他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
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
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http://s14/mw690/001UVyefzy7pnbezyHzbd&690
http://s14/mw690/001UVyefzy7pne7U6vzed&690
1912年,李叔同担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
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
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
http://s2/mw690/001UVyefzy7pnefmJXjd1&690
他的学生丰子恺曾这样写道:
http://s6/mw690/001UVyefzy7pneVZQZDe5&690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
http://s5/mw690/001UVyefzy7pneEpSWo34&690
他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
1937年,抗战爆发
是年8月,57岁的弘一大师在山东青岛湛山寺
书横幅“殉教”二字张于室内,并题记:
http://s10/mw690/001UVyefzy7pnfnkmudd9&690
1942年,抗战依然艰难,但已见胜利曙光
农历九月初四(10.12日),弘一大师整肃僧衣
向西而卧,在夕阳中,面含微笑,在众僧助念中,安详而逝
http://s15/mw690/001UVyefzy7pnfQXQD40e&690
大师圆寂于泉州,7天后在承天寺火化
遗骨分藏于泉州清源山弥陀岩和杭州虎跑寺
大师身前,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才子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
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http://s11/mw690/001UVyefzy7pngtEscO5a&690
故人已去,但大师填词的那首《送别》
依然久久的回响在耳畔
似为大师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