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涉县曲里千佛洞石窟

(2019-04-06 17:31:28)
标签:

历史

文化

旅游

涉县曲里千佛洞石窟

石窟位于涉县曲里村铁马峧。

由县城沿S213北行约四十里,便到达了曲里村。写有千佛洞字样的路标,就挂在村口,倒也醒目。顺着标牌指示穿村而过,向西三里许,犹可通车。一片不大的空地算是停车场了。从空地起,便需拾阶步行。

石窟在山坳深处,并不可目及。山谷幽深,石径蜿蜒,一切有人为修整却无人工粉饰的痕迹,原生自然,不免令人心怡欣喜。

涉县曲里千佛洞石窟

山腰平坦处,有几栋建筑物,并无围墙遮挡,利用山坡的高低形成一个自然的院落。东侧几间是庙宇,西侧的几间是看护人的住所。院落前有两座石塔。

涉县曲里千佛洞石窟

涉县曲里千佛洞石窟
西侧石塔上刻有铭文:智公觉灵,普通塔记。是智觉大师的灵塔。智觉大师没有文献记载。

涉县曲里千佛洞石窟

涉县曲里千佛洞石窟
东侧石塔上刻有铭文一篇——《铁马山重修云水庵石佛塔记》。记录着施主贾普贵与本智和尚的功德:他们从“成化十四年起(1478年)”,到“弘治十四年(1501年)”,23年间“渐渐葺垒十数年月”,终于使多年荒芜的古迹道场,重新具有规模。

绕过这个叫作云水庵的院落,再向上攀登百米,便到了千佛洞石窟。就石窟规模而言,算得上是一个大窟。

涉县曲里千佛洞石窟
据县志记载“石窟始建明代,清顺治十七年重修。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原窟外雕像与文字已全部脱落。”。再看
《铁马山重修云水庵石佛塔记》的铭文,对于千佛洞只字未提。

整篇铭文对贾施主与本智和尚的功德,记录详尽到连“栽种树果,垒砌石堰”都记录的程度,怎么可能不把修补千佛洞这个大功德写进功德里。

要不当时还没有千佛洞,要不当时千佛洞还是完好无损的,并不需要修补。但,既然是荒芜多年,千佛洞必定不能是完好的。当时还没有千佛洞的可能居多。

所以,明代始建的推断较为可信。至早,也是大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后的事情。

石窟所在的岩壁修葺平整,简单的塔形遗迹依旧清晰可见。

涉县曲里千佛洞石窟

涉县曲里千佛洞石窟
窟门两侧各有天王两尊,身披铠甲。毫无佛教天王的威猛,且笨拙。窟门右侧那个托塔的形象,更是让人费解。天王像上方存有部分千佛造像,天王像外侧,已损毁殆尽。

涉县曲里千佛洞石窟
窟门上方有明窗三个,明窗间的立柱也刻有天王像,右侧的保存较为完好,左侧的只留有痕迹。根据对称的原则猜测是天王。

右侧的天王铠甲华丽,身形威猛,是窟外这五尊天王像最优秀者,当是古物。很明显窟门两侧的天王造像在修补时参考了他,虽然只得其形未得其神,但至少窟外天王造像风格一致。

明窗上方现存一龙一珠,当是二龙戏珠的形象。

涉县曲里千佛洞石窟

涉县曲里千佛洞石窟

涉县曲里千佛洞石窟
窟内两个石柱和四壁刻满千佛,总三千余计。

石柱中间有大佛一尊,结跏趺坐坐于方形仰覆莲束腰台座上。大佛右手降魔印左手禅定印,台座明代风格明显。大佛头顶的孔雀明王造像,总让人误以为是大佛的肉髻,十分夺目。孔雀明王左右的侍立菩萨,虽小,却也古韵十足。

涉县曲里千佛洞石窟

涉县曲里千佛洞石窟

涉县曲里千佛洞石窟
大佛两侧各有菩萨六尊,身形衣饰几乎相同,唯坐姿稍有区别。从菩萨身形和衣饰看,应是明代产物。

菩萨头部皆为后世修补,虽是后世修补,却是整个石窟的精彩之处。高宝冠,面部圆润,典型的宋代风格,不知出于什么原因。

所有的细节都处理的十分细致。主持修补的人思路明确,工匠也非一般工匠。是我在邯郸地区看到的后世修补的佛像中,最成功的。

涉县曲里千佛洞石窟

窟门内两侧各有供养人造像一尊,一老一少,明代服饰,头部为后世修补。细看造像与其上方的佛性,经过整体规划,当是同期产物。

涉县曲里千佛洞石窟

由石窟再往上还有建筑。早期的建筑早已毁坏,现代也没有过多补建,摆放着一尊佛像,算是庙宇所在。而这个简单庙宇旁的一块空地,却是一个风景绝佳的位置。

涉县曲里千佛洞石窟
坐在那里就可将远近风景尽收眼底。远处峰峦叠嶂众寺列布,山脚下的清漳河潺潺流淌;近处草木茂密谷静径曲,山坡上的草木间花香鸟语。可以想象当年本智和尚“展目四望,果见幽奇”的感觉。

真禅修之胜地!


注:图片来自网络。

    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本人的公众号提出宝贵意见。

涉县曲里千佛洞石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