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山石窟之装饰(北响堂篇)

标签:
杂谈历史文化 |
响堂山石窟,自初建到如今,经历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历史上四次大规模的灭法,响堂山经历了三次,其中北周武帝灭了北齐以后的继续灭法(历史上的第二次灭法),我想,对响堂山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再加上历代的战火和自然灾害,尤其是民国初期疯狂的盗抢,使得响堂山几乎损毁殆尽。
如今的响堂山已无法向我们呈现她当初的绚丽。
但她依旧是佛教艺术文化的一个宝库。那么,我们到响堂山看什么呢?个人觉得,首先推荐的就是装饰。
响堂山装饰的最大特点就是简约。今天介绍的主要围绕北响堂的双佛洞、刻经洞、释迦洞、大佛洞和第六窟,这些北齐时期的石窟。
看看北魏时期的石窟,不难发现他们的装饰都是极尽繁缛,当然,这跟佛教文化有关。而响堂山石刻,从窟壁到藻井,从基坛到帷幔,从门拱到背光,各种装饰纹既渲染出了煊赫华丽的气氛,又让人看的是清楚明了。这种火候的把握,是很难的。
响堂山石窟的装饰纹有许多种:一、人物装饰纹,比如佛祖菩萨造像、飞天艺伎、供养人等等;二、神兽装饰纹,比如基坛神王、神兽柱础、狮子柱础、金翅鸟等等;三、植物装饰纹,比如莲花纹、忍冬纹、宝相花等等;四、自然装饰纹,比如云气纹、火焰纹等等;五、宝珠装饰纹。比如摩尼宝珠、连珠纹、博山炉等等。
仅仅装饰纹中的一项,介绍清楚也是需要很大的篇幅。今天介绍的只是在这些装饰纹里最具有时代特征的忍冬纹。当然,这只是自己的个人想法。
忍冬纹的使用,在响堂山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几乎随处可见,而且非常有特点,既区别于邺城以外的其他石窟,又区别于其他年代。成为了响堂山石刻北齐时期的标识。
至于,忍冬纹是泊来品,还是秦汉云纹的发展。我们不需要去做讨论,只要看着喜欢,就足够了。
第一类是单叶忍冬纹。由单叶忍冬纹构成装饰纹的基本单元,相互并不连接,或左右对称或上下对称。以大佛洞神坛的神王周边的柱子和大佛洞四壁列龛柱子的装饰为代表。神王壁龛两侧的柱子,一侧为单叶的忍冬纹,一侧为单叶对称的忍冬纹。四壁列龛的柱子是以单叶忍冬纹为单元上下对称形成桃形的装饰手法。
第二类是简单波状忍冬纹。这种装饰纹有主藤构成骨架,忍冬叶围绕主藤左右回旋。中间装饰以莲花,简洁还是主流风格。以刻经洞和释迦洞的门拱为代表,当然,在响堂山还有许多佛像头光也是用了这种装饰手法,南北响堂、水浴寺还有被盗走的大佛洞列龛佛像的头光。时代和地域特征非常明显,一眼便可认出。
第三种复杂波状忍冬纹。这种装饰纹在单条波状忍冬纹的基础上,或由多条波状忍冬纹相互缠绕,或加以佛像莲花等其他装饰纹,有了唐草的感觉,装饰手法复杂却规律。响堂山佛像背光和头光,多采用这种装饰手法。以大佛洞正面龛佛像背光为代表。
北响堂大佛洞正面龛佛像背光,是整个响堂山的经典之作。在国内恐怕没有能与之媲美的。从里向外事同心圆,连珠纹为界限,一层忍冬纹一层火焰纹,中间高浮雕出七条飞龙。布局工整,气氛煊赫。
在北响堂还有一个装饰纹,让人过目不忘,且久久怀念。它就是大佛洞列龛顶部的宝相花,也有人称它为火焰摩尼宝珠纹。我个人倒是很喜欢宝相花这个名字。列龛顶部摩尼宝珠上盛开着三多莲花,每朵莲花上又有火焰摩尼宝珠。整个风格简洁大气,现代施华洛世奇做的水晶灯也没有我们1500年前邯郸无名的匠人做的精美。
当然,关于响堂山的装饰纹还有很多很多,只是需要我们到现场仔细观摩品味。有时候就觉得响堂山是个坑,你不经意的琢磨了她一下,就会爱不释手,越陷越深。这些年来,我多次去看过,自认为对她的每个细节都是熟悉的,然而,每次都能有新的发现,总有惊喜在那里等待着你。
篇幅有限,当然,主要是水平有限,能表达出来的,不足万一。
注:图片来自网络。
后一篇:《唐邕刻经记》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