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和《京剧》,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悉,我国中医药的申遗工作始于2005年。这一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申遗委员会工作组办公室。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柳长华介绍说“原计划是中医药整体申遗。但在仔细研究申遗的标准并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委员的反馈意见后,我们认为中医药门类繁多,拿出具体某个单项出来申遗,更容易阐释、便于理解。”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刘保延介绍:“中医针灸的优势在国内外都广泛广泛应用,普及面广,认可度高,疗效无异议。”
然而,近百年来,随着西方现代医学体系在我国建立和应用,中医不断遭遇挑战,中医存废之论一度甚器尘上。中医针灸进入非遗名录,代表了中医针灸从国际法的角度已经被世界所认可,承认了针灸的价值,更是为中医针灸的正名标志。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按照《公约》,进入非遗就意味着被看做是活着的文化遗产,其代代相传给社区和群体带来认同感和历史感,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与人类的创造性。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有很长的保护、传承之路要走。《公约》对“保护”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
目前世界上有160个国家在使用中医针灸,一些国家已开始着手推动中医针灸进入本国医保体系。
在国内,很多老百姓对针灸了解不深,对它的治疗效果和实际保健作用认识还很不足。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之后,希望针灸的作用不再被低估,祖国的国粹能够开始呈现并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和普及。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