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朱军主持一档节目时,对父亲刚刚去世的毛新宇说:“首先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
朱军用“家父”称呼别人的父亲当然是不合适的。
当时很多记者报道此事时基本都说“家父是对自己父亲的尊称”,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家父”时则说它是谦辞。那么“家父”到底是“尊称”还是“谦辞”呢?
中国古代,对别人称自己或自己的家人时确实一般是用谦辞,而谦辞一般都带有一定贬低的意思,譬如:在下、敝人、贱内、犬子
等等。但对自己的父母长辈,不敢“贬低”,但对别人称自己的家人又不能用“尊称”,那怎么办呢?这时只好用不谦不尊的“中性词”了,“家父”就是这种“中性词”
,它没有抬高的意思,也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一个对别人称自己父亲
比较礼貌,比较文雅的一个称呼,它不能算“尊称”,也不能算“谦辞”。
在当前,对其中的“家”,大多辞书认定它是“谦辞”,但这个词缺乏作为“谦辞”的理由,它不像“舍弟、舍侄”里面的“舍”有自谦的意思。过去一般尊称别人家为“府上”,谦称自己家为“舍下”,“府”一般指大官、贵族的豪宅,而“舍”一般指比较简陋的房子,有时也指家畜家禽住的小建筑,所以这个“舍”有自谦的意思。但是“家”是一个很中性的词语,并无自谦的意思。所以,把“家”认定为谦辞也不妥。
那么,“家父”到底应该算什么“词”呢?
称为“客套话”“礼貌用语”之类,好像还不是太理想。希望有关专家能够适当斟酌和商讨这个问题(在下以为
它可以叫做“礼貌辞”或“雅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