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拳礼与拱手礼,可能看上去有点相似,所以不少朋友容易把它们弄混,误把抱拳当拱手,或误把拱手当抱拳的事常有。这里我就借助图片说一说“抱拳”与“拱手”的区别。
抱拳礼的动作姿态是这样:右手握实拳,左手抱住或遮住右拳(注意左手大拇指不要指向自己,而应曲起贴紧虎口处,以免有狂妄自大之嫌),置于胸前或偏上,离开胸部20厘米左右,两肘稍抬(如
图1
图2)。现在抱拳礼一般只适用于武术界。它的前身是抱拳式揖礼,最早见于古代军营,是持兵器的将士们的军礼。在古代,军营将士们行抱拳式揖礼,主要用于表示对皇帝或上级的恭敬;在现代,武林人士行抱拳礼,多表示谦虚、尊重、感谢等意思。
拱手礼的动作姿态是这样:两手掌稍弯,叠合于胸前或偏上,与小臂一起形成一个“拱形”(如
图3。这是传统的拱手姿势。另外,“拱形”这个词就是根据拱手这个形状来的)。另外也可以是这样:一手弯曲半握,用另一只手抱住,举于胸前(如
图4。这实际是现代经简化变异的拱手姿势,古代正统拱手不是这样)。拱手礼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古今均常用,但在古代它还不算是正式礼节,它只是一种合乎礼仪的姿势,就像今天的礼仪小姐站立时要把双手优雅地置于腹前一样。同时,它也是某些礼节当中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譬如,行“揖礼”要先拱手,行“拜礼”也要先拱手。在古代它只用于男性,现在女性也可用。在古代,拱手主要是表示恭敬;在现代,人们行拱手礼,多表示祝贺,恭喜,感谢等意思。
昨天,有位老师问我,为什么行拱手礼时,要左手在上或在外,右手在下或在内。我觉得在现代,可以不必过于强调哪只手在外或在上。那些“我国传统贵左”的说法并不准确,尽管在春秋时期之前的一些文献中确实有“君子居尚左”之类的说法,但在战国时期之后的经典文献中,基本找不到“尚左”的证据。而“以右为尊”的例证倒是很多,譬如,“无出其右”,“位在廉颇之右”,“凡郡上姓第一,则为右姓”,还有,过去写信
写对联
都是以右为上,等等。并且现在的国际惯例是也是“以右为尊”。另外我也查了一下资料,发现有些高层人物也喜欢右手在外或在上(如下图)。再是,有人说“我国传统是,行拱手礼男人左手在上,女人右手在上”,这也不太合乎史实,实际上,在我国古代,女子基本不行此礼。所以拱手还是暂且把哪手在上或在外的问题忽略了吧。
但是,行“抱拳礼”,要求“左手抱右拳”是符合情理的,因为,因为它是“武者”的礼节。人们一般多用右拳打人,用右手拿武器,右拳代表武力。用左手抱住或遮住右拳,则表示对武力的自我约束,好像在说:“我善武而知礼,不会随便使用武力,我愿跟您友好,我尊敬您。”所以,行抱拳礼一定要左手抱右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