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材解析

(2011-06-08 08:50:21)
标签:

教育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材解析

双城市第四小学团队

解析者:关丽杰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第2号团队的选手,今天,我抽到的是5号题签,题目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节,例 12 ,教材第104 页至105 页。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材进行解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学生已经理解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第四单元中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了通分的方法,同时,三年级借助直观图初步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也将为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除法计算和分数、小数、百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铺垫。

二、教材编写意图分析。 

1 :同分母分数加法

1)由一家三口分吃大饼引入。

2)利用整数加法的含义列出算式,利用已有的分数加法知识进行计算。

3)给出规范的书写过程,其中(1+3)/8,计算熟练后可省略。

     4)利用直观图 ,清楚地看到就是。由此引出结果的表达要求: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5)引导学生由整数加法的含义推出分数加法的含义。

 2:同分母分数减法

1)由小朋友倒矿泉水引入。

2)利用已有的分数减法知识进行计算,说出算理。

3)引导学生由整数加法的含义推出分数减法的含义。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

结合例1、例2,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

就本节课的知识而言,主要解决计算方法和理解算理的问题,就这两个问题而言,我认为,前者是后者的铺垫,后者是前者的升华,是相辅相承的。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三年级上册已学过一些简单的(分母不超过10),但当时采用直观的方法进行教学,没有引导总结一般的计算方法。本册第四单元,系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建立起了分数单位的概念。

      本小节系统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做一做中的练习是配合例题的单项基本练习,它是为巩固例题呈现的知识点而设计的练习,也是为那些对例题中包含的基础知识,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不甚理解的学生设计的练习。在整个练习系列中,它属于最基本的一个层次。
      练习
时应要求人人独立地、正确地完成,特别是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应及时掌握他们练习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例题学习中的障碍,确保他们达到基本要求。

三、学情分析。

相对整数加减运算而言,分数的加减运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学生对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有一定基础。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及加减法的含义,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难点:能够正确地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

五、教学实施的思考。

1.结合学生经验中非常熟悉的素材,学习分数加减法。

      相对整数加减运算而言,分数的加减运算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为使学生理解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算理,教学时,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况下学习分数加减法计算。

2. 注重对算理的分析,以算理引入算法。

       抽象概括出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要搞好这一过程的教学,必须处理好算理与算法,单纯记忆与发展思维之间的关系。教学时,通过观察、思考、说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算理引入算法的重要过程。使学生明白: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不变是因为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只用分子进行加、减;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只要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就可以了。这样教学,不但使学生明白算理是算法的灵魂,而且避免了机械用法、单纯记忆的弊端,达到明理驭法的目的。本单元的所有计算都要强调最后结果要进行约分化简。

3.用好有关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适当补充涉及分数运算的史料。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的神秘感有了更强的好奇心。因此,结合分数加减的学习内容适当补充一些数学史料,可使学生的好奇转化为探究欲,促其学习数学兴趣的提高,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因此,教学时,重视教材提供的两个涉及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补充一些相关的学习材料。

4、关注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作用相统一。

就这一教学内容而言,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相信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给学生以相对宽松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可以适度地退到幕后,让出展示思维的舞台给学生,在教师恰到好处地点拨中,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一定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五分钟的时间转瞬即逝,欲言未尽,以上就是我的教材解析,它代表着第四小学数学团队的集体智慧,不当之处多提宝贵意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